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1654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3 08: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耳机,涉及声学产品技术领域,包括耳壳,所述耳壳内收容有喇叭,所述喇叭将所述耳壳围成的内腔分隔成前声腔和后声腔两个腔体,所述耳壳内还设有用于平衡所述前声腔与外界气压的均压装置,所述均压装置的一端位于所述前声腔内并与所述前声腔连通,所述均压装置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后声腔内并通过设置在所述耳壳上的通孔与所述外界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耳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耳机的前、后声腔气压不平衡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耳机能够平衡前、后声腔内的气压,具有更稳定的声学特性和声音质量,佩戴舒适,用户体验感好,使用寿命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耳机
本技术涉及声学产品
,特别涉及一种设有前、后声腔均压装置的耳机。
技术介绍
耳机是一种能量转换器,它接受媒体播放器或接收器所发出的电讯号,利用贴近耳朵的扬声部件将其转化成可以听到的声波,是手机、随身听、收音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必不可少的配件。现有的耳机均包括耳壳及收容在耳壳内的喇叭,喇叭将耳壳围成的空间分隔成前声腔和后声腔两个腔体,为了避免前、后声腔声短路造成低频特性衰减,前、后声腔必须相互密闭隔离;为了阻止外部环境与耳道之间的声音传播,保证较好的音质,前声腔与外界也没有气流相通。目前耳机大致分为入耳式和头戴式两种,当用户佩戴入耳式耳机时,前端硅胶材质的耳套快速塞入耳道内,耳套与耳道耦合时耳道内气体被密闭,随着耳套继续挤进耳道,气流不能导通,耳套与耳膜之间的气体柱被压缩,耳机的前、后声腔之间产生压差;当用户佩戴头戴式耳机时,耳套(多为不透气的皮质)从接触人耳到完全耦合,头条瞬时夹持力会使耳套快速压缩变形,前声腔内压力急剧增大,前后声腔产生压差。此压差一方面会破坏振膜的自然振动传声,另一方面压强作用在高顺性喇叭振膜上,振膜因受到气流的冲击会发声变形或偏位,甚至造成不可恢复的损坏,将导致耳机的频响及失真特性变异及音质异常,甚至人耳可感度的噪声。上述阐述的均是用户在佩戴耳机时因耳套与人耳快速耦合会使得前、后声腔之间产生压差,实际上前、后腔之间的压差不仅在用户佩戴耳机的瞬间会产生,即便用户在佩戴后享受音乐的过程中,特殊的应用环境(如超低或超高温度冲击、气压骤变等)也会造成前、后声腔之间的压差,导致音质变差,用户佩戴舒适性差,用户体验变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耳机,此耳机前、后声腔之间不会产生压差,振膜不会产生变形或偏位,振动自然,具有更稳定的声学特性和声音质量,佩戴舒适,用户体验感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耳机,包括耳壳,所述耳壳内收容有喇叭,所述喇叭将所述耳壳围成的内腔分隔成前声腔和后声腔两个腔体,所述耳壳内还设有用于平衡所述前声腔与外界气压的均压装置,所述均压装置的一端位于所述前声腔内并与所述前声腔连通,所述均压装置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后声腔内并通过设置在所述耳壳上的通孔与所述外界连通。其中,所述通孔为设置在所述耳壳上的连通所述后声腔与所述外界的泄声孔,所述均压装置通过所述泄声孔与所述外界连通。其中,所述均压装置包括均压管,所述均压管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前声腔和所述后声腔内,所述均压管位于所述后声腔内的端部连接有与所述耳壳相结合的结合部,所述结合部上设有连通所述均压管内腔与所述泄声孔的均压孔。其中,所述结合部为贴合在所述耳壳内壁上的片状结构,所述结合部覆盖在所述泄声孔上,所述均压孔位于所述结合部的一端,所述结合部的另一端设有连通所述后声腔与所述泄声孔的泄声通孔。其中,所述结合部与所述耳壳内壁之间设有阻尼网。其中,所述耳壳的内壁上对应所述结合部下侧的位置设有凸起的定位凸台。其中,所述耳壳包括耳机前壳及结合在所述耳机前壳上的耳机线支撑件,所述均压装置通过所述耳机线支撑件端部的所述通孔与所述外界连通。其中,所述均压装置包括均压管,所述均压管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前声腔和所述后声腔内,所述均压管位于所述后声腔内的端部设有扣合在所述耳机线支撑件端部的通孔处的结合部,所述结合部的一端设有连通所述均压管内腔的均压孔,所述结合部的另一端设有供耳机线穿过的过线孔。其中,所述均压管与所述耳机线支撑件之间设有支撑管。其中,所述结合部的外侧位于所述均压孔周侧的位置设有内凹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内设有能够覆盖所述均压孔的阻尼网。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技术耳机包括耳壳及收容在耳壳内的喇叭,耳壳内还设有均压装置,均压装置的一端位于前声腔内并与前声腔连通,均压装置的另一端位于后声腔内并通过耳壳上的通孔与外界连通。均压装置连通了前声腔和外界,当佩戴耳机或外部环境骤变导致前声腔内压剧变时,能够对前声腔内的气流进行分流,从而有效的保证了前、后声腔内气压的平衡,避免了因耳机前、后声腔产生巨大压差而导致喇叭振膜变形或偏位,使得振膜的振动自然,保证了耳机的声学特性及声音质量,使得耳机具有更稳定的音质,提高了用户佩戴的舒适性,增强了用户的体验感,同时还有利于延长耳机的使用寿命。综上所述,本技术耳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耳机的前、后声腔气压不平衡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耳机能够平衡前、后声腔内的气压,具有更稳定的声学特性和声音质量,佩戴舒适,用户体验感好,使用寿命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耳机实施例一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均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A向视图;图4是本技术耳机实施例二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耳机实施例二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0、耳机前壳,12、出声筒,14、泄声孔,16、定位凸台,20、耳套,30、喇叭,40、耳机线,50a、均压装置,50b、均压装置,52a、均压管,52b、均压管,520、前腔开口,54a、结合部,54b、结合部,540、均压孔,542、泄声通孔,544、容置槽,60、第一阻尼网,62、第二阻尼网,70、耳机后壳,80、耳机线支撑件,90、支撑管,100、前声腔,102、后声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本说明书中涉及到的内侧指靠近耳机内腔中的一侧,外侧指远离耳机内腔外的一侧。一种耳机,包括耳壳,耳壳内收容有喇叭,喇叭将耳壳围成的内腔分隔成前声腔和后声腔两个腔体,耳壳内还设有用于平衡前声腔与外界气压的均压装置,均压装置的一端位于前声腔内并与前声腔连通,均压装置的另一端位于后声腔内并通过设置在耳壳上的通孔与外界连通。均压装置能够在佩戴耳机或外部环境骤变导致前声腔内压剧变时对前声腔内的气流进行分流,从而有效的保证了前、后声腔内气压的平衡。下面以入耳式耳机为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阐述,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不仅适用于入耳式耳机,也适用于头戴式耳机,因具体实施方式基本相同,故关于本技术技术方案应用于头戴式耳机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此省略。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耳壳,耳壳内收容有喇叭30,喇叭30将耳壳围成的内腔分隔成前声腔100和后声腔102两个腔体。本实施方式中耳壳包括结合在一起的耳机前壳10和耳机后壳70,及结合在耳机前壳10上的耳机线支撑件80。喇叭30与耳机前壳10围成前声腔100,喇叭30与耳机前壳10、耳机后壳70和耳机线支撑件80共同围成后声腔102。均压装置50a设置在耳机前壳10的内侧,均压装置50a的一端位于前声腔100内,另一端位于后声腔102内,均压装置50a的周侧与耳机前壳10之间密封结合,以保证前声腔100与后声腔102之间的密封性。耳机前壳10的前端凸出设有出声筒12,出声筒12的端部开口形成耳机的出声孔,出声孔与前声腔100连通,出声筒12的外侧套设有软胶耳套20,喇叭30发出的声音由出声孔传入用户的耳内。如图1所示,用于均压装置50a与外界相通的通孔为设置在耳机前壳10上的泄声孔14,泄声孔14连通后声腔102与外界,均压装置50a位于后声腔102内的端部与泄声孔14连通,即均压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耳机

【技术保护点】
耳机,包括耳壳,所述耳壳内收容有喇叭,所述喇叭将所述耳壳围成的内腔分隔成前声腔和后声腔两个腔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壳内还设有用于平衡所述前声腔与外界气压的均压装置,所述均压装置的一端位于所述前声腔内并与所述前声腔连通,所述均压装置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后声腔内并通过设置在所述耳壳上的通孔与所述外界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耳机,包括耳壳,所述耳壳内收容有喇叭,所述喇叭将所述耳壳围成的内腔分隔成前声腔和后声腔两个腔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壳内还设有用于平衡所述前声腔与外界气压的均压装置,所述均压装置的一端位于所述前声腔内并与所述前声腔连通,所述均压装置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后声腔内并通过设置在所述耳壳上的通孔与所述外界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为设置在所述耳壳上的连通所述后声腔与所述外界的泄声孔,所述均压装置通过所述泄声孔与所述外界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均压装置包括均压管,所述均压管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前声腔和所述后声腔内,所述均压管位于所述后声腔内的端部连接有与所述耳壳相结合的结合部,所述结合部上设有连通所述均压管内腔与所述泄声孔的均压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部为贴合在所述耳壳内壁上的片状结构,所述结合部覆盖在所述泄声孔上,所述均压孔位于所述结合部的一端,所述结合部的另一端设有连通所述后声腔与所述泄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泽华洋
申请(专利权)人:歌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