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泥鳅预防疾病的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265256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23 11: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泥鳅预防疾病的养殖方法,属鱼料养殖领域。包括以下步骤:A1.池塘准备:建立泥鳅苗培育池塘面积为0.8‑1.2亩,池深0.9‑1.2m,对池塘采用高锰酸钾进行清塘消毒,清塘消毒后,在池塘内施入发酵有机肥或生物肥,池塘加注经过过滤的新水进行需要解毒处理和浮游生物培养;A2.选种:挑选体质健康的成年雌泥鳅和雄泥鳅,两者比例为1:2.1‑1:2.3;A3.亲本泥鳅消毒:将选出的雌泥鳅和雄泥鳅通过2%~6%的食盐水溶液浸泡6‑8分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泥鳅预防疾病的养殖方法,该方法所培育的泥鳅成活率高,抗病能力强。

A breeding method of loach to prevent diseas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ethod for preventing loach from preventing diseases, and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fish culture. The following steps include: A1. pond preparation: the pond area of the loach seedling cultivation is 0.8 acres 1.2 mu, the pool depth is 0.9 1.2m, the pond is sterilized with Potassium Permanganate in the pond, the pond is sterilized, the fermented organic manure or biological fertilizer is applied in the pond, and the pond is injected through the filtered new water to detoxify and the plankton culture. A2. selection: select the healthy adult female loach and male loach, the proportion is 1:2.1 1:2.3; A3. parent loach disinfection: the selected female loach and male loach is soaked through 2% ~ 6% salt water solution for 6 minutes and 8 minutes. The aim of the invention is to provide a method for preventing loach from preventing disease, and the loach has high survival rate and strong disease resist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泥鳅预防疾病的养殖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鱼类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泥鳅预防疾病的养殖方法。
技术介绍
泥鳅,属鳅科。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在中国南方各地均有分布北方不常见但也分布各地。全年都可采收,夏季最多,泥鳅捕捉后,可鲜用或烘干用。泥鳅生活在湖池,且形体小,只有三、四寸长。它体形圆,身短,皮下有小鳞片,颜色青黑,浑身沾满了自身的粘液,因而滑腻无法握住。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鱼,它和其它的鱼不相同,无论外表,体形,生活习性都不同,是一种特殊的鳅类。体细长,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眼小,无眼下刺。须5对。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可食用、入药。现有的泥鳅的养殖方法养殖的泥鳅成活率不高,抗病能力差,经济效益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泥鳅预防疾病的养殖方法,该方法所养殖的泥鳅成活率高,抗病能力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泥鳅预防疾病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1.池塘准备:建立泥鳅苗培育池塘面积为0.8-1.2亩,池深0.9-1.2m,对池塘采用高锰酸钾进行清塘消毒,清塘消毒后,在池塘内施入发酵有机肥或生物肥,池塘加注经过过滤的新水进行需要解毒处理和浮游生物培养;A2.苗种放养:将泥鳅苗通过2%~6%的食盐水溶液浸泡6-8分钟,每平方米放体长3~4厘米的鳅种45-50尾;每亩放养35-45公斤A3.食物投喂;第一周喂食浮游动物,第二周喂食摇蚊幼虫、幼螺、蚯蚓、丝藻,第三周喂食轮虫和小型枝角类动物,第三周开始喂食饲料;A4.水质管理:每周放光合细菌进入池塘调节水质,每两周用生石灰调节池塘的PH值至7.1-7.3;A5.防病管理:纤毛虫疾病的防治方法:定期检查乌子鳅苗至寸片鳅苗阶段的多种寄生虫病,采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或采用鑫铜和原虫净全池泼洒;气泡病的防治方法:采用投喂水丝蚓、NaCl和酶和电解多维,同时加注地下水或其它池塘底层水;出血病、肠炎病:在粉料中加入大蒜素和三黄粉进行投喂。进一步的,所述步骤A3中的饲料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豆粕20-22份、玉米粉17-19份、蚯蚓8-10份、小麦粉21-23份、奶粉7-9份、磷脂油1-3份、赖氨酸0.3-0.5份、鱼用维生素C0.1-0.3份、花生油0.2-0.4份、黄芪1-3份、草柏枝1.5-2.5份、地黄2-4份、菊芋6-8份、鼠尾草4-6份、当归2.5-2.7份、茯苓6-8份、夜交藤0.9-1.3份、合欢皮0.5-0.7份、陈皮0.5-0.7份、柴胡0.2-0.4份、藏红花1.1-1.3份、白果2.1-2.3份、甜味剂1.2-1.4份。进一步的,所述饲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黄芪、草柏枝、地黄、菊芋、鼠尾草、当归、茯苓、夜交藤、合欢皮、陈皮、柴胡、藏红花、白果粉碎后放入砂锅中,加入8-10倍水,在1.2-1.4个大气压下,用大火煮沸后改用文火蒸煮1-1.5h,重复蒸煮两次,收集蒸煮液冷却后得到中药液;(2)将磷脂油、赖氨酸、鱼用维生素C、花生油、甜味剂加入中药液,在22-28℃下搅拌25-35min,并加入1-3倍的水得到稀释液;(3)将豆粕、玉米粉、蚯蚓、小麦粉、奶粉破碎搅拌,过800-1000目筛,得到混合粉末;(4)将步骤(2)的稀释液和步骤(3)的混合粉末混合,在70-85℃下搅拌30-40min得到饲料溶液;(5)将饲料溶液用造粒机造粒,烘干得到饲料成品并包装。。进一步的,所述甜味剂为葡萄糖、果糖或乳糖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的,所述池塘上搭设有遮阳棚。进一步的,所述步骤(5)中,饲料成品的水分为11-13%。进一步的,所述步骤A3中,每天投放饲料的喂养次数为3次。进一步的,所述浮游动物为原生动物、枝角类动物和桡足类动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利用池塘对泥鳅进行养殖,池塘在养殖前进行全面的消毒,减少了病菌对虾苗的感染,每个时段对泥鳅进行不同喂食,使泥鳅在每个阶段摄取足够的营养,对水质进行科学的管理,及时改善泥鳅的生长环境,提高其存活率;本专利技术对纤毛虫疾病、气泡病、出血病、肠炎病进行科学的防治,从而降低泥鳅的患病率。2.本专利技术的饲料各成分中,豆粕、蚯蚓、奶粉作为蛋白性原料,其中豆粕为豆加工品的渣料;蚯蚓在腐殖质中能快速大量的繁殖,容易通过人工养殖大量获得;奶粉是将牛奶除去水份后制成的粉末;上述三者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玉米粉中含有大量的卵磷脂、亚油酸、谷物醇、维生素E、纤维素等,为泥鳅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小麦粉含有大量的淀粉,作为饲料中的淀粉性原料。本专利技术的各中药成分的作用分别为: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应激、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草柏枝具有清热解毒,养心安神,止痛的作用;地黄性凉,味甘苦,具有滋阴补肾、养血补血、凉血的功效;菊芋主治热性病,肠热便血;鼠尾草具有杀菌灭菌抗毒解毒、驱瘟除疫功效;当归具有补血、活血的功效;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夜交藤具有养心安神,祛风,通络之功效;合欢皮具有解郁、和血、宁心、消痈肿之功效;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柴胡具有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退热截疟的功效;藏红花具有活血化瘀,散郁开结;白果粉具有抑菌杀菌的功效。本专利技术各中药成分的协同作用:黄芪、草柏枝、地黄、菊芋一起服用,对泥鳅气泡病起到预防作用;鼠尾草、当归、茯苓、夜交藤一起服用,会产生泥鳅白尾病的抗病因子,起到预防和治疗白尾病的功效;合欢皮、陈皮一起服用,具有开胃的功效,可以改善泥鳅的胃口,令其充分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柴胡、藏红花、白果粉一起服用,能够泥鳅的免疫能力,能够有效破坏腐皮病毒的DNA,阻止其大量繁殖,从而对腐皮病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赖氨酸和鱼用维生素C作为补充性营养物质,对泥鳅起到促进生长的作用;磷脂油、花生油、甜味剂作为调味剂,磷脂油和花生油可以使饲料的口感,同时还可以补充泥鳅体内的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由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大量中药为味苦中药,添加甜味剂可以改善本专利技术的味道,从而吸引泥鳅摄食。本专利技术的饲料不但口感好、营养配比科学,而且能够有效提高泥鳅的抗病能力。3.本专利技术的饲料的制备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能够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说明。实施例1:一种泥鳅预防疾病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1.池塘准备:建立泥鳅苗培育池塘面积为0.8亩,池深0.9m,对池塘采用高锰酸钾进行清塘消毒,清塘消毒后,在池塘内施入发酵有机肥或生物肥,池塘加注经过过滤的新水进行需要解毒处理和浮游生物培养;A2.苗种放养:将泥鳅苗通过2%的食盐水溶液浸泡6分钟,每平方米放体长3厘米的鳅种45尾;每亩放养35公斤A3.食物投喂;第一周喂食浮游动物,第二周喂食摇蚊幼虫、幼螺、蚯蚓、丝藻,第三周喂食轮虫和小型枝角类动物,第三周开始喂食饲料;A4.水质管理:每周放光合细菌进入池塘调节水质,每两周用生石灰调节池塘的PH值至7.1;A5.防病管理:纤毛虫疾病的防治方法:定期检查乌子鳅苗至寸片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泥鳅预防疾病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1.池塘准备:建立泥鳅苗培育池塘面积为0.8‑1.2亩,池深0.9‑1.2m,对池塘采用高锰酸钾进行清塘消毒,清塘消毒后,在池塘内施入发酵有机肥或生物肥,池塘加注经过过滤的新水进行需要解毒处理和浮游生物培养;A2.苗种放养:将泥鳅苗通过2%~6%的食盐水溶液浸泡6‑8分钟,每平方米放体长3~4厘米的鳅种45‑50尾;每亩放养35‑45公斤A3.食物投喂;第一周喂食浮游动物,第二周喂食摇蚊幼虫、幼螺、蚯蚓、丝藻,第三周喂食轮虫和小型枝角类动物,第三周开始喂食饲料;A4.水质管理:每周放光合细菌进入池塘调节水质,每两周用生石灰调节池塘的PH值至7.1‑7.3;A5.防病管理:纤毛虫疾病的防治方法:定期检查乌子鳅苗至寸片鳅苗阶段的多种寄生虫病,采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或采用鑫铜和原虫净全池泼洒;气泡病的防治方法:采用投喂水丝蚓、NaCl和酶和电解多维,同时加注地下水或其它池塘底层水;出血病、肠炎病:在粉料中加入大蒜素和三黄粉进行投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泥鳅预防疾病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1.池塘准备:建立泥鳅苗培育池塘面积为0.8-1.2亩,池深0.9-1.2m,对池塘采用高锰酸钾进行清塘消毒,清塘消毒后,在池塘内施入发酵有机肥或生物肥,池塘加注经过过滤的新水进行需要解毒处理和浮游生物培养;A2.苗种放养:将泥鳅苗通过2%~6%的食盐水溶液浸泡6-8分钟,每平方米放体长3~4厘米的鳅种45-50尾;每亩放养35-45公斤A3.食物投喂;第一周喂食浮游动物,第二周喂食摇蚊幼虫、幼螺、蚯蚓、丝藻,第三周喂食轮虫和小型枝角类动物,第三周开始喂食饲料;A4.水质管理:每周放光合细菌进入池塘调节水质,每两周用生石灰调节池塘的PH值至7.1-7.3;A5.防病管理:纤毛虫疾病的防治方法:定期检查乌子鳅苗至寸片鳅苗阶段的多种寄生虫病,采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或采用鑫铜和原虫净全池泼洒;气泡病的防治方法:采用投喂水丝蚓、NaCl和酶和电解多维,同时加注地下水或其它池塘底层水;出血病、肠炎病:在粉料中加入大蒜素和三黄粉进行投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鳅预防疾病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3中的饲料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豆粕20-22份、玉米粉17-19份、蚯蚓8-10份、小麦粉21-23份、奶粉7-9份、磷脂油1-3份、赖氨酸0.3-0.5份、鱼用维生素C0.1-0.3份、花生油0.2-0.4份、黄芪1-3份、草柏枝1.5-2.5份、地黄2-4份、菊芋6-8份、鼠尾草4-6份、当归2.5-2.7份、茯苓6-8份、夜交藤0.9-1.3份、合欢皮0.5-0.7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斌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平南县平原农牧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