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147758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6 2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支撑装置。该装置包括:导线的支撑管和连接装置;其中,导线的支撑管用于套设于导线外且支撑导线;连接装置与支撑管相连接连接装置的上方可连接有绝缘子串。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导线包裹在支撑管内,使导线的形状不会类似于W形,实现了约束导线形状的目的,保证了导线与杆塔之间的电气距离,进而保证了输电安全。

Support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supporting device. The device includes the supporting tube and the connecting device of the wire, in which the supporting pipe of the wire is used to be set outside the wire and supports the wire, and the insulator string can be connected to the upper part of the connecting device and the supporting pipe connection device.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the utility model can wrap the wire in the supporting tube, make the shape of the wire not similar to the W shape, realize the purpose of the shape of the restrained wire, guarantee the electrical distance between the wire and the tower, and thus ensure the transmission safe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支撑装置
本技术涉及输变电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连接耐张塔两侧导线耐张线夹的导电装置叫架空输电线路跳线。跳线串用于保证带电的导线与杆塔导电部分保持足够的电气距离。目前,低电压等级,如110kV输电线路,很多跳线为单一导线,跳线串由结构类似I型悬垂串的结构直接拉起。由于施工人员的操作水平的差异性,施工后,部分跳线形状类似于一个W形,无法保证跳线与杆塔之间的电气距离,进而影响输电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支撑装置,旨在解决目前的悬垂串无法保证导线与杆塔之间的电气距离导致的影响输电安全的问题。一个方面,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支撑装置。该装置包括:导线的支撑管和连接装置;其中,导线的支撑管用于套设于导线外且支撑导线;连接装置与支撑管的外壁可拆卸地连接,连接装置的上方可连接有绝缘子串。进一步地,上述支撑装置中,支撑管包括:第一半管和第二半管;其中,第一半管与第二半管相连接;第一半管开设有第一凹槽,第二半管开设有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围设成用于导线穿设的通道。进一步地,上述支撑装置中,第一半管与第二半管可拆卸地连接。进一步地,上述支撑装置中,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其中,第一连接体用于与绝缘子串相连接,第二连接体与第一连接体相连接;第一连接体开设有第三凹槽,第二连接体开设有第四凹槽,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围设成用于支撑管穿设的通道。进一步地,上述支撑装置中,第二连接体与第一连接体可拆卸地连接。进一步地,上述支撑装置,还包括:两个筒状的弧形部,分别设置于支撑管的两端,各弧形部均套设于导线外。进一步地,上述支撑装置中,还包括:悬垂装置,与连接装置相连接。进一步地,上述支撑装置中,悬垂装置包括:支撑杆、支撑板和多个重锤片;其中,支撑杆的第一端与连接装置相连接,支撑杆的第二端与支撑板相连接;各重锤片依次叠放于支撑板上,支撑杆依次穿设于各重锤片。进一步地,上述支撑装置中,连接装置至少为两个,各连接装置沿支撑管的轴向分布;悬垂装置至少为两个,各悬垂装置一一对应地与各连接装置相连接。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将导线包裹在支撑管内,使导线的形状不会类似于W形,实现了约束导线形状的目的,保证了导线与杆塔之间的电气距离,进而保证了输电安全。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中,支撑管的A-A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中,支撑管的B-B截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中,连接装置的主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中,连接装置的侧视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中,重锤片的俯视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中,重锤片的侧视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中,支撑杆和支撑板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参见图1,图中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的优选结构。如图所示,该装置包括:导线的支撑管1和连接装置2。其中,支撑管1套设于导线外,以将导线包裹在支撑管1内,进而约束导线的形状。连接装置2与支撑管1的外壁可拆卸地连接,连接装置2的上方可以连接有绝缘子串。具体实施时,支撑管1的材料可以为铝。如果导线为两分裂等多分裂导线,则在导线的出口处,即支撑管1的两端设置间隔棒,间隔棒通过该支撑架(图中未示出)与支撑管1固定在一起即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将导线包裹在支撑管1内,使导线的形状不会类似于W形,实现了约束导线形状的目的,保证了导线与杆塔之间的电气距离,进而保证了输电安全。参见图2和图3,如图所示,支撑管1可以包括:第一半管11和第二半管12。其中,第一半管11与第二半管12相连接,第一半管11可以开设有第一凹槽111,第二半管12可以开设有第二凹槽121,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121可以围设成导线穿设的通道。如果为多分裂导线,支撑管1内的各导线最好为有序排放,所以第一半管11与第二半管12可以为可拆卸连接,以便于各导线的有序排放。具体实施时,可以使用沉头螺栓5或者外加抱箍将第一半管11和第二半管12连接在一起。第一半管11和第二半管12内均可以开设有通孔6,以节省材料。参见图4和图5,图中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连接装置2的优选结构。如图所示,连接装置2可以包括:第一连接体21和第二连接体22。其中,第一连接体21可以与绝缘子串相连接,第二连接体22可以与第一连接体21相连接。第一连接体21可以开设有第三凹槽211,第二连接体22可以开设有第四凹槽221,第三凹槽211和第四凹槽221可以围设成支撑管1穿设的通道。也就是说,第一连接体21和第二连接体22类似于抱箍,并套设于支撑管1外。为了便于第一连接体21和第二连接体22在支撑管1上的安装和拆卸,第一连接体21与第二连接体22可以为可拆卸连接。具体实施时,第一连接体21与第二连接体22可以为螺栓连接。继续参见图1,上述实施例还可以包括:两个筒状的弧形部3。其中,两个弧形部3分别设置于支撑管1的两端,各弧形部3均可以套设于导线外。具体实施时。各弧形部3可以向下(相对于图1而言)弯设,各弧形部3与支撑管1可以一体成型,即支撑管1的两端均设计一定的拔梢。弧形部3使支撑管1的两端为弧形,保证了导线出口处的电晕性能。上述各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悬垂装置4。其中,悬垂装置4可以与连接装置2相连接。参见图6至图8,如图所示,悬垂装置4可以包括:支撑杆41、支撑板42和多个重锤片43。其中,支撑杆41的第一端(图8所示的上端)可以与连接装置2相连接,支撑杆41的第二端(图8所示的下端)可以与支撑板42相连接。具体实施时,支撑杆41的第一端可以与第二连接体22相连接,支撑杆41的第二端与支撑板42之间可以为焊接。各重锤片43可以依次叠放与支撑板42上,并且,支撑杆41依次穿设于各重锤片43。连接装置2可以至少为两个,并沿支撑管1的轴向分布,悬垂装置4的数量可以与连接装置2的数量相等,各悬垂装置4可以一一对应地与各悬垂装置4相连接。本实施例中,悬垂装置4可以增加支撑管1的重量,进而保证支撑管1的防风偏性能,使支撑管1可以保证稳定状态。综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将导线包裹在支撑管内,使导线的形状不会类似于W形,实现了约束导线形状的目的,保证了导线与杆塔之间的电气距离,进而保证了输电安全。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技术的这些修改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支撑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线的支撑管(1),用于套设于导线外且支撑所述导线,所述支撑管(1)为直管;连接装置(2),与所述支撑管(1)的外壁可拆卸地连接,所述连接装置(2)的上方可连接有绝缘子串。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线的支撑管(1),用于套设于导线外且支撑所述导线,所述支撑管(1)为直管;连接装置(2),与所述支撑管(1)的外壁可拆卸地连接,所述连接装置(2)的上方可连接有绝缘子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管(1)包括:第一半管(11)和第二半管(12);其中,所述第一半管(11)与所述第二半管(12)相连接;所述第一半管(11)开设有第一凹槽(111),所述第二半管(12)开设有第二凹槽(121),所述第一凹槽(111)和所述第二凹槽(121)围设成用于所述导线穿设的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管(11)与所述第二半管(12)可拆卸地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2)包括:第一连接体(21)和第二连接体(22);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体(21)用于与所述绝缘子串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体(22)与所述第一连接体(21)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体(21)开设有第三凹槽(211),所述第二连接体(22)开设有第四凹槽(221),所述第三凹槽(211)和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胜春张军周立宪孙涛王景朝李军辉冯亮刘操兰李冬青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