太阳能阵列电压补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49700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1 20:08
太阳能阵列电压补偿装置属于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太阳能阵列电压补偿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太阳能阵列电压补偿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组串电压取样电路、PWM控制电压补偿电路、开关量输出控制电路、键盘电路、LCD显示屏电路和主控CPU电路,其结构要点组串电压取样电路的取样信号输出端口与主控CPU电路的取样信号输入端口相连,主控CPU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分别与PWM控制电压补偿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开关量输出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相连,键盘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与主控CPU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相连。

Solar array voltage compensation device

The solar array voltage compensation device belongs to the solar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technology field, in particular to a solar array voltage compensation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solar array voltage compensation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includes series voltage sampling circuit, PWM control voltage compensation circuit, switch output control circuit, keyboard circuit, LCD display circuit and main control CPU circuit. The sampling signal output port of the series voltage sampling circuit is connected with the sampling signal input port of the main control CPU circuit, and the main control CPU circuit is controlled. The control signal output ports are connected to the input port of the control signal input port of the PWM control voltage compensation circuit and the control signal input port of the switch output control circuit, and the control signal output port of the keyboard circuit is connected with the control signal input port of the main control CPU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太阳能阵列电压补偿装置
本技术属于太阳能光伏发电
,尤其涉及一种太阳能阵列电压补偿装置。
技术介绍
光伏阵列中电池板的组合连接有多种形式,其本质是通过电池板的串联可提高直流端输出电压,通过电池板的并联可提高直流端输出电流。在大多数光伏发电系统中,光伏电池板先串联至较高电压,再将串联好的各组串支路并联以输出较大电流。由于光伏阵列发电存在“木桶效应”,如果其中有某一个支路的电压降低,会导致并联的其它所有支路输出电压的降低,从而使整个阵列的输出功率大幅降低。引起支路电压降低的原因主要包括两种:第一种是随机性原因,包括周围障碍物产生的阴影遮挡、冬季积雪覆盖、光伏电池板内部的隐裂等等,这些情况导致组串电压的降低的幅度具有不规律性和偶然性,会引起一块或几块电池板不发电,拉低支路电压,并进一步影响整个阵列的输出功率;第二种是固定性原因,在一些由于客观条件限制的情况下,不能使每个串联支路的电池板数量保持一致,或虽然串联的数量相同但电池板规格型号不同,这些原因将导致并联在一起的每个串联支路具有不同的工作电压,各支路的电压均会被具有最低工作电压的支路拉低。无论是哪种原因引起串联支路的电压降低都会导致阵列中的各组串不能工作在最大功率点处,直接引起整个光伏阵列发电量的降低。现有防止光伏阵列“木桶效应”的方法主要有两种:(1)通过增加旁路二极管和阻塞二极管减少功率失配的损失,该方法在光伏组串电压出现较大降低时才会起作用,而且将导致光伏阵列的出现多个功率峰值点,常常使MPPT跟踪陷入局部最优点,无法使阵列输出最大功率;(2)通过在每块电池板上安装优化器进行解决,该方法存在费用大、安装复杂、故障率高、优化器运行耗能多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太阳能阵列电压补偿装置的硬件基础。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包括组串电压取样电路、PWM控制电压补偿电路、开关量输出控制电路、键盘电路、LCD显示屏电路和主控CPU电路,其结构要点组串电压取样电路的取样信号输出端口与主控CPU电路的取样信号输入端口相连,主控CPU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分别与PWM控制电压补偿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开关量输出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相连,键盘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与主控CPU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相连,LCD显示屏电路的信号传输端口分别与主控CPU电路的信号传输端口、LCD液晶显示屏的信号传输端口相连;所述键盘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与键盘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相连。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本技术所述组串电压取样电路将各组串支路的输入和输出电压按比例取样,取样得到的模拟信号经过电压跟随电路后通过主控CPU内部的AD转换模块变为数字信号;所述PWM控制电压补偿电路为升压斩波电路,根据PWM波形的占空比调节输出电压,PWM信号由主控CPU内部的PWM模块输出;所述开关量输出控制电路为由主控CPU的IO口输出开关量控制信号,经过光耦隔离后控制中间继电器,从而控制组串支路的工作模式。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技术所述键盘电路和LCD显示屏电路的功能是设置补偿装置的控制参数,包括巡检间隔时间、PI调节参数和电压补偿阈值,并通过LCD屏在线查看各组串的工作状态和各参数的历史数据;主控CPU电路诊断各组串的工作状态、进行电压补偿值的计算、进行实时闭环控制。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技术所述主控CPU电路包括系统时钟电路、程序下载与在线仿真电路和主控CPU,主控CPU端口分别与系统时钟电路端口、程序下载与在线仿真电路端口相连。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技术所述主控CPU采集组串电压信号,输出PWM控制信号和开关量控制信号。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技术所述主控CPU采用PIC18F6520芯片U1。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技术所述统时钟电路包括电容C5、电容C6、晶振X1,晶振X1一端分别与电容C5一端、U1的39脚相连,电容C5另一端分别与地线、电容C6一端相连,电容C6另一端分别与晶振X1另一端、U1的40脚相连。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技术所述电容C5、C6采用18pF电容,晶振X1采用20MHz/50PPM晶振。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技术所述程序下载与在线仿真电路包括电阻R22、电阻R23、二极管D4、电容C4、接插口J1,电阻R22一端分别与电源VCC、二极管D4阴极相连,电阻R22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4一端、二极管D4阳极、电阻R23一端相连,电容C4另一端接地,电阻R23另一端与接插口J1的1脚相连。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技术所述电阻R22采用10K欧姆电阻,电阻R23采用1K欧姆电阻,二极管D4采用1N4181型二极管,电容C4采用0.1μF电容。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技术所述键盘电路包括电阻R28~R32、排阻RA1、接插口J2,接插口J2的1~5脚分别与排阻RA1的2~6脚、U1的64~60脚对应连接,接插口J2的6脚通过电阻R28与U1的16脚相连,接插口J2的7脚通过电阻R29与U1的15脚相连,接插口J2的8脚通过电阻R30与U1的14脚相连,接插口J2的9脚通过电阻R31与U1的13脚相连,接插口J2的10脚通过电阻R32与U1的12脚相连,排阻RA1的1脚与电源VCC相连。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技术所述电阻R28~R32采用20欧姆电阻,排阻RA1采用1K*5排阻。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技术所述LCD显示屏电路包括电阻R24~R27、NPN三极管Q4、LM24064DFC芯片J3,J3的12~18脚分别与U1的55~49脚对应相连,J3的19脚与U1的33脚相连,J3的20脚通过电阻R27分别与电阻R26一端、J3的4脚相连,电阻R26另一端分别与电源VCC、J3的3脚相连;J3的21脚与NPN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NPN三极管Q4的集电极分别与电源VCC、电阻R24一端相连,电阻R24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25一端、U1的36脚相连,电阻R25另一端与NPN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J3的22、1、2脚接地,J3的11脚与U1的58脚相连,J3的10脚与U1的30脚相连,J3的8~5脚分别与U1的32、31、34、35脚对应连接。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技术所述电阻R24、R25采用820欧姆电阻,电阻R26采用51K欧姆电阻,电阻R27采用6K欧姆电阻,NPN三极管Q4采用9014型三极管。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技术所述键盘采用5×5的键盘。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技术所述LCD液晶显示屏采用240×64像素的LCD液晶显示屏。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技术所述升压斩波电路包括电感L1~L3、二极管D1~D3、电阻R1~R6、场效应管Q1~Q3、电容C1~C3、TLP250F芯片U3~U5;U1的3脚通过电阻R1与U3的2脚相连,U3的3脚接地,U3的8脚接电源V,U3的6脚分别与U3的7脚、电阻R2一端相连,电阻R2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1的栅极相连,场效应管Q1的源极分别与AGND端、电容C1一端相连,电容C1另一端分别与Uo1端、二极管D1的阴极、继电器K1的常开开关一端相连,继电器K1的常开开关另一端分别与Ui1端、电感L1一端相连,电感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太阳能阵列电压补偿装置,包括组串电压取样电路、PWM控制电压补偿电路、开关量输出控制电路、键盘电路、LCD显示屏电路和主控CPU电路,其特征在于组串电压取样电路的取样信号输出端口与主控CPU电路的取样信号输入端口相连,主控CPU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分别与PWM控制电压补偿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开关量输出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相连,键盘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与主控CPU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相连,LCD显示屏电路的信号传输端口分别与主控CPU电路的信号传输端口、LCD液晶显示屏的信号传输端口相连;所述键盘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与键盘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相连;所述主控CPU电路包括系统时钟电路、程序下载与在线仿真电路和主控CPU,主控CPU端口分别与系统时钟电路端口、程序下载与在线仿真电路端口相连;所述主控CPU采用PIC18F6520芯片U1;所述统时钟电路包括电容C5、电容C6、晶振X1,晶振X1一端分别与电容C5一端、U1的39脚相连,电容C5另一端分别与地线、电容C6一端相连,电容C6另一端分别与晶振X1另一端、U1的40脚相连;所述程序下载与在线仿真电路包括电阻R22、电阻R23、二极管D4、电容C4、接插口J1,电阻R22一端分别与电源VCC、二极管D4阴极相连,电阻R22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4一端、二极管D4阳极、电阻R23一端相连,电容C4另一端接地,电阻R23另一端与接插口J1的1脚相连;所述键盘电路包括电阻R28~R32、排阻RA1、接插口J2,接插口J2的1~5脚分别与排阻RA1的2~6脚、U1的64~60脚对应连接,接插口J2的6脚通过电阻R28与U1的16脚相连,接插口J2的7脚通过电阻R29与U1的15脚相连,接插口J2的8脚通过电阻R30与U1的14脚相连,接插口J2的9脚通过电阻R31与U1的13脚相连,接插口J2的10脚通过电阻R32与U1的12脚相连,排阻RA1的1脚与电源VCC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太阳能阵列电压补偿装置,包括组串电压取样电路、PWM控制电压补偿电路、开关量输出控制电路、键盘电路、LCD显示屏电路和主控CPU电路,其特征在于组串电压取样电路的取样信号输出端口与主控CPU电路的取样信号输入端口相连,主控CPU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分别与PWM控制电压补偿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开关量输出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相连,键盘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与主控CPU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相连,LCD显示屏电路的信号传输端口分别与主控CPU电路的信号传输端口、LCD液晶显示屏的信号传输端口相连;所述键盘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与键盘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相连;所述主控CPU电路包括系统时钟电路、程序下载与在线仿真电路和主控CPU,主控CPU端口分别与系统时钟电路端口、程序下载与在线仿真电路端口相连;所述主控CPU采用PIC18F6520芯片U1;所述统时钟电路包括电容C5、电容C6、晶振X1,晶振X1一端分别与电容C5一端、U1的39脚相连,电容C5另一端分别与地线、电容C6一端相连,电容C6另一端分别与晶振X1另一端、U1的40脚相连;所述程序下载与在线仿真电路包括电阻R22、电阻R23、二极管D4、电容C4、接插口J1,电阻R22一端分别与电源VCC、二极管D4阴极相连,电阻R22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4一端、二极管D4阳极、电阻R23一端相连,电容C4另一端接地,电阻R23另一端与接插口J1的1脚相连;所述键盘电路包括电阻R28~R32、排阻RA1、接插口J2,接插口J2的1~5脚分别与排阻RA1的2~6脚、U1的64~60脚对应连接,接插口J2的6脚通过电阻R28与U1的16脚相连,接插口J2的7脚通过电阻R29与U1的15脚相连,接插口J2的8脚通过电阻R30与U1的14脚相连,接插口J2的9脚通过电阻R31与U1的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潇潇郭睿刘莹鞠振河杨明韩健赵子青张帅冯欣赵音舒冠群张晓亮杨海峰马君功王盛强张东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太阳能研究应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