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然冷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68738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18 18:18
一种自然冷却设备,涉及新材料加工技术领域。包括冷却室、网板、进风管和分流板。冷却室底部开设有进风口,冷却室顶部出风口。网板设于冷却室以用于承载待冷却的物件。进风管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第二管体同进风口连通,第一管体同第二管体连通且沿第二管体径向设置。分流板设于第二管体。分流板具有多个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翅板,多个翅板垂直于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二者轴心线所在平面。多个翅板由分流板朝第二管体凸出形成,多个翅板同分流板的夹角均为40~70°。分流板开设有条形通孔,条形通孔垂直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二者轴心线所在平面设置,每个翅板两侧均开设有条形通孔。其冷却速度缓和均匀,能持续稳定地对复合材料进行降温。

A natural cooling equipment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natural cooling device, which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new materi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It includes cooling chamber, net plate, intake pipe and diffuser plate. The bottom of the cooling chamber is provided with an air inlet, and the top of the cooling chamber is provided with an air outlet. The net plate is arranged in the cooling chamber for carrying objects to be cooled. The air inlet pipe comprises a first tube body and a second tube body, wherein the second tube body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air inlet, and the first tube body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second pipe body and is arranged in a radial way along the second pipe body. The splitter plate is located in the second tube body. The diffuser plate has a plurality of parallel and spaced wing plates, and a plurality of wing plates are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of the first axle body and the second tube body two axis lines. A plurality of wing plates are protruded from the diverging plate toward the second tube body, and the angles between the plurality of wing plates and the diffuser plate are all 40~70 degrees. The splitter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strip shaped through hole, the bar shaped hole vertical first tube body and the second tube body two axle center line are located in the plane, each wing plate on both sides is provided with a bar shaped through hole. Its cooling speed is uniform and it can continuously and steadily cool the composite materia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然冷却设备
本技术涉及新材料加工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然冷却设备。
技术介绍
经后处理工序的复合材料不能急速冷却,急速冷却会改变复合材料的内部组织结构和机械性能。对于此种复合材料而言,需要一种较为缓和的冷却方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然冷却设备,其冷却速度较为缓和,冷却过程中温度降低更加均匀,能够持续稳定地对复合材料进行降温处理。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自然冷却设备,其包括:冷却室、网板、进风管和分流板。冷却室具有冷却腔,冷却室的底部开设有与冷却腔连通的进风口,冷却室的顶部开设有与冷却腔连通的出风口。网板设于冷却腔以用于承载待冷却的物件,网板的周缘同冷却室的内侧壁连接。进风管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第二管体同进风口连通且同进风口同轴设置,第一管体同第二管体连通且沿第二管体的径向设置。分流板设于第二管体,分流板的周缘同第二管体的内壁连接。分流板设于第二管体的靠近第一管体的一端且位于第一管体的靠近进风口的一侧。分流板具有多个相互平行且相互间隔设置的翅板,多个翅板均垂直于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二者轴心线所在的平面。多个翅板均由分流板朝向第二管体凸出形成,多个翅板同分流板之间的夹角均为40~70°。分流板还开设有条形通孔,条形通孔垂直于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二者轴心线所在的平面设置,每个翅板的两侧均开设有条形通孔。其中,沿平行于第一管体轴心线且由第一管体指向第二管体的方向,翅板相对分流板的凸起高度递增,且相邻两个翅板之间的间距递减。进一步地,进风口、出风口和网板三者同轴设置。进一步地,网板的靠近进风口的一侧设置有扇叶。进一步地,沿第一管体的轴向,条形通孔的宽度等于与其相邻的两个翅板之间的间距。进一步地,翅板为4个,沿平行于第一管体轴心线且由第一管体指向第二管体的方向,4个翅板相对分流板的凸起高度比为:1:1.3:1.5:1.7:2。进一步地,翅板为4个,沿平行于第一管体轴心线且由第一管体指向第二管体的方向,相邻两个翅板之间的间距之比为:1:1.2:1.5。进一步地,自然冷却设备的进料口开设于冷却室的侧壁,进料口位于网板的靠近出风口的一侧,进料口可拆卸地罩设有封盖。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然冷却设备利用室外常温空气作为冷却媒介,可以利用输送泵将室外的常温空气由进风管输入到冷却室来对冷却室中的位于网板上的物料进行冷却。当常温空气从第一管体进入到第二管体时,常温空气与分流板相遇。由于沿平行于第一管体轴心线且由第一管体指向第二管体的方向,翅板相对分流板的凸起高度递增,常温空气的空气流会被翅板进行多次的分割,被分割出来的空气流则在相应的翅板的导流作用下经该翅板的靠近第一管体一侧的条形通孔进入到第二管体。经分流板分流后,原本第一管体中的空气流被分割为多个小空气流进入第二管体,且这些小空气流沿分流板的板面分布开来。这样能够大大提高空气流进入第二管体后,在第二管体中分布的均匀性。以使空气流能够更加均匀地进入到冷却室,从而确保空气流对冷却室中的物料的冷却效果的均匀性。进一步地,由于在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连接处,空气流进行转向,由于空气流自身具有一定的动能,因此空气流在转向时,在第二管体的远离第一管体的一侧空气密度会更高。这样将直接导致第二管体中的空气流分布不均匀,如果这样的空气流直接由第二管体进入到冷却室,那么必然造成冷却室中的空气流分布不均匀,甚至产生涡流。这将直接影响空气流对物件降温效果的均匀性和冷却室中热量的散失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然冷却设备沿平行于第一管体轴心线且由第一管体指向第二管体的方向,通过将相邻两个翅板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即在越靠近第一管体的一侧,相邻两个翅板之间的间距越大,而在越远离第一管体的一侧,相邻两个翅板之间的间距越小。这就使得在空气流密度越大的位置相邻两个翅板之间的间距越小,而能够进入到这两个翅板之间的条形通孔的空气的量也相应地受到了限制,从而使得通过分流板的空气流沿分流板的板面分布更加均匀。从而保证了第二管体中空气流分布的均匀性,进而使冷却室中的物料在冷却过程中温度降低更加均匀。此外,由于空气流分布更加均匀,空气流在流动过程中也更加平稳,冷却室中也不容易形成涡流,从而使由物料散发出来的热量能够及时地被空气流带出冷却室,以确保冷却效果的持续、稳定。同时,将出风口设于冷却室的顶部也更便于热量的散失。总体而言,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然冷却设备冷却速度较为缓和,冷却过程中温度降低更加均匀,能够持续稳定地对复合材料进行降温处理。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然冷却设备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自然冷却设备中的分流板的示意图。图标:1000-自然冷却设备;100-冷却室;110-冷却腔;120-进风口;130-出风口;200-网板;300-进风管;310-第一管体;320-第二管体;400-分流板;410-翅板;420-条形通孔;500-扇叶;600-进料口;610-封盖。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术语“平行”、“垂直”等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平行或垂直,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平行”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垂直”而言更加平行,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平行,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请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自然冷却设备1000。自然冷却设备1000包括:冷却室100、网板200、进风管300和分流板400。冷却室100具有冷却腔110,冷却室100的底部开设有与冷却腔110连通的进风口120,冷却室100的顶部开设有与冷却腔110连通的出风口130。网板200设于冷却腔110以用于承载待冷却的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然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室,所述冷却室具有冷却腔,所述冷却室的底部开设有与所述冷却腔连通的进风口,所述冷却室的顶部开设有与所述冷却腔连通的出风口;设于所述冷却腔以用于承载待冷却物件的网板,所述网板的周缘同所述冷却室的内侧壁连接;进风管,所述进风管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同所述进风口连通且同所述进风口同轴设置,所述第一管体同所述第二管体连通且沿所述第二管体的径向设置;设于所述第二管体的分流板,所述分流板的周缘同所述第二管体的内壁连接,所述分流板设于所述第二管体的靠近所述第一管体的一端且位于所述第一管体的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所述分流板具有多个相互平行且相互间隔设置的翅板,多个所述翅板均垂直于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二者轴心线所在的平面;多个所述翅板均由所述分流板朝向所述第二管体凸出形成,多个所述翅板同所述分流板之间的夹角均为40~70°;所述分流板还开设有条形通孔,所述条形通孔垂直于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二者轴心线所在的平面设置,每个所述翅板的两侧均开设有所述条形通孔;沿平行于所述第一管体轴心线且由所述第一管体指向所述第二管体的方向,所述翅板相对所述分流板的凸起高度递增,且相邻两个所述翅板之间的间距递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然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室,所述冷却室具有冷却腔,所述冷却室的底部开设有与所述冷却腔连通的进风口,所述冷却室的顶部开设有与所述冷却腔连通的出风口;设于所述冷却腔以用于承载待冷却物件的网板,所述网板的周缘同所述冷却室的内侧壁连接;进风管,所述进风管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同所述进风口连通且同所述进风口同轴设置,所述第一管体同所述第二管体连通且沿所述第二管体的径向设置;设于所述第二管体的分流板,所述分流板的周缘同所述第二管体的内壁连接,所述分流板设于所述第二管体的靠近所述第一管体的一端且位于所述第一管体的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所述分流板具有多个相互平行且相互间隔设置的翅板,多个所述翅板均垂直于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二者轴心线所在的平面;多个所述翅板均由所述分流板朝向所述第二管体凸出形成,多个所述翅板同所述分流板之间的夹角均为40~70°;所述分流板还开设有条形通孔,所述条形通孔垂直于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二者轴心线所在的平面设置,每个所述翅板的两侧均开设有所述条形通孔;沿平行于所述第一管体轴心线且由所述第一管体指向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涛樊勃柳建军刘枫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网讯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