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塞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183929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12 22:45
一种耳塞装置,包含一支中心柱,及一个第一伞翼。该中心柱包括一个手持段,及一个形成于该手持段的一端的芯杆段。该第一伞翼包括一个远离该手持段且圈围连接该芯杆段的内端缘、一个邻近该手持段且与该芯杆段相间隔地围绕于该芯杆段外围的外端缘,及一个连接该内端缘与该外端缘的外周面,该外周面具有数个彼此角度间隔的第一沟槽部,每一个第一沟槽部由该内端缘往该外端缘的方向延伸,且连通该内端缘而不连通该外端缘。在塞入耳朵时,能通过所述第一沟槽部的设计,使得耳内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一沟槽部流出耳外,保持耳内的耳压平衡而不会气闷,以便于该第一伞翼紧密地塞入耳内且不致被气压反推掉落,可具有优良的使用性。

Earplug device

An earplug device includes a central column and a first umbrella wing. The central column includes a handheld segment and a core rod formed at one end of the handheld segment. The first wing of the first umbrella consists of an inner edge which is far away from the handheld section, and the inner edge of the core section is connected to the outer edge of the core section, and the outer edge of the outer edge of the inner edge is connected to the outer edge of the core section, and the outer circumference has several first grooves with each other angle interval. Each of the first grooves is extended from the inner end edge to the outer end edge, and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inner end edge instead of the outer end edge. Through the design of the first grooves, the air in the ear can flow out of the ear through the first grooves and keep the ear pressure balance in the ear without air tightness, so that the first wing of the first umbrella is tightly plug into the ear and does not be pushed back and dropped by the air pressure, which has excellent usabi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耳塞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耳塞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塞入外耳道用于隔音或阻水的耳塞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耳塞呈圆柱状,通常是由柔软的发泡塑料或橡胶制成,配戴时,使用者先将该耳塞予以压缩变形后塞入一个外耳道,再通过其弹性回复力膨胀以封塞该外耳道,可隔绝声音或液体进入中耳和内耳,进而达到隔音或阻水的目的。然而在该耳塞塞入的过程中,将会往内挤压耳内空气而造成耳内耳压升高,且当耳内温度升高时,耳内空气即会膨胀而将该耳塞往外推移,致使该耳塞松脱或掉落,因此使用性不佳。图1、2为一种美国第US7314047B2号专利所公开的耳塞1,其包含一支中心柱11,及三个伞翼12。该中心柱11包括一个手持段111,及一个形成于该手持段111的一端的芯杆段112。所述伞翼12由邻近该手持段111的一侧至远离该手持段111的一侧,体积逐渐变小地间隔排列在该芯杆段112外围,每一个伞翼12包括一个远离该手持段111且圈围连接于该芯杆段112的内端缘121,及一个朝向该手持段111且与该芯杆段112相间隔地围绕于该芯杆段112外围的外端缘122。配戴使用时,使用者手持该手持段111,依序将所述伞翼12塞入一外耳道(图未示),所述伞翼12接触阻塞该外耳道,即可阻止声音或液体进入该外耳道内。然而该耳塞1在塞入的过程中,耳内空气也会被该耳塞1往内挤压形成气压阻力,不但不易配戴,而且也会造成耳内耳压升高,导致使用者产生胀闷不舒适感,又当耳内温度升高时,耳内空气即会膨胀而将该耳塞1往外推移,致使该耳塞1松脱或掉落,进而发生漏音或渗水等使用不良的现象,因此设计上仍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供舒适紧密地配戴的耳塞装置。本专利技术的耳塞装置,包含一支中心柱,该中心柱包括一个手持段,及一个由该手持段沿着一个塞入方向延伸的芯杆段;及一个设置于该中心柱的该芯杆段的第一伞翼,该第一伞翼包括一个远离该手持段且圈围连接该芯杆段的内端缘、一个邻近该手持段且与该芯杆段相间隔地围绕于该芯杆段外围的外端缘,及一个连接该内端缘与该外端缘的外周面,该第一伞翼的该外周面具有数个彼此角度间隔的第一沟槽部,每一个第一沟槽部由该内端缘往该外端缘的方向延伸,且连通该内端缘而不连通该外端缘。本专利技术的耳塞装置,该耳塞装置还包含一个设置于该中心柱的该芯杆段的第二伞翼,该第二伞翼与该第一伞翼相间隔且位于该第一伞翼远离该手持段的一侧,该第二伞翼包括一个远离该第一伞翼且圈围连接该芯杆段的内端缘、一个邻近该第一伞翼且与该芯杆段相间隔地围绕于该芯杆段外围的外端缘,及一个连接该内端缘与该外端缘的外周面,该第二伞翼的该外端缘的直径小于该第一伞翼的该外端缘的直径,该第二伞翼的该外周面具有数个彼此角度间隔的第二沟槽部,每一个第二沟槽部由该内端缘往该外端缘的方向延伸,且连通该内端缘及该外端缘。本专利技术的耳塞装置,该耳塞装置还包含至少一个设置于该中心柱的该芯杆段的第三伞翼,该至少一个第三伞翼间隔位于该第一伞翼与该第二伞翼间,该至少一个第三伞翼包括一个邻近该第二伞翼且圈围连接该芯杆段的内端缘、一个邻近该第一伞翼且与该芯杆段相间隔地围绕于该芯杆段外围的外端缘,及一个连接该内端缘与该外端缘的外周面,该第三伞翼的该外端缘的直径小于该第一伞翼的该外端缘的直径且大于该第二伞翼的该外端缘的直径,该第三伞翼的该外周面具有数个彼此角度间隔的第三沟槽部,每一个第三沟槽部由该内端缘往该外端缘的方向延伸,且连通该内端缘而不连通该外端缘。本专利技术的耳塞装置,该耳塞装置还包含至少一个设置于该中心柱的该芯杆段的第三伞翼,该至少一个第三伞翼间隔位于该第一伞翼与该第二伞翼间,该至少一个第三伞翼包括一个邻近该第二伞翼且圈围连接该芯杆段的内端缘、一个邻近该第一伞翼且与该芯杆段相间隔地围绕于该芯杆段外围的外端缘,及一个连接该内端缘与该外端缘的外周面,该第三伞翼的该外端缘的直径小于该第一伞翼的该外端缘的直径且大于该第二伞翼的该外端缘的直径,该第三伞翼的该外周面具有数个彼此角度间隔的第三沟槽部,每一个第三沟槽部由该内端缘往该外端缘的方向延伸,且连通该内端缘及该外端缘。本专利技术的耳塞装置,该中心柱的该芯杆段具有一个连接该手持段的第一杆部,及一个形成于该第一杆部远离该手持段的一端的杆端部,该第一伞翼的该内端缘连接于该第一杆部与该杆端部间,且该第一伞翼的该外端缘对应位于该第一杆部与该手持段间。本专利技术的耳塞装置,该中心柱的该芯杆段具有一个连接该手持段的第一杆部、一个由该第一杆部往远离该手持段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杆部,及一个形成于该第二杆部远离该第一杆部的一端的杆端部,该第一伞翼的该内端缘连接于该第一杆部与该第二杆部间,且该第一伞翼的该外端缘对应位于该第一杆部与该手持段间,该第二伞翼的该内端缘连接于该第二杆部与该杆端部间,且该第二伞翼的该外端缘邻近该第一杆部并与该第一伞翼相间隔。本专利技术的耳塞装置,该中心柱的该芯杆段具有一个连接该手持段的第一杆部、一个远离该手持段的第二杆部、一个形成于该第二杆部远离该第一杆部的一端的杆端部,及至少一个连接于该第一杆部与该第二杆部间的第三杆部,该第一伞翼的该内端缘连接于该第一杆部与相邻的该第三杆部间,且该第一伞翼的该外端缘对应位于该第一杆部与该手持段间,该第二伞翼的该内端缘连接于该第二杆部与该杆端部间,且该第二伞翼的该外端缘邻近相邻的第三杆部并与该第三伞翼相间隔,该至少一个第三伞翼的该内端缘连接于相对应的该第三杆部与该第二杆部间,且该至少一个第三伞翼的该外端缘邻近该第一杆部并与该第一伞翼相间隔。本专利技术的耳塞装置,该第一伞翼还包括一个连接该内端缘与该外端缘且间隔位于该外周面内侧的内周面,该内周面具有数个分别对应所述第一沟槽部的第一内突部,每一个第一沟槽部的凹入深度等于各自第一内突部的凸出高度,使得该第一伞翼的各剖面厚度相等,该第二伞翼还包括一个连接该内端缘与该外端缘且间隔位于该外周面内侧的内周面,该内周面具有数个分别对应所述第二沟槽部的第二内突部,每一个第二沟槽部的凹入深度等于各自第二内突部的凸出高度,使得该第二伞翼的各剖面厚度相等,该至少一个第三伞翼还包括一个连接该内端缘与该外端缘且间隔位于该外周面内侧的内周面,该内周面具有数个分别对应所述第三沟槽部的第三内突部,每一个第三沟槽部的凹入深度等于各自第三内突部的凸出高度,使得该至少一个第三伞翼的各剖面厚度相等。本专利技术的耳塞装置,所述第二沟槽部与所述第三沟槽部角度错位,每一个第二沟槽部对应朝向相邻的两个第三沟槽部间,而且所述第三沟槽部与所述第一沟槽部角度错位,每一个第三沟槽部对应朝向相邻的两个第一沟槽部间。本专利技术的耳塞装置,该中心柱界定出一个由该手持段远离该芯杆段的一端面往该芯杆段的方向连通的中心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所述第一沟槽部的设计,可在塞入耳内时,能供耳内的空气顺畅地排出耳外,以保持耳内的耳压平衡,所以可具有优良的使用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图1是一种现有耳塞装置的一立体图;图2是图1耳塞装置的一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耳塞装置的一第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图;图4是该第一实施例的一纵向剖视图;图5是该第一实施例的一横向剖视图;图6是该第一实施例的一侧视图,说明以一条连接线连接两个该第一实施例的耳塞装置;图7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耳塞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耳塞装置,包含:一支中心柱,该中心柱包括一个手持段,及一个由该手持段沿着一个塞入方向延伸的芯杆段;及一个设置于该中心柱的该芯杆段的第一伞翼,该第一伞翼包括一个远离该手持段且圈围连接该芯杆段的内端缘、一个邻近该手持段且与该芯杆段相间隔地围绕于该芯杆段外围的外端缘,及一个连接该内端缘与该外端缘的外周面,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伞翼的该外周面具有数个彼此角度间隔的第一沟槽部,每一个第一沟槽部由该内端缘往该外端缘的方向延伸,且连通该内端缘而不连通该外端缘。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耳塞装置,包含:一支中心柱,该中心柱包括一个手持段,及一个由该手持段沿着一个塞入方向延伸的芯杆段;及一个设置于该中心柱的该芯杆段的第一伞翼,该第一伞翼包括一个远离该手持段且圈围连接该芯杆段的内端缘、一个邻近该手持段且与该芯杆段相间隔地围绕于该芯杆段外围的外端缘,及一个连接该内端缘与该外端缘的外周面,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伞翼的该外周面具有数个彼此角度间隔的第一沟槽部,每一个第一沟槽部由该内端缘往该外端缘的方向延伸,且连通该内端缘而不连通该外端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塞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耳塞装置还包含一个设置于该中心柱的该芯杆段的第二伞翼,该第二伞翼与该第一伞翼相间隔且位于该第一伞翼远离该手持段的一侧,该第二伞翼包括一个远离该第一伞翼且圈围连接该芯杆段的内端缘、一个邻近该第一伞翼且与该芯杆段相间隔地围绕于该芯杆段外围的外端缘,及一个连接该内端缘与该外端缘的外周面,该第二伞翼的该外端缘的直径小于该第一伞翼的该外端缘的直径,该第二伞翼的该外周面具有数个彼此角度间隔的第二沟槽部,每一个第二沟槽部由该内端缘往该外端缘的方向延伸,且连通该内端缘及该外端缘。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塞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耳塞装置还包含至少一个设置于该中心柱的该芯杆段的第三伞翼,该至少一个第三伞翼间隔位于该第一伞翼与该第二伞翼间,该至少一个第三伞翼包括一个邻近该第二伞翼且圈围连接该芯杆段的内端缘、一个邻近该第一伞翼且与该芯杆段相间隔地围绕于该芯杆段外围的外端缘,及一个连接该内端缘与该外端缘的外周面,该第三伞翼的该外端缘的直径小于该第一伞翼的该外端缘的直径且大于该第二伞翼的该外端缘的直径,该第三伞翼的该外周面具有数个彼此角度间隔的第三沟槽部,每一个第三沟槽部由该内端缘往该外端缘的方向延伸,且连通该内端缘而不连通该外端缘。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塞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耳塞装置还包含至少一个设置于该中心柱的该芯杆段的第三伞翼,该至少一个第三伞翼间隔位于该第一伞翼与该第二伞翼间,该至少一个第三伞翼包括一个邻近该第二伞翼且圈围连接该芯杆段的内端缘、一个邻近该第一伞翼且与该芯杆段相间隔地围绕于该芯杆段外围的外端缘,及一个连接该内端缘与该外端缘的外周面,该第三伞翼的该外端缘的直径小于该第一伞翼的该外端缘的直径且大于该第二伞翼的该外端缘的直径,该第三伞翼的该外周面具有数个彼此角度间隔的第三沟槽部,每一个第三沟槽部由该内端缘往该外端缘的方向延伸,且连通该内端缘及该外端缘。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塞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中心柱的该芯杆段具有一个连接该手持段的第一杆部,及一个形成于该第一杆部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铭祥
申请(专利权)人:亦达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