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355981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02 09: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应用于通信设备之间的传输,网络数据从作为源终端的通信设备发送至作为目标终端的通信设备,其中,于源终端和目标终端之间,获取M个第一数据传输路径;将M个第一数据传输路径,按照传输路径的长短由低至高进行排序,然后根据排序中的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依次由低至高获取N个作为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其中M>N;于N个第二数据传输路径中,获取每个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数据传输质量;根据网络数据的待发送量,为每个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分配与之数据传输质量对应的数据流量;每个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将分配的数据流量,同时发送至目标终端。其满足了不同的传输业务需求,提升了网络数据的传输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信
,尤其涉及一种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
技术介绍
为了应对移动互联网不断增长的海量的实时的通信需求,许多公司和机构研发了可软件定义的虚拟化的网络技术和更高效的传输技术,即SDN技术(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Network,SDN),是Emulex网络一种新型网络创新架构,是网络虚拟化的一种实现方式,其核心技术OpenFlow通过将网络设备控制面与数据面分离开来,从而实现了网络流量的灵活控制,使网络作为管道变得更加智能。)传统的网络传输的QoS管理技术主要包括质量分类和质量预留等方法。比如LTE基于质量分类的QoSClassIdentifier(QCI)机制,对信令、语音、视频、游戏、email、即时消息和文件传输做了延时和丢包率的分类,按不同分类要求设定优先级,在网络拥塞时先丢掉低优先级的数据;而资源预留协议(ResourceReservationProtocol,简称RSVP)是基于业务需求,应用层对主机或路由器发起资源预留请求,具有一定灵活性。此外,传统的可靠网络传输是通过TCP/TLS来实现的,TCP的好处是对上层实现了透明的可靠传输,并且通过TCP传输流量窗口避免网络拥塞时出现网络风暴。但在现代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传统的网络传输的协议机制和QoS管理技术面临以下几大严重问题:传统网络质量控制技术的碎片化和非公开化,许多路由器和主机能够支持各种质量分类和质量预留的功能,但这些特性无法被互联网应用很好的使用。因为互联网应用无法预知通信过程中的路由器节点具备什么样的质量特性,也无法确定能够使用这些非公开化的质量特性。静态的质量配置无法适应快速的业务发展,互联网业务发展速度是每天变化的,传统的通过静态配置物理节点方式很难适应这种变化。许多业务是全球化的,大多数的有通信功能的应用会需要进行分布式部署,很可能需要使用不同基础网络服务商的资源,传统方法很难基于不同网络资源和商业策略进行动态配置。如果实现人工精细化配置,成本是巨大的,维护工作带来的风险将是灾难性的。各种应用层通信协议无法复用通道导致通信效率低、功耗高,比如GSMA定义的RCS服务本身具有SIP、HTTP、MSRP等协议,每个协议都需要分配端口和连接通道,导致每个协议都需要进行保持连接、NAT穿透,从而使得手机待机流量大、功耗高。基于TCP/TLS的可靠传输在丢包网络下效率低,移动互联网的一个特点是网络丢包率可能很高,据统计国内移动互联网的网络丢包率平均约为3%,美国的也超过1%。TCP设计是应用于有线网络的,有限网络一般不容易丢包,因此TCP根据检测丢包率来判断拥塞,根据TCP的拥塞窗口的指数退避(back-off)机制,在丢包网络下TCP的传输延时会大大增加。但实际上无线网络的丢包原因是由于无线信号衰退、遮挡、切换等各种因素造成的,丢包跟拥塞没有直接关系,因此需要新的拥塞控制机制解决TCP的效率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网络数据的传输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提供一种旨在提升传输效率,动态选择数据传输路径的传输方法。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应用于通信设备之间的传输,网络数据从作为源终端的所述通信设备发送至作为目标终端的所述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提供一应用单元,所述应用单元提供两种可选择的数据传输方式;控制单元,与所述应用单元连接,用以为所述应用单元分配一唯一的身份标识;将所述源终端的所述应用单元以及控制单元分别定义为,第一应用单元和第一控制单元;将所述目标终端的所述应用单元以及控制单元分别定义为,第二应用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一应用单元自身的所述身份标识和所述第二应用单元的所述身份标识,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建立通信连接;所述源终端选择其中一所述数据传输方式,与所述目标设备之间进行所述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于所述源终端和所述目标终端之间,获取M个第一数据传输路径;步骤S2、将M个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按照传输路径的长短由低至高进行排序形成一排序队列,随后于所述排序队列中获取前N个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作为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其中M>N;步骤S3、获取每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数据传输质量;步骤S4、根据所述网络数据的待发送量,针对每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所述数据传输质量为每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分配对应的数据流量;步骤S5、每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将分配的所述数据流量,同时发送至所述目标终端。优选的,每个所述通信设备的控制单元中提供多种传输协议;所述源终端在传输所述网络数据时,于多种所述传输协议中选择其中之一与所述目标终端建立通信连接。优选的,所述两种数据传输方式包括:可靠性传输,用以信令、即时通信的信息以及文件类型的数据的传输;实时性传输,用以实时流媒体类型的数据的传输;所述源终端在发送所述网络数据时,所述第一应用单元根据待发送的所述网络数据的数据类型选择对应的所述数据传输方式进行数据传送;当所述第一应用单元选择所述可靠性传输时,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对待发送的所述网络数据进行抗丢包、加密以及无损压缩处理之后,发送至所述目标终端。优选的,每个所述通信设备之间提供一点对点连接的方式;所述源终端在所述目标终端之间获取了N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之后,所述源终端与所述目标终端之间建立所述点对点连接,使所述源终端与所述目标终端之间建立N+1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优选的,每个所述应用单元包括一公网IP地址或者物理地址;所述源终端于获取所述目标终端的公网IP地址或者所述物理地址之后,提供多组路由接入节点;所述源终端于多组路由接入节点中选择与所述目标终端之间距离最短的一组路由接入节点;所述源终端根据距离最短的所述一组路由接入节点,提供M个所述数据传输路径与所述目标终端进行所述网络数据的传输。优选的,每个所述通信设备的控制单元均提供一路径最短算法,所述第一控制单元通过所述路径最短算法于M个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获得每个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的延迟权重值,在所述步骤S2中,获得N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21、根据每个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的延迟权重值的大小,由低至高依次进行排序以形成所述排序队列;步骤S22、于所述排序队列中,取前N个作为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步骤S23、所述源终端通过选取的N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进行所述网络数据的传输。优选的,所述第一控制单元通过所述路径最短算法所述获得每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延迟权重值的计算方法如下:weightDelayn=delay+(delay+constFactor)*fnFactor(lossratio,jitter,overuse)其中,weightDelay延迟权重值;delay为实际测试得到的平均延迟;constFactor为延迟常量;fnFactor是根据lossratio,jitter和overuse计算得到的归一化为延迟的函数;jitter表示抖动,单位ms;lossratio表示丢包率,取值0~1;overuse表示服务器带宽使用量是否溢出,小于1表示在负载范围内,1表示带宽满负载,大于1表示过载。优选的,在所述步骤S3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应用于通信设备之间的传输,网络数据从作为源终端的所述通信设备发送至作为目标终端的所述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提供一应用单元,所述应用单元提供两种可选择的数据传输方式;控制单元,与所述应用单元连接,用以为所述应用单元分配一唯一的身份标识;将所述源终端的所述应用单元以及控制单元分别定义为,第一应用单元和第一控制单元;将所述目标终端的所述应用单元以及控制单元分别定义为,第二应用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一应用单元自身的所述身份标识和所述第二应用单元的所述身份标识,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建立通信连接;所述源终端选择其中一所述数据传输方式,与所述目标设备之间进行所述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于所述源终端和所述目标终端之间,获取M个第一数据传输路径;步骤S2、将M个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按照传输路径的长短由低至高进行排序形成一排序队列,随后于所述排序队列中获取前N个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作为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其中M>N;步骤S3、获取每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数据传输质量;步骤S4、根据所述网络数据的待发送量,针对每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所述数据传输质量为每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分配对应的数据流量;步骤S5、每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将分配的所述数据流量,同时发送至所述目标终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应用于通信设备之间的传输,网络数据从作为源终端的所述通信设备发送至作为目标终端的所述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提供一应用单元,所述应用单元提供两种可选择的数据传输方式;控制单元,与所述应用单元连接,用以为所述应用单元分配一唯一的身份标识;将所述源终端的所述应用单元以及控制单元分别定义为,第一应用单元和第一控制单元;将所述目标终端的所述应用单元以及控制单元分别定义为,第二应用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一应用单元自身的所述身份标识和所述第二应用单元的所述身份标识,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建立通信连接;所述源终端选择其中一所述数据传输方式,与所述目标设备之间进行所述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于所述源终端和所述目标终端之间,获取M个第一数据传输路径;步骤S2、将M个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按照传输路径的长短由低至高进行排序形成一排序队列,随后于所述排序队列中获取前N个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作为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其中M>N;步骤S3、获取每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数据传输质量;步骤S4、根据所述网络数据的待发送量,针对每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所述数据传输质量为每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分配对应的数据流量;步骤S5、每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将分配的所述数据流量,同时发送至所述目标终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通信设备的控制单元中提供多种传输协议;所述源终端在传输所述网络数据时,于多种所述传输协议中选择其中之一与所述目标终端建立通信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种数据传输方式包括:可靠性传输,用以信令、即时通信的信息以及文件类型的数据的传输;实时性传输,用以实时流媒体类型的数据的传输;所述源终端在发送所述网络数据时,所述第一应用单元根据待发送的所述网络数据的数据类型选择对应的所述数据传输方式进行数据传送;当所述第一应用单元选择所述可靠性传输时,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对待发送的所述网络数据进行抗丢包、加密以及无损压缩处理之后,发送至所述目标终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通信设备之间提供一点对点连接的方式;所述源终端在所述目标终端之间获取了N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之后,所述源终端与所述目标终端之间建立所述点对点连接,使所述源终端与所述目标终端之间建立N+1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应用单元包括一公网IP地址或者物理地址;所述源终端于获取所述目标终端的公网IP地址或者所述物理地址之后,提供多组路由接入节点;所述源终端于多组路由接入节点中选择与所述目标终端之间距离最短的一组路由接入节点;所述源终端根据距离最短的所述一组路由接入节点,提供M个所述数据传输路径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兴桃钱晓炯刘谦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菊风系统软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