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志林专利>正文

一种管状织物的缝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138705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6 11: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状织物的缝合装置,包括转移装置、夹持盘、翻转装置和缝合装置;所述转移装置包括一转移盘,转移盘用于取下编织好的管状织物,并将其转移至夹持盘进行夹持;缝合装置位于夹持盘侧面;翻转装置包括一吸物组件,吸物组件内设有一管状件,吸物组件侧面安装一推动装置,推动装置上设有一推手,相对于管状件转动;吸物组件侧面设有一支撑架,支撑架为栅栏状结构,位于转移盘移动轨迹下方;支撑架一侧设有护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推动装置将管状织物推到来吸物组件上方,使得管状件可以更方便地抽吸管状织物,大大降低了管状件抽吸管状织物的难度,使得整体操作方便稳定,降低了装置的故障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状织物的缝合装置
本技术属于圆型针织机
,特别涉及一种管状织物的缝合装置。
技术介绍
圆型袜类针织机在编织完管状织物后,往往需要对管状织物进行缝合加工。现有技术中已有拾取圆型袜类针织机编织完后的管状织物,并将其传送到缝织或钩织工位的装置,而在缝织或钩织工位设有缝织或钩织头,通过该缝织或钩织头管状织物进行缝合加工。通常,拾取装置从圆型袜类针织机上拾取织物,并可选地通过分别与织物末端针织行上的针织线圈配合而将其传送到运送装置,使所述织物末端针织行的半行针织线圈在缝织或钩织之前分别面向另外半行的针织线圈,从而利用缝织或钩织头连结该针织行的相互面对的两个半行的两个线圈,从而起到封闭织物末端的作用。在自动封闭管状针织物件工艺中,缝织或钩织操作通常在内部外翻的织物上进行,从而在织物正面,即在穿戴织物时通常不可见的一侧几乎看不到缝织或钩织链状线圈,使得袜类等织物在精确度和美观方面都可达到良好效果。而圆型针织机编织出来的管状织物通常是正面朝外的,因此,在缝织或钩织工位封闭管状织物时,需要翻转器来将管状织物进行内部外翻工作后,再经受缝织或钩织操作。现有的翻转器基本为管状结构,翻转器位于夹持着管状织物底部封闭端的夹持器或拾取装置下方,管状结构上端面向悬挂的织物,然后将管状结构内部连接到抽吸装置,从而通过其上端抽吸悬挂的织物,然后将管状结构升高,以用其上端穿过管状织物的待封闭端,而穿过过程中,织物外翻到管状结构的外侧表面上,使内侧外翻。专利号为2009801088587中公开了一种尤其是用于在管状物件的轴向端自动封闭管状物件的缝织或钩织工位的管状针织物件的翻转装置,该翻转装置包括下部和上部,上部和下部分别布置在中间区域的下方和上方,在中间区域处布置或可布置用于支承所要翻转的管状物件的装置,管状物件在其一轴向端悬挂并大致垂向布置;以及管状体,该管状体可在将物件抽吸穿过管状体的所述上部轴向端之后用其上部轴向端从底部向上插入穿过悬挂在所述支承装置上的物件的所述轴向端,从而使由所述支承装置保持的物件外翻到所述管状体的外侧表面上,从管状体的所述上部轴向端逐渐抽出物件,该翻转装置包括辅助滑动装置,该辅助滑动装置可根据命令相对于所述管状体平行于所述管状体的轴线移动,并可相对于外翻到所述管状体的外侧表面上的物件周期地配合和脱开,从而产生物件朝向所述管状体的下部轴向端的滑动。利用辅助滑动装置将管状体外侧的物件推下来,并利用管状件内部的抽气将物件从管状件下方吸取,从而将缝合好后外翻的物件再一次翻转。虽然这个装置基本满足翻转织物的要求,但是整体装置结构过于复杂,而且辅助滑动装置使用时经常出现故障,导致机子故障停机或是管状织物卡坏,不利于大范围推广。且管状织物最终成品为正面朝外,缝合线或钩织线在内侧,工厂质检时还是需要将管状织物外翻,检测缝合效果,因此,该装置最后将正面从内侧翻转出来反倒增加了工厂质检的工序,增加了人工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故障率低的管状织物的缝合装置。为此,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管状织物的缝合装置,包括转移装置、夹持盘、翻转装置和缝合装置;所述转移装置包括一转移盘,转移盘用于取下编织好的管状织物,并将其转移至夹持盘进行夹持;夹持盘包括可对折的2个半圆环缝盘;缝合装置位于夹持盘侧面;所述翻转装置包括一吸物组件,吸物组件位于夹持盘下方,吸物组件内设有一管状件,管状件连接负压气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物组件侧面安装一推动装置,推动装置上设有一推手,推手位于管状件顶端的外侧,相对于管状件转动;所述吸物组件侧面固定设有一支撑架,支撑架为栅栏状结构,位于转移盘移动轨迹下方;所述支撑架一侧设有护壁。进一步地,所述推动装置还包括安装架、步进电机和转杆,安装架固定在吸物组件靠近支撑架的侧面,步进电机固定在安装架上,转杆安装在步进电机上;所述推手固定安装在转杆上。进一步地,所述推手整体为弧线型结构,弧形的开口方向朝向管状件,推手末端设有向内弯曲的勾取端。本技术工作时,通过转移装置将管状织物转移到夹持盘上,利用管状件内的吸气(负压)状态,将垂下来的管状织物另一端吸取到管状件内,使得管状织物整体呈垂直状态,如果管状织物过长,为了使管状织物能够顺利被吸进管状件内,当转移盘带着编织好的管状织物与夹持盘对接时,步进电机带动转杆转动,从而使得推手从管状件外侧向管状件转动,转动过程中将垂下来的管状织物向管状件推动,使得管状织物的中下部分移动到管状件的管口处,管状件内的吸气(负压)状态可以轻松将垂下来的管状织物另一端吸取到管状件内,与此同时,步进电机反转,带动推手离开管状件上端。其中推手的转动角度由电脑控制步进电机来实现,使得推手转动到终点位置时,推手带动的管状织物中段位置正好位于管状件的管口上方,便于管状吸取织物。当织物全部进入管状件后,管状件利用机械或气动原理使管状织物向上翻转至夹持盘上方,且由于管状织物一端被固定,所以管状织物向上移动后,管状织物由内向外翻转,此时织物为反面朝外,即在穿戴织物时通常不可见的一侧超外;夹持盘侧面的缝合装置对夹持盘上的管状织物进行缝合,缝合结束后,管状织物脱离夹持盘,管状织物被夹持盘的上端管路吸附,从与管路连接的出料口出来,完成管状织物整体的编织与缝合工作。本技术利用推动装置将管状织物推到来吸物组件上方,使得管状件可以更方便地抽吸管状织物,大大降低了管状件抽吸管状织物的难度,使得整体操作方便稳定,降低了装置的故障率。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来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翻转装置中推手初始位置状态图;图3为图2的俯视图;图4为翻转装置中推手工作位置状态图;图5为图4的俯视图。图中标记为:转移装置1、吸物组件21、管状件211、压盘212、夹持组件22、送物组件23、推动装置3、安装架31、步进电机32、转杆33、推手34、支撑架4、护壁41。具体实施方式参见附图。本实施例包括转移装置、圆型针织机、夹持盘、翻转装置、缝合装置和机架;所述机架放置在圆型针织机的侧面,翻转装置安装在机架上。转移装置1包括一转移盘和转移臂,转移臂安装在机架上,转移盘安装在转移臂上,可在转移臂的带动下来回移动;所述转移盘为圆环结构,转移盘内圈设有转移针,转移针环绕成一圈,转移针用于将管状织物从圆型针织机的针床上针对针地转移过来;缝合装置安装在机架上,位于翻转装置中间位置的侧面,即夹持组件的侧面。翻转装置可分为吸物组件21、夹持组件22和送物组件23;所述吸物组件位于夹持组件下方,送物组件位于夹持组件上方,吸物组件、夹持组件和送物组件三者位于同一轴线上;所述吸物组件包括一矩形壳体,矩形壳体内置有管状件211和压盘212,压盘独立地套设在管状件外围,压盘可独立升降,压盘上表面的外圈设有一圈浮桥(齿片),可将管状织物待缝合一端的线圈从转移盘的转移针上,移到夹持组件上。所述管状件211下端连接吸风管,吸风管连接吸风机(负压气源)。所述吸物组件侧面安装一推动装置3,推动装置包括安装架31、步进电机32、转杆33和推手34,安装架31固定在吸物组件靠近圆型针织机的侧面,步进电机32固定在安装架31上,转杆33安装在步进电机32上;所述推手34固定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管状织物的缝合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状织物的缝合装置,包括转移装置、夹持盘、翻转装置和缝合装置;所述转移装置包括一转移盘,转移盘用于取下编织好的管状织物,并将其转移至夹持盘进行夹持;夹持盘包括可对折的2个半圆环缝盘;缝合装置位于夹持盘侧面;所述翻转装置包括一吸物组件,吸物组件位于夹持盘下方,吸物组件内设有一管状件,管状件连接负压气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物组件侧面安装一推动装置,推动装置上设有一推手,推手位于管状件顶端的外侧,相对于管状件转动;所述吸物组件侧面固定设有一支撑架,支撑架为栅栏状结构,位于转移盘移动轨迹下方;所述支撑架一侧设有护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状织物的缝合装置,包括转移装置、夹持盘、翻转装置和缝合装置;所述转移装置包括一转移盘,转移盘用于取下编织好的管状织物,并将其转移至夹持盘进行夹持;夹持盘包括可对折的2个半圆环缝盘;缝合装置位于夹持盘侧面;所述翻转装置包括一吸物组件,吸物组件位于夹持盘下方,吸物组件内设有一管状件,管状件连接负压气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物组件侧面安装一推动装置,推动装置上设有一推手,推手位于管状件顶端的外侧,相对于管状件转动;所述吸物组件侧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志林
申请(专利权)人:杨志林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