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深圳大学专利>正文

拉力实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204495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13 06: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拉力实验装置,其中装置部分包括,承拉板、张拉杆和拉力实验机,所述承拉板包括两块,并相对设置于所述拉力实验机的外顶壁,且在所述拉力实验机上滑动;两块所述承拉板相对的外侧壁分别固接有所述张拉杆,且,所述张拉杆设于所述承拉板的中心位置;所述张拉杆的另一端固接于所述拉力实验机的动力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拉力实验装置,通过承拉板、中心板和拉力实验机的配合使用,能对测试物施加不同的力进行不同情况和环境的模拟,从而得出测试物的力学行为,且装置体积小,操作工序简单,方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拉力实验装置
本技术涉及到力学测试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拉力实验装置。
技术介绍
微胶囊自修复的基本原理是:将装有修复剂的微胶囊和固化剂均匀分散在基体材料中,当基体材料产生裂缝时,微胶囊在裂纹尖端的集中应力作用下破裂,流出修复剂,渗入裂纹并于固化剂发生反应,从而达到修复作用。因此,需要研究微胶囊在基体材料中的受力状态,包括受拉,受压,受剪等情况下微胶囊的表现。一种比较合适的研究方法,是通过研究胶囊在基体材料中的行为表现来模拟微胶囊在基体材料中的状态。通过胶囊来仿真模拟微胶囊,通过考察胶囊的表现来探知微胶囊在基体材料中的状态。现有的技术中,使用的胶囊直径在15mm左右,厚度在0.35mm-0.43mm范围之间。胶囊内部为空芯,没有填充修复剂。为了考察胶囊的力学性能,将单个胶囊在压力机上进行单压试验。为了研究微胶囊的自修复机理,将胶囊植入到水泥基复合材料中。对尺寸大小为40×40×160mm3的水泥砂浆棱柱体试件进行抗压试验和抗剪切试验,通过制定的力学试验,来考察植入的胶囊的力学行为。但是在现有的技术中,还没有一种装置可以测试胶囊和与基体材料界面本构关系,而研究胶囊在基体材料中的力学行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拉力实验装置,用以研究胶囊在基体材料中的力学行为。本技术提出一种拉力实验装置,包括承拉板、张拉杆和拉力实验机,上述承拉板包括两块,并相对设置于上述拉力实验机的外顶壁,且在上述拉力实验机上滑动;两块上述承拉板相对的外侧壁分别固接有上述张拉杆,且,上述张拉杆设于上述承拉板的中心位置;上述张拉杆的另一端固接于上述拉力实验机的动力装置。进一步地,上述的拉力实验装置,上述张拉杆包括固定块、拉力传感器、连接杆和固定杆,上述连接杆的一端与上述固定块固接;上述固定杆的一端穿设于上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上述固定杆的另一端固接于上述拉力实验机的动力装置;上述拉力传感器设于上述固定块内,且上述拉力传感器的采集端与上述承拉板的相对外侧壁固接。进一步地,上述的拉力实验装置,还包括智能控制记录装置,上述智能控制记录装置与上述拉力传感器电连接。进一步地,上述的拉力实验装置,还包括中心板,上述中心板相对设置于两块上述承拉板围成空间之间,且平面中心位置设有通孔。进一步地,上述的拉力实验装置,上述中心板和上述承拉板的表面平整。本技术的拉力实验装置,其装置通过承拉板、张拉杆、拉力实验机和中心板的配合使用,能对测试物施加不同的力进行不同情况和环境的模拟,从而得出测试物的力学行为,且装置体积小,操作工序简单,方便使用;其方法能够通过简单的测试步骤,获得被测材料在拉力作用下的力学行为趋势,节省时间,操作简单。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拉力实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胶囊与基体材料界面本构关系的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胶囊与基体材料界面本构关系的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胶囊与基体材料界面本构关系的测试方法的空白对比实验流程示意图。1、承拉板;2、张拉杆;3、拉力实验机;4、中心板;5、智能控制记录装置;21、固定块;22、连接杆;23、固定杆;24、拉力传感器。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所述的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另外,在本技术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参照图1,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拉力实验装置,包括承拉板1、张拉杆2和拉力实验机3,上述承拉板1包括两块,并相对设置于上述拉力实验机3的外顶壁,且在上述拉力实验机3上滑动;两块上述承拉板1相对的外侧壁分别固接有上述张拉杆2,且,上述张拉杆2设于上述承拉板1的中心位置;上述张拉杆2的另一端固接于上述拉力实验机3的动力装置。上述承拉板1一般为一正方形板,两块上述承拉板1的相对面平整;上述拉力实验机3为上述承拉板1的运动提供动力源,该拉力实验机3为低加速度,高敏感性的拉伸设备,可供分级加载。上述张拉杆2形状一般为柱状杆,优选为圆柱,上述张拉杆2的一端一般设有拉力传感器24,并与上述承拉板1固接,其中该拉力传感器24一般与智能控制记录装置5电连接,发送承拉板1所承受的拉力实时数据;上述张拉杆2的另一端一般与上述拉力实验机3的外顶壁连接,通过上述拉力实验机3提供动力源拉动张拉杆2。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拉力实验装置,上述张拉杆2包括固定块21、拉力传感器24、连接杆22和固定杆23,上述连接杆22的一端与上述固定块21固接,其中,上述连接杆22一般为圆柱形金属杆;上述固定杆23的一端穿设于上述连接杆22的另一端,上述固定杆23的另一端固接于上述拉力实验机3的动力装置,其中,上述固定杆23一般为长螺丝或金属固定杆,在本技术实施中,优选为长螺丝;上述拉力传感器24设于上述固定块21内,且上述拉力传感器24的采集端与上述承拉板1的相对外侧壁固接,用于检测上述承拉板1所承受的拉力大小。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拉力实验装置,还包括智能控制记录装置5,上述智能控制记录装置5与上述拉力传感器24电连接。上述智能控制记录装置5一般用于记录上述拉力传感器24反馈的拉力值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拉力实验装置,还包括中心板4,上述中心板4相对设置于两块上述承拉板1围成空间之间,且平面中心位置设有通孔。上述中心板4一般为一平面中心设有开孔的金属板,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优选为铜板,上述中心板4的开孔形状与测试物横截形状相同,且面积稍大于被测胶囊的横截面积,上述中心板4一般相对设于两块相对设置的上述承拉板1之间,且设于两块上述承拉板1围成空间的正中,上述中心板4与上述承拉板1之间的空间用基体材料填充,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该基体材料为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拉力实验装置,上述中心板4和上述承拉板1的表面平整,降低由于表面粗糙导致的拉力误差的影响。上述拉力实验装置通过承拉板1、张拉杆2、拉力实验机3和中心板4的配合使用,能对测试物施加不同的力进行不同情况和环境的模拟,从而得出测试物的力学行为,且装置体积小,操作工序简单,方便使用。参照图2,在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拉力实验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拉力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拉板、张拉杆和拉力实验机,所述承拉板包括两块,并相对设置于所述拉力实验机的外顶壁,且在所述拉力实验机上滑动;所述承拉板为正方形板,两块所述承拉板的相对面平整;两块所述承拉板相对的外侧壁分别固接有所述张拉杆,且,所述张拉杆设于所述承拉板的中心位置;所述张拉杆形状为圆柱;所述张拉杆的另一端固接于所述拉力实验机的动力装置;所述拉力实验机为低加速度,高敏感性的拉伸设备,可供分级加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力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拉板、张拉杆和拉力实验机,所述承拉板包括两块,并相对设置于所述拉力实验机的外顶壁,且在所述拉力实验机上滑动;所述承拉板为正方形板,两块所述承拉板的相对面平整;两块所述承拉板相对的外侧壁分别固接有所述张拉杆,且,所述张拉杆设于所述承拉板的中心位置;所述张拉杆形状为圆柱;所述张拉杆的另一端固接于所述拉力实验机的动力装置;所述拉力实验机为低加速度,高敏感性的拉伸设备,可供分级加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力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张拉杆包括固定块、拉力传感器、连接杆和固定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险峰韩铁林黄益蛟陈琪张嘉恒韩宁旭邢锋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