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地下矿山的高效水污分离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270555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23 14: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地下矿山的高效水污分离系统,包括竖直布置的筒仓式的水仓、沉淀池、清水管和泥浆管,水仓中部通过一平台将水仓分隔成上下布置的安装仓和清水仓,沉淀池安装在安装仓内,清水管竖直布置在水仓内壁与沉淀池外壁之间;清水管的上端与沉淀池的上端侧壁连接并与沉淀池内部连通,其下端向下延伸穿过平台后伸入到清水仓内,清水仓下端通过排水管与水泵房内的水泵连接;沉淀池上端开口通过进水槽将地下矿山的污水引入到水仓内的沉淀池中,泥浆管的一端与沉淀池下端连接并连通,其另一端通过排泥通道与泥泵房内的泥浆泵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高效水污分离系统,使得排水和排泥作业互不影响,可并行连贯作业,水污分离工序简单。

An efficient water and sewage separation system for underground mines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efficient water pollution separation system for underground mines, including silo, sedimentation tanks, clear water pipes and mud pipes arranged vertically. The middle of the water storehouse is separated into an upper and lower installation silo and a clear water bin through a platform. The sedimentation tank is installed in the installation bin, and the clear water pipe is vertically arranged in the water storehouse. Between the wall and the outer wall of the sedimentation tank; the upper end of the water pipe is connected to the upper side wall of the sedimentation tank and connected with the sedimentation tank. The lower end extends down through the platform into the clean water bin, and the lower end of the clean water storehouse is connected with the water pump in the pump room through the drainage pipe; the upper end of the sedimentation tank opens the sewage of the underground mine through the inlet trough. In the sedimentation tank, one end of the mud pipe is connected to the lower end of the sedimentation tank,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mud pipe is connected to the mud pump in the mud pump room through the dredging channel. The high efficiency water pollution separation system of the invention makes the drainage and sludge discharge work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and can operate in parallel and coherent operation, and the separation process of water pollution is simp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地下矿山的高效水污分离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地下矿山排水排泥
,具体涉及一种涌水量大、含泥量多、排水高度大或自动化程度要求高的地下矿山的水污分离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地下矿山的水污分离通过沉淀池和水仓完成。一般水仓与沉淀池为联合布置的两组巷道,水仓前段为沉淀池,后段为清水仓。井下涌水经汇集后首先进入沉淀池进行沉淀,然后上部清水溢流至清水仓。清水仓内的水由清水泵排出,而沉淀池内的泥浆需定期清理并转送至泥仓,然后采用高压泥浆泵等方式将泥浆集中排出。这种传统的水污分离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排水排泥不连贯,操作程序复杂,系统环节多,能耗高;自动化程度低,维护检修困难,操作人员作业环境差;当矿井较深时,由于吸水高度高、吸水管路长、底阀重等原因,造成水泵工作时气蚀现象较为严重,水轮表面经常出现明显的蜂窝状麻点,严重时会出现水轮击烂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地下矿山的高效水污分离系统。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地下矿山的高效水污分离系统,包括竖直布置的筒仓式的水仓、沉淀池、清水管和泥浆管,所述水仓中部通过一平台将所述水仓分隔成上下布置的安装仓和清水仓,所述沉淀池安装在所述安装仓内,所述清水管竖直布置在所述水仓内壁与所述沉淀池外壁之间;所述清水管的上端与所述沉淀池的上端侧壁连接并与所述沉淀池内部连通,其下端向下延伸穿过所述平台后伸入到所述清水仓内,所述清水仓下端通过排水管与所述水泵房内的水泵连接;所述沉淀池上端开口通过进水槽将地下矿山的污水引入到所述水仓内的沉淀池中,所述泥浆管的一端与所述沉淀池下端连接并连通,其另一端通过排泥通道与泥泵房内的泥浆泵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高效水污分离系统,通过在水仓上部的安装仓内设置沉淀池,将沉淀池和清水仓通过平台进行隔离,并通过清水管将沉淀池上部的清水引入到水仓下部的清水仓内进行收集,使得排水和排泥作业互不影响,可并行连贯作业,水污分离工序简单,易于实现自动控制;另外本申请采用筒仓式的水仓,其沉淀效率和沉淀效果比传统平流式沉淀池更高。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还包括溢流水收集仓;所述水仓上端通过混凝土制作形成有溢流槽,所述溢流槽的一端与所述沉淀池上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溢流水收集仓上端连通;从所述水仓至所述溢流水收集仓的方向,所述溢流槽的槽底倾斜布置,倾斜的坡度为1%。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溢流水收集仓,并在水仓上端通过混凝土制作形成溢流槽,可对沉淀池上端溢流出来的清水进行收集。进一步,还包括安全斜道,所述安全斜道的上端与所述水仓上端延伸出的结构相连接,所述安全斜道的下端与所述水仓下端相连接;所述安全斜道的倾斜角度为60°-70°。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安全斜道,工作人员可以由此安全写到进入到沉淀池底部的平台进行作业,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作为通向水仓中段或上段的安全通道。进一步,所述安全斜道的倾斜角度为65°。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合适的倾斜角度,方便工作人员攀爬安全斜道。进一步,所述安全斜道内安装有沿其长度方向布置的梯子。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安全通道内安装梯子,有利于工作人员攀爬。进一步,所述水仓上端通过混凝土制作形成所述进水槽。进一步,所述水泵房通过泄水巷与所述清水仓的底部连接并连通,所述泄水巷内设有第一挡墙,所述排水管的一端与所述水泵相连接,其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挡墙后延伸至所述第一挡墙靠近所述清水仓的一侧。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水泵房通过泄水巷与清水仓底部连接并连通,将清水仓底部的清水流至泄水巷,然后由清水泵排至地表。进一步,所述排泥通道包括泄泥巷和排泥管,所述泄泥巷内设有第二挡墙,所述泄泥巷的一端与所述泥浆管的下端相连通,所述泄泥巷的另一端与所述泥泵房连通;所述排泥管一端与所述泥浆泵相连接,其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挡墙后延伸至所述第二挡墙靠近所述泥浆管的一侧。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泥泵房通过泄泥巷与排泥管连通,可将沉淀池底部的泥浆由泥浆泵抽出进行处理。进一步,所述泥浆管另一端伸入到所述安全斜道内并沿所述安全斜道向下延伸出所述安全斜道的下端出口,并伸入到所述泄泥巷内。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将泥浆管沿安全斜道延伸,使泥浆管隐藏在安全斜道内,避免外露。进一步,所述沉淀池上部为圆柱体,下部为圆锥体。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沉淀池上部设置为圆柱体,下部设置为圆锥体,方便沉淀池底部泥浆的沉淀。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高效水污分离系统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高效水污分离系统中安全斜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高效水污分离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安装仓;11、沉淀池;12、进水槽;13、泥泵房;14、泥浆泵;15、泄泥巷;16、排泥管;17、第二挡墙;18、泥浆管;2、清水仓;21、清水管;22、排水管;23、水泵房;24、泄水巷;25、第一挡墙;26、清水泵;3、溢流水收集仓;4、溢流槽;5、安全斜道;51、梯子;6、顶部硐室;7、平台。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施例只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用于地下矿山的高效水污分离系统,包括竖直布置的筒仓式的水仓、沉淀池11、清水管21和泥浆管18,所述水仓中部通过一平台将所述水仓分隔成上下布置的安装仓1和清水仓2,所述沉淀池11安装在所述安装仓1内,所述清水管21竖直布置在所述水仓内壁与所述沉淀池11外壁之间;所述清水管21的上端与所述沉淀池11的上端侧壁连接并与所述沉淀池11内部连通,其下端向下延伸穿过所述平台7后伸入到所述清水仓2内,所述清水仓2下端通过排水管22与所述水泵房23内的水泵连接;所述沉淀池11上端开口通过进水槽12将地下矿山的污水引入到所述水仓内的沉淀池11中,所述泥浆管18的一端与所述沉淀池11下端连接并连通,其另一端通过排泥通道与泥泵房13内的泥浆泵连接。本实施例的高效水污分离系统,通过在水仓上部的安装仓内设置沉淀池,将沉淀池和清水仓通过平台进行隔离,并通过清水管将沉淀池上部的清水引入到水仓下部的清水仓内进行收集,使得排水和排泥作业互不影响,可并行连贯作业,水污分离工序简单,易于实现自动控制;另外本申请采用筒仓式的水仓,其沉淀效率和沉淀效果比传统平流式沉淀池更高。本实施例的平台为钢结构平台,钢结构平台将水仓上部的沉淀池与水仓下部的清水仓分隔开。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高效水污分离系统还包括溢流水收集仓3;所述水仓上端通过混凝土制作形成有溢流槽4,所述溢流槽4的一端与所述沉淀池11上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溢流水收集仓3上端连通;从所述水仓至所述溢流水收集仓3的方向,所述溢流槽4的槽底倾斜布置,倾斜的坡度为1%。通过设置溢流水收集仓,并在水仓上端通过混凝土制作形成溢流槽,可对沉淀池上端溢流出来的清水进行收集。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高效水污分离系统还包括安全斜道5,所述安全斜道5的上端与所述水仓上端延伸出的结构相连接,所述安全斜道5的下端与所述水仓下端相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地下矿山的高效水污分离系统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地下矿山的高效水污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竖直布置的筒仓式的水仓、沉淀池、清水管和泥浆管,所述水仓中部通过一平台将所述水仓分隔成上下布置的安装仓和清水仓,所述沉淀池安装在所述安装仓内,所述清水管竖直布置在所述水仓内壁与所述沉淀池外壁之间;所述清水管的上端与所述沉淀池的上端侧壁连接并与所述沉淀池内部连通,其下端向下延伸穿过所述平台后伸入到所述清水仓内,所述清水仓下端通过排水管与所述水泵房内的水泵连接;所述沉淀池上端开口通过进水槽将地下矿山的污水引入到所述水仓内的沉淀池中,所述泥浆管的一端与所述沉淀池下端连接并连通,其另一端通过排泥通道与泥泵房内的泥浆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地下矿山的高效水污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竖直布置的筒仓式的水仓、沉淀池、清水管和泥浆管,所述水仓中部通过一平台将所述水仓分隔成上下布置的安装仓和清水仓,所述沉淀池安装在所述安装仓内,所述清水管竖直布置在所述水仓内壁与所述沉淀池外壁之间;所述清水管的上端与所述沉淀池的上端侧壁连接并与所述沉淀池内部连通,其下端向下延伸穿过所述平台后伸入到所述清水仓内,所述清水仓下端通过排水管与所述水泵房内的水泵连接;所述沉淀池上端开口通过进水槽将地下矿山的污水引入到所述水仓内的沉淀池中,所述泥浆管的一端与所述沉淀池下端连接并连通,其另一端通过排泥通道与泥泵房内的泥浆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地下矿山的高效水污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溢流水收集仓;所述水仓上端通过混凝土制作形成有溢流槽,所述溢流槽的一端与所述沉淀池上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溢流水收集仓上端连通;从所述水仓至所述溢流水收集仓的方向,所述溢流槽的槽底倾斜布置,倾斜的坡度为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地下矿山的高效水污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全斜道,所述安全斜道的上端与所述水仓上端延伸出的结构相连接,所述安全斜道的下端与所述水仓下端相连接;所述安全斜道的倾斜角度为60°-7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用于地下矿山的高效水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万清王青海童志鹏
申请(专利权)人:金诚信矿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