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热控温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110226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3 06: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热控温系统,包括:粗热管、细热管、粗热管架、细热管架和起伏系统:细热数量与粗热管数量相同;每根粗热管之间相互平行固定在粗热管架内部形成粗管管排;每根细热管之间相互平行固定在细热管架内部形成细管管排;起伏轮盘通过转动装配于起伏轮盘固定座上,过渡轮盘转动装配于过渡轮盘固定座端,粗管管排和细管管排设置于起伏轮盘和过渡轮盘形成的两端间隙内,起伏轮盘顶部铰接有起伏控制杆;本发明专利技术,起伏轮盘、过渡轮盘以及粗管管排和细管管排形成一个如果粗管管排位于高处则细管管排将位于低处,如果温度需要调整,那么就通过搬动起伏控制杆带动起伏轮盘旋转,来实现热辐射源的距离与强度的转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热控温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地热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地热控温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的地热系统,均是使用盘管,然后通过控制阀控制管内通入热蒸汽或者热水的量来实现温度控制,这种控制效果受盘管的盘绕圈数影响很大,经常关闭了控制阀依然无法降温,降温效果不明显,而且常常调整流量对管路压力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起伏升降式的地热控温系统。为达到以上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地热控温系统,包括:粗热管、细热管、粗热管架、细热管架和起伏系统:粗热管直径为大于5cm小于等于10cm,细热管直径为大于等于2cm小于等于5cm;粗热管大于等于3根,细热数量与粗热管数量相同;粗热管架为矩形框架,每根粗热管之间相互平行固定在粗热管架内部形成粗管管排;细热管架为矩形框架,每根细热管之间相互平行固定在细热管架内部形成细管管排;其中,粗热管和细热管内部均同有恒温热蒸汽;起伏系统包括:起伏轮盘、过渡轮盘、起伏轮盘固定座、过渡轮盘固定座和起伏控制杆;起伏轮盘中心通过转轴转动装配于起伏轮盘固定座上端,起伏轮盘固定座底端固定于地面上;过渡轮盘中心通过转轴转动装配于过渡轮盘固定座上端,过渡轮盘固定座底端固定于地面上;其中,起伏轮盘和过渡轮盘均为成对设置,且起伏轮盘每相邻两对起伏轮盘设置一对过渡轮盘;粗管管排和细管管排设置于两对起伏轮盘和一对过渡轮盘形成的两端间隙内,即粗热管与粗热管架形成的粗管管排一端与第一对起伏轮盘铰接,另一端与过渡轮盘同一高度位置铰接,细热管与细热管架形成的细管管排一端与过渡轮盘铰接,且铰接位置位于以过渡轮盘圆心为参照的粗管管排相对侧下方位置,细管管排另一端与第二对起伏轮盘同一高度位置铰接;每一对起伏轮盘的其中一个起伏轮盘顶部铰接有起伏控制杆,起伏控制杆中部与地热控温系统上方地面结构铰接,且起伏控制杆顶部伸出于地热控温系统上方地面;起伏控制杆顶部设置有防滑橡胶套;粗热管和细热管长度相同。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专利技术,起伏轮盘、过渡轮盘以及粗管管排和细管管排形成了一个如果粗管管排位于高处(临近用户地面位置)则细管管排将位于低处(远离用户地面位置),这样就是粗管管排作为主要热辐射源,如果温度需要调整,那么就通过搬动起伏控制杆带动起伏轮盘旋转,同时带动过渡轮盘旋转,这样可实现粗管管排与细管管排位置的升降调整,来实现热辐射源的距离与强度的转换,进而实现调温的效果。综上,本专利技术调温效果明显,并且对管路不产生任何影响。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共2幅附图,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过渡轮盘装配后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粗热管,2、细热管,3、粗热管架,4、细热管架,5、起伏轮盘,6、过渡轮盘,7、起伏轮盘固定座,8、过渡轮盘固定座,9、起伏控制杆,10、防滑橡胶套。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地热控温系统,包括:粗热管1、细热管2、粗热管架3、细热管架4和起伏系统:粗热管1直径为大于5cm小于等于10cm,细热管2直径为大于等于2cm小于等于5cm;粗热管1大于等于3根,细热管2数量与粗热管1数量相同;粗热管架3为矩形框架,每根粗热管1之间相互平行固定在粗热管架3内部形成粗管管排;细热管架4为矩形框架,每根细热管2之间相互平行固定在细热管架4内部形成细管管排;其中,粗热管1和细热管2内部均同有恒温热蒸汽;起伏系统包括:起伏轮盘5、过渡轮盘6、起伏轮盘固定座7、过渡轮盘固定座8和起伏控制杆9;起伏轮盘5中心通过转轴转动装配于起伏轮盘固定座7上端,起伏轮盘固定座7底端固定于地面上;过渡轮盘6中心通过转轴转动装配于过渡轮盘固定座8上端,过渡轮盘固定座8底端固定于地面上;其中,起伏轮盘5和过渡轮盘6均为成对设置,且起伏轮盘5每相邻两对起伏轮盘5设置一对过渡轮盘6;粗管管排和细管管排设置于两对起伏轮盘5和一对过渡轮盘6形成的两端间隙内,即粗热管1与粗热管架3形成的粗管管排一端与第一对起伏轮盘5铰接,另一端与过渡轮盘6同一高度位置铰接,细热管2与细热管架4形成的细管管排一端与过渡轮盘6铰接,且铰接位置位于以过渡轮盘6圆心为参照的粗管管排相对侧下方位置,细管管排另一端与第二对起伏轮盘5同一高度位置铰接;每一对起伏轮盘5的其中一个起伏轮盘5顶部铰接有起伏控制杆9,起伏控制杆9中部与地热控温系统上方地面结构铰接,且起伏控制杆9顶部伸出于地热控温系统上方地面;起伏控制杆9顶部设置有防滑橡胶套10;粗热管1和细热管2长度相同。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专利技术,起伏轮盘5、过渡轮盘6以及粗管管排和细管管排形成了一个如果粗管管排位于高处(临近用户地面位置)则细管管排将位于低处(远离用户地面位置),这样就是粗管管排作为主要热辐射源,如果温度需要调整,那么就通过搬动起伏控制杆9带动起伏轮盘5旋转,同时带动过渡轮盘6旋转,这样可实现粗管管排与细管管排位置的升降调整,来实现热辐射源的距离与强度的转换,进而实现调温的效果。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专利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专利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地热控温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热控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粗热管(1)、细热管(2)、粗热管架(3)、细热管架(4)和起伏系统:所述粗热管(1)直径为大于5cm小于等于10cm,细热管(2)直径为大于等于2cm小于等于5cm;所述粗热管(1)大于等于3根,细热管(2)数量与粗热管(1)数量相同;所述粗热管架(3)为矩形框架,每根粗热管(1)之间相互平行固定在粗热管架(3)内部形成粗管管排;所述细热管架(4)为矩形框架,每根细热管(2)之间相互平行固定在细热管架(4)内部形成细管管排;其中,粗热管(1)和细热管(2)内部均同有恒温热蒸汽;所述起伏系统包括:起伏轮盘(5)、过渡轮盘(6)、起伏轮盘固定座(7)、过渡轮盘固定座(8)和起伏控制杆(9);所述起伏轮盘(5)中心通过转轴转动装配于起伏轮盘固定座(7)上端,起伏轮盘固定座(7)底端固定于地面上;所述过渡轮盘(6)中心通过转轴转动装配于过渡轮盘固定座(8)上端,过渡轮盘固定座(8)底端固定于地面上;其中,起伏轮盘(5)和过渡轮盘(6)均为成对设置,且起伏轮盘(5)每相邻两对起伏轮盘(5)设置一对过渡轮盘(6);粗管管排和细管管排设置于两对起伏轮盘(5)和一对过渡轮盘(6)形成的两端间隙内,即粗热管(1)与粗热管架(3)形成的粗管管排一端与第一对起伏轮盘(5)铰接,另一端与过渡轮盘(6)同一高度位置铰接,细热管(2)与细热管架(4)形成的细管管排一端与过渡轮盘(6)铰接,且铰接位置位于以过渡轮盘(6)圆心为参照的粗管管排相对侧下方位置,细管管排另一端与第二对起伏轮盘(5)同一高度位置铰接;每一对起伏轮盘(5)的其中一个起伏轮盘(5)顶部铰接有起伏控制杆(9),起伏控制杆(9)中部与地热控温系统上方地面结构铰接,且起伏控制杆(9)顶部伸出于地热控温系统上方地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热控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粗热管(1)、细热管(2)、粗热管架(3)、细热管架(4)和起伏系统:所述粗热管(1)直径为大于5cm小于等于10cm,细热管(2)直径为大于等于2cm小于等于5cm;所述粗热管(1)大于等于3根,细热管(2)数量与粗热管(1)数量相同;所述粗热管架(3)为矩形框架,每根粗热管(1)之间相互平行固定在粗热管架(3)内部形成粗管管排;所述细热管架(4)为矩形框架,每根细热管(2)之间相互平行固定在细热管架(4)内部形成细管管排;其中,粗热管(1)和细热管(2)内部均同有恒温热蒸汽;所述起伏系统包括:起伏轮盘(5)、过渡轮盘(6)、起伏轮盘固定座(7)、过渡轮盘固定座(8)和起伏控制杆(9);所述起伏轮盘(5)中心通过转轴转动装配于起伏轮盘固定座(7)上端,起伏轮盘固定座(7)底端固定于地面上;所述过渡轮盘(6)中心通过转轴转动装配于过渡轮盘固定座(8)上端,过渡轮盘固定座(8)底端固定于地面上;其中,起伏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喆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通亚重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