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新华专利>正文

组合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278303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23 19: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梁。所述组合梁包括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及连接部件。所述第一支撑梁包括第一槽侧壁、第一槽底壁及第二槽侧壁。所述第一槽侧壁、所述第一槽底壁与所述第二槽侧壁围成一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第一支撑梁的轴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梁包括第三槽侧壁、第二槽底壁及第四槽侧壁。所述第三槽侧壁、所述第二槽底壁与所述第四槽侧壁围成一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沿所述第二支撑梁的轴向延伸设置,并与所述第一凹槽正对设置且围成一容腔。所述第三槽侧壁与所述第一槽侧壁间隔设置。所述连接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梁及所述第二支撑梁固定连接地设置。所述组合梁组装便利且应用型强。

Composite beam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omposite beam. The composite beam comprises a first supporting beam, a second supporting beam and a connecting component. The first supporting beam comprises a first groove sidewall, a first groove bottom wall and a two slot side wall. The first slot side wall, the first groove bottom wall and the second groove sidewall are surrounded by a first groove. The first groove extends along the axial direction of the first supporting beam. The second supporting beam comprises a third groove side wall, a second slot bottom wall and a four groove side wall. The third groove side wall, the second groove bottom wall and the fourth groove side wall are surrounded by second grooves. The second groove is arranged along the axial extension of the second supporting beam, and is arranged in a positive direction with the first groove, and is enclosed into a cavity. The third groove sidewall is spaced apart from the first groove sidewall. The connecting parts are respectively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supporting beam and the second supporting beam. The combined beam is conveniently assembled and has a strong application typ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组合梁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构件,特别是一种组合梁。
技术介绍
梁是建筑构架中最重要的构件之一。梁承托着建筑物上部构架中的构件及屋面的全部重量,是建筑上部构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依据梁的具体位置、详细形状、具体作用等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大多数梁的方向,都与建筑物的横断面一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组装便利、应用型强的组合梁。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本技术提供一种组合梁。所述组合梁包括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及连接部件。所述第一支撑梁包括第一槽侧壁、第一槽底壁及第二槽侧壁。所述第一槽侧壁、所述第一槽底壁与所述第二槽侧壁围成一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第一支撑梁的轴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梁包括第三槽侧壁、第二槽底壁及第四槽侧壁。所述第三槽侧壁、所述第二槽底壁与所述第四槽侧壁围成一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沿所述第二支撑梁的轴向延伸设置,并与所述第一凹槽正对设置且围成一容腔。所述第三槽侧壁与所述第一槽侧壁间隔设置。所述连接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梁及所述第二支撑梁固定连接地设置。优选地,所述的组合梁还包括第一对配支撑梁及第二对配支撑梁。所述第一对配支撑梁沿所述第一支撑梁的轴向延伸设置,并与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一端连接一体。所述第二对配支撑梁沿所述第二支撑梁的轴向延伸设置,并与所述第二支撑梁的一端连接一体。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梁具有与所述第二支撑梁不同的轴向长度。优选地,所述的组合梁还包括第二连接部件。所述第二连接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对配支撑梁及所述第二对配支撑梁连接一体。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件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梁的第一槽侧壁和/或第一槽底壁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梁的第三槽侧壁和/或第二槽底壁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件还包括第二连接件及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容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接件容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槽侧壁上突出设置有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槽侧壁与所述第一槽底壁围成一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二槽侧壁上突出设置有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槽侧壁与所述第一槽底壁围成一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支腿及第二支腿。所述第一支腿容置在所述第一容置槽内,并与所述第一支撑梁连接。所述第二支腿容置在所述第二容置槽内,并与所述第一支撑梁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本体、第一悬臂及第二悬臂;所述第一悬臂及所述第二悬臂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的两端,并围成一U字型。所述第一悬臂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本体与所述第一支腿和/或所述第一突出部连接。所述第二悬臂与所述第三连接件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三槽侧壁上突出设置有第三突出部;所述第三突出部、所述第三槽侧壁与所述第二槽底壁围成一第三容置槽。所述第四槽侧壁上突出设置有第四突出部;所述第四突出部、所述第四槽侧壁与所述第二槽底壁围成一第四容置槽。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三支腿及第四支腿。所述第三支腿容置在所述第三容置槽内,并与所述第二支撑梁连接。所述第四支腿容置在所述第四容置槽内,并与所述第二支撑梁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件还包括第四连接件,所述第四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梁的第二槽侧壁和/或第一槽底壁连接;所述第四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梁的第四槽侧壁和/或第二槽底壁连接。优选地,所述第四连接件具有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同的结构,并与该第一连接件对称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支撑梁、所述第四连接件及与所述第二支撑梁首尾连接,并围成一管腔。所述管腔可用于容纳混凝土。优选地,所述第二对配支撑梁与所述第一对配支撑梁围成一对配容腔。所述对配容腔与所述容腔连通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件容置在所述对配容腔内,并可延伸至所述容腔内以与所述第一支撑梁和/或所述第二支撑梁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二支撑梁及所述连接部件均为钢材一体件。所述连接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梁及所述第二支撑梁焊接连接一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组合梁通过连接部件分别连接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从而形成可承载相应压力的横梁。所述组合梁通过连接部件实现相应的连接,避免采用单一的一体构件加工制造,从而根据应用需要而选择相应规格的第一支撑梁及第二支撑梁,从而具体较强的通用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组合梁在第二连接部件的一端与第一对配支撑梁、第二对配支撑梁连接,而第二连接部件的另一端未与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连接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组合梁的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第一对配支撑梁及第二对配支撑梁的轴向组装关系示意图。图3为组合梁的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与连接部件连接配合的横截面示意图。图4为组合梁的第一对配支撑梁、第二对配支撑梁与第二连接部件连接配合的横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组合梁101。所述组合梁101包括第一支撑梁10、第二支撑梁20及连接部件30。所述连接部件30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梁10与所述第二支撑梁20。所述第一支撑梁10具有第一凹槽12。所述第一凹槽12沿所述第一支撑梁10的轴向延伸设置。也即是,所述第一凹槽12沿所述第一支撑梁1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凹槽12用于提供内部空间,以可容纳相应的部件和/或混凝土。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梁10大致呈U形槽。具体地,所述第一支撑梁10包括第一槽底壁121、第一槽侧壁123及第二槽壁125。所述第一槽侧壁123及的第二槽侧壁125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槽底壁121两侧,并围成所述第一凹槽12。相应地,所述第一槽壁123及所述第二槽壁125均突出设置在所述第一槽底壁121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槽壁123及所述第二槽壁125均垂直于设置在所述第一槽底壁121上。所述第一槽侧壁123可以之间与所述连接部件30通过焊接或铆接等方式实现直接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利于实现所述第一支撑梁10与所述连接部件30之间的焊接连接,所述第一槽侧壁123上突出设置有第一突出部14。所述第一突出部14设置为与所述连接部件30焊接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梁10为钢梁。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梁10为槽钢。所述第一突出部14垂直与所述第一槽侧壁123设置。所述第一突出部14、所述第一槽侧壁123与所述第一槽底壁121围成第一容置槽1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槽侧壁125上突出设置有第二突出部1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突出部16垂直于所述第二槽侧壁125设置。所述第二突出部16、所述第二槽侧壁125与所述第一槽底壁121围成一第三容置槽19。所述第二支撑梁20具有第二凹槽22。所述第二凹槽22沿所述第一支撑梁20的轴向延伸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槽22平行于所述第一凹槽12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凹槽22大致呈U型槽。具体地,所述第二支撑梁20包括第二槽底壁221、第三槽侧壁223及第四槽侧壁225。所述第三槽侧壁223及所述第四槽侧壁225均突出设置在所述第二槽底壁2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组合梁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合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包括第一槽侧壁、第一槽底壁及第二槽侧壁;所述第一槽侧壁、所述第一槽底壁与所述第二槽侧壁围成一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第一支撑梁的轴向延伸设置;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二支撑梁包括第三槽侧壁、第二槽底壁及第四槽侧壁;所述第三槽侧壁、所述第二槽底壁与所述第四槽侧壁围成一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沿所述第二支撑梁的轴向延伸设置,并与所述第一凹槽正对设置且围成一容腔;所述第三槽侧壁与所述第一槽侧壁间隔设置;及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梁及所述第二支撑梁固定连接地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包括第一槽侧壁、第一槽底壁及第二槽侧壁;所述第一槽侧壁、所述第一槽底壁与所述第二槽侧壁围成一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第一支撑梁的轴向延伸设置;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二支撑梁包括第三槽侧壁、第二槽底壁及第四槽侧壁;所述第三槽侧壁、所述第二槽底壁与所述第四槽侧壁围成一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沿所述第二支撑梁的轴向延伸设置,并与所述第一凹槽正对设置且围成一容腔;所述第三槽侧壁与所述第一槽侧壁间隔设置;及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梁及所述第二支撑梁固定连接地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对配支撑梁,所述第一对配支撑梁沿所述第一支撑梁的轴向延伸设置,并与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一端连接一体;及第二对配支撑梁,所述第二对配支撑梁沿所述第二支撑梁的轴向延伸设置,并与所述第二支撑梁的一端连接一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梁具有与所述第二支撑梁不同的轴向长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连接部件,所述第二连接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对配支撑梁及所述第二对配支撑梁连接一体。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件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梁的第一槽侧壁和/或第一槽底壁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梁的第三槽侧壁和/或第二槽底壁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件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容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连接;及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容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侧壁上突出设置有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槽侧壁与所述第一槽底壁围成一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二槽侧壁上突出设置有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槽侧壁与所述第一槽底壁围成一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支腿及第二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新华
申请(专利权)人:李新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