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源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07391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1 0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显示装置领域,具体而言,是涉及一种背光源及显示装置,包括量子点膜、导光板和发光装置,所述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和一出光面,所述量子点膜位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出光面一侧,所述发光装置位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一侧;所述发光装置包括电路板和用于发出蓝光的多个灯珠,多个所述灯珠在所述电路板上并排且间隔设置;所述灯珠分为多个第一灯珠、内部添设有黄色荧光粉的至少一个第二灯珠以及内部添设有黄色荧光粉的至少一个第三灯珠,多个所述第一灯珠设置在所述第二灯珠与所述第三灯珠之间;通过上述方法,可消除量子点膜边缘区域产生的“蓝边”,进而改善量子点膜产品的显示效果和用户的视觉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显示装置领域,具体而言,是涉及一种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伴随着市场需求和科技的进步,具有显示屏的电子产品正在朝着高阶高性能方向飞速发展,为了使显示器拥有更高的色域和更鲜艳的色彩,从而使消费者拥有更炫的视觉享受,在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逐步成长的同时,量子点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并趋于成熟。量子点技术属于创新半导体纳米晶体技术,光学量子点膜是由直径在2nm~10nm之间的晶粒构成,当纳米晶受到光电刺激时会根据晶粒直径的大小不同而激发出不同颜色的单色光,通过准确输送光线,以产生更蓝的蓝色、更绿的绿色和更红的红色,凭借优秀的纯色输出全面颠覆落后的背光技术。在现有的利用蓝光灯珠激发量子点膜的产品中,由于边缘区域经裁切后会产生失效边,造成量子点的减少,因此边缘区域的红、绿、蓝光线无法较好的混合,进而在量子点膜的边缘区域会产生“蓝边”,“蓝边问题”的出现使得此类产品的整体显示效果不均匀,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显示效果和用户的视觉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源和显示装置,旨在解决量子点膜产品因“蓝边问题”而造成的显示屏显示效果不均匀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背光源,包括量子点膜、导光板和发光装置,所述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和一出光面,所述量子点膜位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出光面一侧,所述发光装置位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一侧;所述发光装置包括电路板和用于发出蓝光的多个灯珠,多个所述灯珠在所述电路板上并排且间隔设置;所述灯珠分为多个第一灯珠、内部添设有黄色荧光粉的至少一个第二灯珠以及内部添设有黄色荧光粉的至少一个第三灯珠,多个所述第一灯珠设置在所述第二灯珠与所述第三灯珠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灯珠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灯珠内的黄色荧光粉的添设量由最外侧的第二灯珠向最内侧的第二灯珠逐个递减。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灯珠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三灯珠内的黄色荧光粉的添设量由最外侧的第三灯珠向最内侧的第三灯珠逐个递减。进一步地,所述灯珠的光线波长区间为447.5nm~452.5nm。进一步地,所述量子点膜的边缘形成有定位凸耳,所述定位凸耳上开设有用于连接所述导光板的定位孔。进一步地,所述量子点膜的相对两侧形成有所述定位凸耳。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凸耳的厚度尺寸与所述量子点膜的厚度尺寸相同。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孔贯穿所述定位凸耳设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源。与现有技术对比,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背光源,包括量子点膜、导光板和发光装置,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和一出光面,量子点膜位于导光板的出光面一侧,发光装置位于导光板的入光面一侧;发光装置包括电路板和用于发出蓝光的多个灯珠,多个灯珠在电路板上并排且间隔设置;其中,灯珠分为多个第一灯珠、内部添设有黄色荧光粉的至少一个第二灯珠以及内部添设有黄色荧光粉的至少一个第三灯珠,多个第一灯珠设置在第二灯珠与第三灯珠之间;通过在第二灯珠和第三灯珠内添设黄色荧光粉,使得第二灯珠与第三灯珠散发黄光,当上述第二灯珠与第三灯珠发出的黄光与第一灯珠发出的蓝光经导光板在量子点膜的边缘区域混合后,该边缘区域呈现的色光由原本的蓝光转变为白光,进而消除了量子点膜边缘区域产生的“蓝边”,改善了量子点膜产品显示屏的显示效果和用户的视觉体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量子点膜2:导光板3:发光装置21:入光面22:出光面31电路板311:第一灯珠312:第二灯珠313:第三灯珠100:黄色荧光粉11:定位凸耳110:定位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至3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源,包括量子点膜1、导光板2和发光装置3,导光板2具有一入光面21和一出光面22,量子点膜1位于导光板2的出光面22一侧,发光装置3位于导光板2的入光面21一侧;发光装置3包括电路板31和用于发出蓝光的多个灯珠,多个灯珠在电路板31上并排且间隔设置;灯珠分为多个第一灯珠311、内部添设有黄色荧光粉100的至少一个第二灯珠312以及内部添设有黄色荧光粉100的至少一个第三灯珠313,多个第一灯珠311设置在第二灯珠312与第三灯珠313之间;通过在第二灯珠312和第三灯珠313内添设黄色荧光粉100,使得第二灯珠312与第三灯珠313散发黄光,当上述第二灯珠312与第三灯珠313发出的黄光与第一灯珠311发出的蓝光经导光板2在量子点膜1的边缘区域混合后,该边缘区域呈现的色光由原本的蓝光转变为白光,进而消除了量子点膜1边缘区域产生的“蓝边”,改善了量子点膜1产品显示屏的显示效果和用户的视觉体验。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3,第二灯珠312的数量为多个,第二灯珠312内的黄色荧光粉100的添设量由最外侧的第二灯珠312向最内侧的第二灯珠312逐个递减;为了便于说明,以图1中的量子点膜1为例,如若图中的量子点膜1左侧边缘出现蓝边,该蓝边将由左到右逐渐变浅至呈现为白色,即量子点膜1边缘区域产生的蓝边具有不均匀性,而上述第二灯珠312刚好位于整个发光装置3的左侧,由于黄色荧光粉100添设量的不同,第二灯珠312发出的黄光由左至右逐渐变弱,致使第二灯珠312发出的黄光经导光板2在量子点膜1的边缘区域与上述不均匀的蓝光混合后,使得该边缘区域呈现出较为均匀的白光;因此,采用上述优选方案可使消除蓝边后的量子点膜1边缘区域具有更加均匀的显示效果,进而提高背光源的背光显示性能,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三灯珠313的数量为多个,第三灯珠313内的黄色荧光粉100的添设量由最外侧的第三灯珠313向最内侧的第三灯珠313逐个递减;同样地,为了便于说明,仍以图1中的量子点膜1为例,如若图中的量子点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量子点膜、导光板和发光装置,所述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和一出光面,所述量子点膜位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出光面一侧,所述发光装置位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一侧;所述发光装置包括电路板和用于发出蓝光的多个灯珠,多个所述灯珠在所述电路板上并排且间隔设置;所述灯珠分为多个第一灯珠、内部添设有黄色荧光粉的至少一个第二灯珠以及内部添设有黄色荧光粉的至少一个第三灯珠,多个所述第一灯珠设置在所述第二灯珠与所述第三灯珠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量子点膜、导光板和发光装置,所述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和一出光面,所述量子点膜位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出光面一侧,所述发光装置位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一侧;所述发光装置包括电路板和用于发出蓝光的多个灯珠,多个所述灯珠在所述电路板上并排且间隔设置;所述灯珠分为多个第一灯珠、内部添设有黄色荧光粉的至少一个第二灯珠以及内部添设有黄色荧光粉的至少一个第三灯珠,多个所述第一灯珠设置在所述第二灯珠与所述第三灯珠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灯珠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灯珠内的黄色荧光粉的添设量由最外侧的第二灯珠向最内侧的第二灯珠逐个递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灯珠的数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智勇文昭君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惠科金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