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勇强专利>正文

双腔型电蓄能供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494238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1 18: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腔型电蓄能供热系统,包括带有控制面板的箱体外壳,在箱体外壳的内部设置蓄热炉外胆,在蓄热炉外胆的内部设置蓄热炉内胆,蓄热炉外胆与蓄热炉内胆之间形成中空层;在蓄热炉外胆的内部自上而下分别设置蓄热炉、反光板、带有导热结构的储热介质及电热管,在反光板底部的左右板面上分别涂覆吸热涂层和反光涂层,反光板由电机控制链轮传动机构实现直线位移,使蓄热炉的顶部放热面积大小可控;在蓄热炉的内部布置输油翅片管,输油翅片管呈波形分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充分利用低谷电量,在夜间通过电热管对储热介质进行加热。白天用电高峰时,以储热介质作为热源,对室内持续提供热量。利用本机供热方式相比于24小时持续用电供热可节约费用29.6%。

Double cavity type electric energy storage heating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double cavity type electric energy storage heating system, including a casing case with a control panel, a heat storage furnace outer bladder in the interior of the enclosure shell, a heat storage furnace inside the inner of the external bile of the heat storage furnace, and a hollow layer between the outer gallbladder of the heat storage furnace and the inner tank of the regenerator, and the inside of the outer gallbladder of the regenerator furnace is from top to bottom. The heat storage furnace, the reflective plate, the heat storage medium with the heat conduction structure and the electric heating tube are respectively set up. The heat transfer coating and the reflective coating are coated on the left and right plates at the bottom of the reflector plate. The reflective plate is controlled by the sprocket drive mechanism by the motor, so that the heat accumulation of the top of the regenerator is controllable; the internal cloth of the regenerator furnace is used. The oil finned tube is placed and the oil finned tube is distributed in waves. The utility model makes full use of low valley electricity and heat the heat storage medium through an electric heating tube at night. During the peak day, the heat storage medium is used as a heat source to continuously provide heat to the room. Compared with 24 hours of continuous heating, the use of the local heating method can save 29.6% of the c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腔型电蓄能供热系统
本技术涉及电热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电热转换过程中集成热储存、热利用的双腔型电蓄能供热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电力需求的日益增加,电网峰谷负荷差也愈发显著,这就导致了白天用电高峰时容易产生用电缺口,而夜间部分电力又白白浪费,这种负荷差是单纯提高装机容量所无法解决的。目前电蓄能供热技术有很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蓄热温度偏低,蓄热量小;2、保温效果差,热损耗大,热效率低;3、具有严重的安全隐患;4、易损部件(如电热丝)维修难度大;5、与蓄热体相连的金属风室温度高,金属风室抗氧化腐蚀性能差。以上技术与功能的缺陷影响了该产品的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问题,进行了研究改进,提供一种双腔型电蓄能供热系统,其具有双胆特征、保温性能好、热利用高、热损少及耐高温储热、快速导热、智能控热等优秀特性。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腔型电蓄能供热系统,包括带有控制面板的箱体外壳,在所述箱体外壳的顶部布置箱体上盖,在所述箱体外壳的底部布置箱体底盖,在所述箱体外壳的内部设置蓄热炉外胆,在所述蓄热炉外胆的内部设置蓄热炉内胆,所述蓄热炉外胆与蓄热炉内胆之间形成中空层;在所述蓄热炉外胆的内部自上而下分别设置蓄热炉、反光板、带有导热结构的储热介质及电热管,在所述反光板底部的左右板面上分别涂覆吸热涂层和反光涂层,所述反光板由电机控制链轮传动机构实现直线位移,使所述蓄热炉的顶部放热面积大小可控;于所述蓄热炉外胆的一侧、在所述箱体外壳的内部还设置带有内腔的前固定板,水箱设置于所述前固定板的腔体中,在所述蓄热炉的内部布置输油翅片管,输油翅片管呈波形分布,该输油翅片管的两端沿垂向贯穿水箱,所述输油翅片管的一端通过第一电磁阀与油循环泵的进口端连接,所述输油翅片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三电磁阀与储油箱连接;在箱体外壳内还设置带有第一手轮阀的抽水管、回水管及排水管,回水管、抽水管及排水管的一端均伸入水箱中,回水管的另一端伸出箱体外壳,抽水管的另一端通过控制体连接水循环泵,水循环泵通过第四电磁阀连接出水管,排水管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电磁阀并伸出箱体外壳;在所述储油箱的一端还连接排油管,在所述储油箱的另一端连接油循环泵的出口端。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在所述中空层的顶部中安装第一石棉条,在所述中空层的两侧中安装第二石棉条,在所述中空层的底部中空层中安装第一石棉垫;在所述前固定板的内部也开设中空层,在所述前固定板的中空层两侧安装第三石棉条,在所述前固定板的中空层顶部安装第四石棉条;所述导热结构包括在蓄热炉内胆内沿横向布置的多根密集铁丝网以及在蓄热炉内胆内沿纵向布置的的多根细钢丝,所述储热介质由金属颗粒和石英砂颗粒混合构成;所述电机为两个并安装于箱体上盖上,所述链轮传动机构包括安装在电机中链轮轴外周的主动链轮,所述主动链轮通过传动链连接从动链轮,所述从动链轮与集卷轴的端部配合,在一对集卷轴的外表面与反光板连接,在所述反光板的内侧还设置用于对反光板进行导向的导向轴;在所述箱体底盖的上表面还安装第二石棉垫。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其充分利用低谷电量,在夜间通过电热管对储热介质进行加热。白天用电高峰时,以储热介质作为热源,对室内持续提供热量。以高峰度电0.55元,低谷度电0.35元计,一中小户型住宅,利用本机供热方式相比于24小时持续用电供热可节约费用29.6%。本技术通过设置带有吸热涂层和反光涂层的反光板,其通过电机及链轮传动机构控制左右移动,有效控制蓄热炉顶部放热面面积的大小,从而达到蓄热炉功率可控的目的,该反光板解决了由于固体蓄热物质放热过程中自身温度不断降低,产生放热速率减慢、放热不恒定、造成蓄热炉供热功率不稳定的问题。本技术中蓄热炉中设置由纵向布置的细钢丝及横向布置的密集铁丝网构成的导热结构,使电热炉释放出的热能通过导热结构传递至蓄热炉的不同部位,避免因固体蓄热介质自身导热性能较差、电热管向蓄热炉内提供的热量不能及时地向炉内各个部分扩散,造成蓄热炉内温度分布不均匀的现象。本技术由蓄热炉内胆与蓄热炉外胆构成的真空隔热结构,其能增强自身的保温效果,阻止蓄热炉内的热量向外界扩散,在中空层中设置石棉条和石棉垫,其能提高真空层的强度,使其不被大气压或其它外力压瘪,对真空层起支撑作用,即保证了保温能力,又提供了力学强度。本技术中由控制面板实现智能化控制,根据用户需求对功率进行调节,通过控制蓄热炉放热面积的大小,改变蓄热炉的放热效率,本技术可以实现供暖、保温和休眠等不同的工作状态,充分体现了智能化、人性化和节能化的特地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在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在B-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在E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在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3在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其中:1、电机;2、信号线;3、箱体上盖;4、第一石棉条;5、输油圆管;6、导向轴;7、反光板;8、集卷轴;9、密集铁丝网;10、蓄热炉外胆;11、第二石棉条;12、细钢丝;13、蓄热炉内胆;14、工字钢;15、石英砂颗粒;16、电热管;17、后固定板;18、第一石棉垫;19、第二石棉垫;20、箱体底盖;21、中间固定板;22、储油箱;23、水箱支撑体;24、第三石棉垫;25、第三石棉条;26、箱体外壳;27、三角铁;28、第一焊接型六角螺母;29、第一圆头螺钉;30、输油翅片管;31、第四石棉条;32、第二圆头螺钉;33、第二焊接型六角螺母;34、控制面板;35、第三圆头螺钉;36、电热管封盖;37、前固定板;38、水箱;39、蓄热炉;40、回水管;41、第五石棉条;42、第四圆头螺钉;43、链轮轴;44、主动链轮;45、传动链;46、传动系统外壳;47、从动链轮;48、第一电磁阀;49、油循环泵;50、第二电磁阀;51、第三电磁阀;52、水循环泵;53、法兰;54、第四电磁阀;55、出水管;56、控制体;57、排油管;58、第二手轮阀;59、排水管;60、第一手轮阀;61、抽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双腔型电蓄能供热系统包括带有控制面板34的箱体外壳26,控制面板34通过第三圆头螺钉35固定在箱体外壳26的外表面,在箱体外壳26的顶部通过第二圆头螺钉32、第二焊接型六角螺母33固接箱体上盖3,在箱体外壳26的底部布置箱体底盖20,在箱体外壳26的内部设置蓄热炉外胆10,在蓄热炉外胆10的内部设置蓄热炉内胆13,蓄热炉外胆10与蓄热炉内胆13之间形成中空层,在中空层的顶部中安装第一石棉条4,在中空层的左右两侧中安装第二石棉条11,在中空层的前后两侧设置第五石棉条41,在中空层的底部中空层中安装第一石棉垫18。如图1至图4所示,在蓄热炉外胆10的内部自上而下分别设置蓄热炉39、反光板7、带有导热结构的储热介质及电热管16,在电热管16的外端设置电热管封盖36,导热结构包括在蓄热炉内胆13内沿横向布置的多根密集铁丝网9以及及在蓄热炉内胆13内沿纵向布置的的多根细钢丝12,本实施例中储热介质由石英砂颗粒15和金属颗粒混合构成。在反光板7底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腔型电蓄能供热系统,包括带有控制面板(34)的箱体外壳(26),在所述箱体外壳(26)的顶部布置箱体上盖(3),在所述箱体外壳(26)的底部布置箱体底盖(2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箱体外壳(26)的内部设置蓄热炉外胆(10),在所述蓄热炉外胆(10)的内部设置蓄热炉内胆(13),所述蓄热炉外胆(10)与蓄热炉内胆(13)之间形成中空层;在所述蓄热炉外胆(10)的内部自上而下分别设置蓄热炉(39)、反光板(7)、带有导热结构的储热介质及电热管(16),在所述反光板(7)底部的左右板面上分别涂覆吸热涂层和反光涂层,所述反光板(7)由电机(1)控制链轮传动机构实现直线位移,使所述蓄热炉(39)的顶部放热面积大小可控;于所述蓄热炉外胆(10)的一侧、在所述箱体外壳(26)的内部还设置带有内腔的前固定板(37),水箱(38)设置于所述前固定板(37)的腔体中,在所述蓄热炉(39)的内部布置输油翅片管(30),输油翅片管(30)呈波形分布,该输油翅片管(30)的两端沿垂向贯穿水箱(38),所述输油翅片管(30)的一端通过第一电磁阀(48)与油循环泵(49)的进口端连接,所述输油翅片管(30)的另一端通过第三电磁阀(51)与储油箱(22)连接;在箱体外壳(26)内还设置带有第一手轮阀(60)的抽水管(61)、回水管(40)及排水管(59),回水管(40)、抽水管(61)及排水管(59)的一端均伸入水箱(38)中,回水管(40)的另一端伸出箱体外壳(26),抽水管(61)的另一端通过控制体(56)连接水循环泵(52),水循环泵(52)通过第四电磁阀(54)连接出水管(55),排水管(59)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电磁阀(48)并伸出箱体外壳(26);在所述储油箱(22)的一端还连接排油管(57),在所述储油箱(22)的另一端连接油循环泵(49)的出口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腔型电蓄能供热系统,包括带有控制面板(34)的箱体外壳(26),在所述箱体外壳(26)的顶部布置箱体上盖(3),在所述箱体外壳(26)的底部布置箱体底盖(2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箱体外壳(26)的内部设置蓄热炉外胆(10),在所述蓄热炉外胆(10)的内部设置蓄热炉内胆(13),所述蓄热炉外胆(10)与蓄热炉内胆(13)之间形成中空层;在所述蓄热炉外胆(10)的内部自上而下分别设置蓄热炉(39)、反光板(7)、带有导热结构的储热介质及电热管(16),在所述反光板(7)底部的左右板面上分别涂覆吸热涂层和反光涂层,所述反光板(7)由电机(1)控制链轮传动机构实现直线位移,使所述蓄热炉(39)的顶部放热面积大小可控;于所述蓄热炉外胆(10)的一侧、在所述箱体外壳(26)的内部还设置带有内腔的前固定板(37),水箱(38)设置于所述前固定板(37)的腔体中,在所述蓄热炉(39)的内部布置输油翅片管(30),输油翅片管(30)呈波形分布,该输油翅片管(30)的两端沿垂向贯穿水箱(38),所述输油翅片管(30)的一端通过第一电磁阀(48)与油循环泵(49)的进口端连接,所述输油翅片管(30)的另一端通过第三电磁阀(51)与储油箱(22)连接;在箱体外壳(26)内还设置带有第一手轮阀(60)的抽水管(61)、回水管(40)及排水管(59),回水管(40)、抽水管(61)及排水管(59)的一端均伸入水箱(38)中,回水管(40)的另一端伸出箱体外壳(26),抽水管(61)的另一端通过控制体(56)连接水循环泵(52),水循环泵(52)通过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勇强李靖陈东辉汪旭徐莉
申请(专利权)人:李勇强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