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开环式多功能落棉处理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0172 阅读:2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与纺织除尘设备配套使用的半开环式多功能落棉处理机。该机装有能够改变尘流方向的方管形通道,配有大孔眼密分布的分离尘笼和与分离尘笼形成无间隙接触的剥棉胶辊,采用分离尘笼轴端吸引抽风来进行尘杂的分离和收集。它能有效的排除金属或非金属杂物,大量分离短绒纤维,收集和处理可纺纤维供直接回用。机内尘流通畅,工作压力稳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多种功能,并且还具有结构简单和操作方便的优点。(*该技术在200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是一种与纺织除尘设备配套使用的半开环式多功能落棉处理机。目前,纺织除尘设备的落棉尘杂主要采用布袋或者压紧箱进行收集,这种收集方式不能使可纺纤维直接回收利用。中国专利申请CN86202134提出的落棉气力输送分离设备,是将被分离出的纤维尘杂,由螺旋输送器送到压缩筒中积聚。中国专利申请CN88103429提出的集棉机。是将尘棉杂质随机自动加工成棉片输出。这两种设备都只具备收集功能。而不能解决除杂、分离、处理和直接将可纺纤维送至混棉机械进行混棉回用等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半开环式多功能落棉处理机,它能有效地排除金属或非金属杂物,大量分离短绒纤维,直接收集和处理供混棉机械用的可纺纤维。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机由进料口、通道、分离尘笼、罗拉、输出口、传动装置、吸风装置和机架等组成。方管形通道(17)的顶部与进料口(20)连接,方管形通道(17)的一侧与机架(3)上部的分离室(4)连接。在连接部位,方管形通道(17)低于分离室(4)尘流入口边缘10至15毫米,使方管形通道(17)与分离室(4)之间形成一个台阶(19)。分离尘笼(5)装在分离室(4)的中部,分离尘笼(5)的表面布满有直径为3.3至3.5毫米的大孔眼,各孔眼之间的间距为5毫米,从而形成大孔眼密分布结构。剥棉胶辊(7)装在分离尘笼(5)的侧下方,并且与分离尘笼(5)形成无间隙接触。压紧罗拉(6)装在剥棉胶辊(7)的侧上方,压紧罗拉(6)对剥棉胶辊(7)的压力可以调节。压紧罗拉(6)装在一个独立的悬臂机构(31)上,悬臂机构(31)的回转支点在机架(3)两侧的外壁上。尘绒软管输出通道(16)的一端与分离尘笼(5)的轴端一侧相连。另一端与大风量吸引风机(19)连接。可纺纤维输出通道(8)位于分离室(4)一侧的机架(3)上,并且在压紧罗拉(6)和剥棉胶辊(7)之间的纤维出口下方。本技术由于采用了方管形通道和台阶结构,这样不仅可以将进气旋流改变成平稳气流,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排除气流中的金属和非金属杂物,同时由于采用了大孔眼密分布结构的分离尘笼和分离尘笼轴端吸引抽风的尘杂分离、收集方式,因而可以大量分离短绒纤维,保证机内尘流通畅和工作压力的稳定。另外由于采用剥棉胶辊与分离尘笼无间隙接触的剥棉方式,因而降低了剥棉过程的落棉量,提高了可纺纤维的收集效率,本技术具有多种功能,并且还具有结构简单和操作方便的优点。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附图说明图1为结构示意图,图2为传动原理图,图3为传动原理图中的A向示意图,图4为传动原理图中的B向示意图,图5为轴向引风示意图,图6为外观结构图。图中1、旋风气流,2、平稳气流,3、机架,4、分离室,5、分离尘笼,6、压紧罗拉,7、剥棉胶辊,8、可纺纤维输出通道,9、外接容器,10、分离室观察孔,11、开启机构,12、减速器,13、传动部件,14、除尘箱,15、吸引风机,16、尘绒软管输出通道,17、方管形通道,18、方管形通道观察孔,19、台阶,20、进料口,21、第一主动链轮,22、第一被动链轮,23、第二主动链轮,24、第二被动链轮,25、剥棉胶辊链轮,26、输出链轮,27、分离尘笼链轮,28、压紧罗拉链轮,29、传动链轮,30、张紧链轮,31、悬臂机构。本技术的工作过程是来自纺织除尘设备的旋风气流(1)送入进料口(20),气流中的杂物在本身自重和气流压力,以及旋风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高速进入方管形通道(17),较重的金属与非金属杂物在与方管形通道(17)的四壁撞击后,逐渐沉积下来。旋风气流(1)受到方管形通道(17)的阻碍作用,逐渐变成平稳气流(2),并且向分离室(4)流动。部分尚未沉积的杂物,在分离室(4)进口处又受到台阶(19)的阻挡而沉积下来。至此,气流中较重的杂物基本上清除。沉积下来的杂物可从方管形通道观察孔(18)掏出。剩余的尘棉纤维在进入分离室(4)后,受平稳气流(2)和吸引风机(15)吸力的作用,附着在分离尘笼(5)的表面。由于分离尘笼(5)具有大孔眼密分布和透气面积大的特点,加上大风量吸引风机(15)的抽吸,尘埃与短绒迅速进入尘绒软管输出通道(16),并储存在除尘箱(14)内。可纺纤维附着在分离尘笼(5)的表面。经压紧罗拉(6)预压,由与分离尘笼(5)无间隙接触的剥棉胶辊(7)从分离法笼(5)表面剥取附着的可纺纤维。剥棉胶辊(7)与分离尘笼(5)之间的少量落棉,可以通过分离室观察孔(10)进行观察,调节开启机构(11),可以直接清除这些落棉。剥取的可纺纤维从压力可调的压紧罗拉(6)和剥棉胶辊(7)之间呈片状输出。其压力调节,可根据输出的可纺纤维的松紧程度来决定。由于压紧罗拉(6)是装在一个独立的悬臂机构(31)上,能随着落棉量的多少而上下浮动。因而能适应大落棉量、小落棉量或不均匀落棉等不同状况的需要,输出的可纺纤维通过可纺纤维输出通道(8)送入外接容器(9)中,以备混棉机械直接回用。本技术的传动过程是电机带动减速器(12)运转后,经第一主动链轮(21)、第一被动链轮(22)进行一级减速;由第二主动链轮(23),第二被动链轮(24)进行二级减速。第二被动链轮(24)直接带动剥棉胶辊(7)。剥棉胶辊链轮(25)通过输出链轮(26)带动可纺纤维输出通道(1)内的传动机构,并且经过分离尘笼链轮(27)带动分离尘笼(5)运转,同时在张紧链轮(30)的作用下,带动传动链轮(29)和压紧罗拉链轮(28),进而使压紧罗拉(6)作相应运转。因为压紧罗拉(6)和压紧罗拉链轮(28)是装在以传动链轮(29)的轴心为回转中心的悬臂机构(31)上,所以它的传动不受落棉量大小的影响。为适应不同纺织原料的变化,更换不同齿数规格的第一主动链轮(21)和第一被动链轮(22),可以改变压紧罗拉(6)、剥棉胶辊(7)和分离尘笼(5)的转速。大风量吸引风机(15)由电机带动。权利要求1.一种半开环式多功能落棉处理机,该机由进料口、通道、分离尘笼、罗拉、输出口、传动装置、吸引装置和机架组成。其特征在于方管形通道(17)的顶部与进料口(20)连接,方管形通道(17)的一侧与机架(3)上部的分离室(4)连接,表面为大孔眼密分布结构的分离尘笼(5)装在分离室(4)的中部,位于分离尘笼(5)侧下方的剥棉胶辊(7)与分离尘笼(5)形成无间隙接触,调压式独立悬臂结构的压紧罗拉(4)装在剥棉胶辊(7)的侧上方,尘绒软管输出通道(16)的一端与分离尘笼(5)的轴端一侧相连,另一端与大风量吸引风机(15)连接,可纺纤维轴出通道(8)位于分离室(4)一侧的机架(3)上。并且在压紧罗拉(6)和剥棉胶辊(7)之间的纤维出口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落棉处理机,其特征是在方管形通道(17)与分离室(4)的连接部位,方管形通道(17)低于分离室(4)尘流入口边缘10至15毫米,使方管形通道(17)与分离室(4)之间形成一个台阶(19)。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落棉处理机。其特佂是分离尘笼(5)的表面布满有直径为3.3至3.5毫米的大孔眼,各孔眼之间的间距为5毫米。从而形成大孔眼密分布结构。专利摘要本技术是一种与纺织除尘设备配套使用的半开环式多功能落棉处理机。该机装有能够改变尘流方向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开环式多功能落棉处理机,该机由进料口、通道、分离尘笼、罗拉、输出口、传动装置、吸引装置和机架组成。其特征在于方管形通道(17)的顶部与进料口(20)连接,方管形通道(17)的一侧与机架(3)上部的分离室(4)连接,表面为大孔眼密分布结构的分离尘笼(5)装在分离室(4)的中部,位于分离尘笼(5)侧下方的剥棉胶辊(7)与分离尘笼(5)形成无间隙接触,调压式独立悬臂机构的压紧罗拉(6)装在剥棉胶辊(7)的侧上方,尘绒软管输出通道(16)的一端与分离尘笼(5)的轴端一侧相连,另一端与大风量吸引风机(15)连接,可纺纤维输出通道(8)位于分离室(4)一侧的机架(3)上,并且在压紧罗拉(6)和剥棉胶辊(7)之间的纤维出口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开全彭旭均陈国平徐向阳
申请(专利权)人:国营宜昌市第二纺织机械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2[中国|湖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