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电式蜂鸣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46749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6 19: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压电式蜂鸣器,包括内壳、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之间的蜂鸣器组件;所述蜂鸣器组件包括导针、电路板、压电振动板,所述压电振动板设置于所述内壳,且与所述内壳、外壳配合形成的压电共振室;所述导针穿设固定于所述内壳上,且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导针的两端,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压电振动板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压电式蜂鸣器,电路板安装容易、导针固定简单且牢靠、导针不易破损、组装效率高且易实现自动化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电式蜂鸣器
本技术涉及电声转换器,特别涉及一种压电式蜂鸣器。
技术介绍
压电式蜂鸣器是一种电声转换器,通过压电振动板和共振室来获得期望频率的声音,通常压电式蜂鸣器的结构包括壳体,以及安装在壳体中与外部电路连接的两根导针、电路板、压电振动板及共振室。两根导针焊接在电路板上,然后手动将带有导针的电路板安装至蜂鸣器壳体中,由于两根导针凸出于电路板一段距离,使得电路板难以在壳体上定位安装,也容易在安装过程中损坏导针。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带有两根导针的电路板难以安装、导针容易损坏的问题,提供一种使电路板安装容易、导针不易损坏的压电式蜂鸣器。一种压电式蜂鸣器,该压电式蜂鸣器包括内壳、外壳、以及设置在内壳和外壳之间的蜂鸣器组件;该蜂鸣器组件包括导针、电路板和压电振动板,该压电振动板设置在该内壳上,且与该内壳、外壳配合形成的压电共振室;该导针穿设固定于该内壳上,且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和该第二连接部位于该导针的两端,该第一连接部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该第二连接部与该电路板电连接,该电路板与该压电振动板电连接。上述压电式蜂鸣器,通过将导针单独安装固定在内壳上,电路板安装后与导针的第二连接部电连接,即在电路板安装之前导针未固定在电路板上,解决了先将导针焊接在电路板上,再将带有导针的电路板安装至壳体上,造成两根导针凸出于电路板一段距离而使电路板难以在壳体上定位安装、易损坏导针的技术问题,达到了使电路板不受导针影响而使其安装容易,导针不易损坏的有益技术效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导针还包括连接于上述第一连接部和上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固定部,上述内壳包括本体及连接于该本体一端的支撑部,该本体从上述外壳的开口端伸入,该支撑部对应配接于上述外壳的开口端处,该支撑部上开设有用于装设上述导针的第一通孔,上述第一连接部穿过该第一通孔与外部电路连接,该固定部固定于该第一通孔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固定部外表面相对的侧面上设置有齿纹,上述固定部与上述第一通孔过盈配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电路板上开设有第二通孔,该第二通孔用于容纳上述导针的上述第二连接部,上述第二连接部与该第二通孔焊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电路板的一侧设置有开口槽,该开口槽与上述第二通孔连接,当上述电路板安装至上述内壳上时,上述导针穿过该开口槽容纳在上述第二通孔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支撑部包括与上述外壳的开口端相对应的第一表面以及与该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上述第一通孔贯穿该第一表面和该第二表面;上述内壳还包括凸台,该凸台分别设置于上述第一表面且位于上述第一通孔的两侧,上述电路板从两个该凸台之间插入与上述导针的上述第二连接部电连接,且被限制在上述第一表面与该凸台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内壳还包括保护部,该保护部连接于上述支撑部且背向上述外壳的开口端向外延伸,该保护部为中空结构,上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在上述保护部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电路板还包括贴片电阻,该贴片电阻电连接在上述电路板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压电振动板与上述电路板之间用引线电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内壳上有卡扣,上述外壳上有卡位,当上述内壳与外壳配合连接时,该卡扣与该卡位卡接。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的压电式蜂鸣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压电式蜂鸣器的侧面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的压电式蜂鸣器的导针结构示意图;图4为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的压电式蜂鸣器的电路板结构示意图;图5图1所示的压电式蜂鸣器的内部俯视结构示意图。在图中,100、压电式蜂鸣器;内壳、10;外壳、30;导针、11;电路板、12;压电振动板、13;压电共振室、14;贴片电阻、15;引线、16;本体、17;支撑部、18;保护部、19;第一连接部、111;固定部、112;第二连接部、113;齿纹、115;导向角、116;卡位、301;卡接部、302;卡扣、101;凸台、102;导向部、103;限制部、104;第一通孔、181;第一表面、182;第二表面、183;第二通孔、121;开口槽、122;倒角、123;支架、171;抵接部、172。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压电式蜂鸣器100,包括内壳10、外壳30以及设置在内壳10和外壳30之间的蜂鸣器组件;蜂鸣器组件包括导针11、电路板12及压电振动板13,压电振动版13设置于内壳10,且与内壳10、外壳30配合形成压电共振室14;导针11穿设固定于内壳10上,且包括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13;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13位于导针11的两端,第一连接部111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第二连接部113与电路板12电连接,电路板12与压电振动板13电连接。上述的压电式蜂鸣器100,因为导针11固定在内壳10上而不是固定在电路板12上,使导针11不受电路板12安装的影响,能够准确的定位以及容易安装,不会导致导针11在安装过程中损坏;其次,电路板12上安装前没有将导针12固定在其上,安装后再与导针11的第二连接部113电连接,使电路板12安装过程中不受导针11影响,安装容易,避免损坏导针11;同时,提高了上述压电式蜂鸣器100的组装效率,容易实现自动化生产。请参考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压电式蜂鸣器100大致呈长方体型,包括内壳10与外壳30,内壳10的部分结构容纳至外壳30的空腔中,内壳10与外壳30连接。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内壳10与外壳30的连接方式可以是搭扣、螺纹、过盈配合或其他连接方式。具体地,内壳10上设置有多个卡扣101,外壳30上设置有与卡扣101对应位置的多个卡位301,当内壳10与外壳30配合连接时,卡扣101与卡位301卡接。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外壳30上设置卡扣,而内壳10上设置卡位,或者交叉分别设置卡扣和卡位。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30上还设置有一个向外凸起的卡接部302,卡接部302用于将压电式蜂鸣器100固定在外部设备上。进一步地,卡接部302的卡接结构可以为螺纹、卡扣等。具体地,卡接部302的周围设置有向内弯折的卡扣,卡扣数量为4个。请再次参看图1和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内壳10还包括本体17及连接于本体17一端的支撑部18,本体17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压电式蜂鸣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电式蜂鸣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壳、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之间的蜂鸣器组件;所述蜂鸣器组件包括导针、电路板、压电振动板,所述压电振动板设置于所述内壳,且与所述内壳、外壳配合形成压电共振室;所述导针穿设固定于所述内壳上,且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导针的两端,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压电振动板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电式蜂鸣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壳、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之间的蜂鸣器组件;所述蜂鸣器组件包括导针、电路板、压电振动板,所述压电振动板设置于所述内壳,且与所述内壳、外壳配合形成压电共振室;所述导针穿设固定于所述内壳上,且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导针的两端,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压电振动板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电式蜂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针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固定部,所述内壳包括本体及连接于所述本体一端的支撑部,所述本体从所述外壳的开口端伸入,所述支撑部对应配接于所述外壳的开口端处,所述支撑部上开设有用于装设所述导针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连接部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外部电路连接,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第一通孔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电式蜂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外表面相对的两侧上设置有齿纹,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一通孔过盈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电式蜂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用于容纳所述导针的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通孔焊接。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璐绿高文杰
申请(专利权)人:肇庆奥迪威传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