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节型连袖恤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53887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18 11: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调节型连袖恤衫,包括上衣本体,上衣本体呈一字领连袖造型的短袖衫,上衣本体具有从领口延伸至袖口处的开叉,开叉位于领口至人体肩点处的部位为第一开叉区域,开叉位于人体肩点至袖口处的部位为第二开叉区域,后衣片位于第一开叉区域处固设有向前衣片方向延伸,并与前衣片位于人体肩部处的部位上下相叠配合的贴片,贴片与前衣片上设有相互拆卸连接的拆卸连接结构,上述拆卸连接结构为能调节贴片与前衣片的拆卸连接部位的,且调节方向为沿人体前后方向的前后调节式拆卸连接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其静态穿着时较为合体,动态穿着时,能使上衣本体的后领宽变大,后领深加深,不会使上衣本体向后跑,穿着安全、雅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调节型连袖恤衫
本技术涉及服装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恤衫。
技术介绍
由于人体脊柱的胸椎是向后弯曲凸起的,运动时相应呈向后顶起的动作;肩胛骨和斜方肌也是向后凸起的,运动时肩胛骨相应做向外顶起的动作,斜方肌运动收缩时作向上和向后顶起的动作。而人体日常生活中基本运动时多数情况都是向前运动的,综合以上因素,当人体弯腰、手臂前抱或前伸,手臂向上前伸等等前屈的动作,都会导致体表变形和变长,从而使原本静态平衡的衣服运动后空间不足,使衣服穿戴上后会往后跑,也就是说衣服静态和动态的平衡是有差异的。衣服动态穿着时都会往后跑。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由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调节型连袖恤衫,以解决现有技术的恤衫在穿着运动时易往后跑将人体体肤露出而造成穿着尴尬的问题。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调节型连袖恤衫,包括上衣本体,上述上衣本体为由前衣片和后衣片缝制而成的,并呈一字领连袖造型的短袖衫,且上述前衣片两侧的肩线部位与后衣片两侧的肩线部位均呈非缝合结构,上述上衣本体位于此非缝合结构形成有从上衣本体的领口延伸至上衣本体袖口处的开叉,上述开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调节型连袖恤衫,包括上衣本体,其特征在于:上述上衣本体为由前衣片和后衣片缝制而成的,并呈一字领连袖造型的短袖衫,且上述前衣片两侧的肩线部位与后衣片两侧的肩线部位均呈非缝合结构,上述上衣本体位于此非缝合结构形成有从上衣本体的领口延伸至上衣本体袖口处的开叉,上述开叉位于领口至人体肩点处的部位为第一开叉区域,上述开叉位于人体肩点至袖口处的部位为第二开叉区域,上述后衣片位于上述第一开叉区域处固设有向上述前衣片方向延伸,并与上述前衣片位于人体肩部处的部位上下相叠配合的贴片,上述贴片与上述前衣片上设有相互拆卸连接的拆卸连接结构,上述拆卸连接结构为能调节贴片与前衣片的拆卸连接部位的,且调节方向为沿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调节型连袖恤衫,包括上衣本体,其特征在于:上述上衣本体为由前衣片和后衣片缝制而成的,并呈一字领连袖造型的短袖衫,且上述前衣片两侧的肩线部位与后衣片两侧的肩线部位均呈非缝合结构,上述上衣本体位于此非缝合结构形成有从上衣本体的领口延伸至上衣本体袖口处的开叉,上述开叉位于领口至人体肩点处的部位为第一开叉区域,上述开叉位于人体肩点至袖口处的部位为第二开叉区域,上述后衣片位于上述第一开叉区域处固设有向上述前衣片方向延伸,并与上述前衣片位于人体肩部处的部位上下相叠配合的贴片,上述贴片与上述前衣片上设有相互拆卸连接的拆卸连接结构,上述拆卸连接结构为能调节贴片与前衣片的拆卸连接部位的,且调节方向为沿人体前后方向的前后调节式拆卸连接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调节型连袖恤衫,其特征在于:上述贴片的长度与上述上衣本体从上衣本体的领口至人体肩点处的长度相同,上述贴片呈由领口向袖口方向渐缩的梯形结构,且上述贴片位于上衣本体领口处部位的宽度为6cm,上述贴片位于人体肩点处部位的宽度为3cm。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调节型连袖恤衫,其特征在于:上述拆卸连接结构为纽扣和与纽扣相扣合的扣眼,上述贴片上设置有由若干个沿开叉长度方向间隔排列的上述纽扣构成的纽扣排,上述前衣片上开设有由若干个上述扣眼构成的扣眼排,上述扣眼排的各扣眼与上述纽扣排的各纽扣一一对应设置,上述纽扣排或上述扣眼排设置有若干排,各排的纽扣排或各排的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敏
申请(专利权)人:黎明职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