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漏斗形混凝件的页岩气废水处理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71528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1 01: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具有漏斗形混凝件的页岩气废水处理件,包括格栅、污水池,格栅的一端安装在污水池的一侧,格栅的另一端安装在污水池的另一侧,格栅为弧形结构,格栅的一端与第一电机连接,第一电机驱动格栅的旋转,格栅内设有放置污水处理剂的凹槽,凹槽的个数有多个,且均匀分布在格栅上,格栅的弧度为30°—60°,格栅的下端设有漏斗形混凝件,污水池上设有进水口,进水口所在的污水池的侧壁与格栅的固定端所在的污水池的侧壁相对,污水池的侧壁下端设有出水口。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污水池的上端设置转动格栅结构,格栅的下端设置漏斗形混凝件,先进行除杂处理,然后混凝处理,实现除杂、混凝处理工艺于一体结构,处理效率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漏斗形混凝件的页岩气废水处理件
本专利技术属于废水处理设备
,具体是指一种具有漏斗形混凝件的页岩气废水处理件。
技术介绍
页岩气开发过程中排放的页岩气废液中含有大量的固液、悬浮型废物、含油污泥,无法直接排放,必须要经过处理,而现有的处理装置,大多是除杂、混凝、絮凝、沉淀、消毒等处理方式,无法适用在页岩气废水的处理,主要缺陷在于页岩气废水中存在大量悬浮型杂物,常规的处理装置可以做到除去、过滤掉杂质,但是存在处理效率低,很难及时将杂物排出出去,然后再次将污水进行分类净化处理。基于此,研究并开发设计一种具有漏斗形混凝件的页岩气废水处理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漏斗形混凝件的页岩气废水处理件,首先将页岩气废液经格栅过滤处理,除去悬浮物杂质,然后经漏斗形混凝件,悬浮混凝处理,可很好的对除杂后的页岩气废液进行除杂混凝处理,降低或完全去掉含有的油脂物,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页岩气废液中存在大量悬浮物处理效率低、无法将过滤的杂物及时排除出去等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具有漏斗形混凝件的页岩气废水处理件,包括格栅、污水池,格栅的一端安装在污水池的一侧,格栅的另一端安装在污水池的另一侧,格栅为弧形结构,格栅的一端与第一电机连接,第一电机驱动格栅的旋转,格栅内设有放置污水处理剂的凹槽,凹槽的个数有多个,且均匀分布在格栅上,格栅的弧度为30°—60°,格栅的下端设有漏斗形混凝件,污水池上设有进水口,进水口所在的污水池的侧壁与格栅的固定端所在的污水池的侧壁相对,污水池的侧壁下端设有出水口。本技术方案中,格栅的具体结构可为现有的结构,然后对现有的格栅结构进行改进,将格栅设置呈弧形结构,可为优弧形结构,也可为劣弧形结构,且格栅上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凹槽,凹槽内安装有污水处理剂,主要作用是便于将污水处理剂置于其中,在格栅位于水中,污水处理剂溶解,此时,格栅将页岩气废液的悬浮物进行处理,然后页岩气废液进入漏斗悬浮件,进行絮凝悬浮处理,从而将除杂、旋涡絮凝处理融合为一体处理工艺,处理效率提高。且本技术方案中格栅与设置在污水池外的第一电机连接,第一电机驱动格栅旋转,即格栅对废水中的悬浮物进行处理,具体处理方式为进行阻隔,而放置在格栅中凹槽内的污水处理剂可对废水进行降解处理,加速污水的处理进程。其中,将格栅该弧形结构的弧度设计为30—60°,利于提高格栅与废水的接触面,对废水中的悬浮物进行隔离处理。格栅的下表面,即凹槽的下端依次设有第一格栅层、第二格栅层、第三格栅层,且第一格栅层、第二格栅层、第三格栅层上均设有多个圆孔,且孔径依次减小,如第一格栅层的圆孔孔径为5—10mm,第二格栅层的圆孔孔径为2—10mm,第三格栅层的圆孔孔径为6—10um。当进入污水池中的废水经格栅处理后,有较多残留物聚集在格栅上,可对格栅上的聚集物进行清理后,然后进行再次隔离处理。而本技术方案中,污水处理剂为现有技术,可直接市场购买,可将污水处理剂置于可降解包装材质中,进入页岩气废液中达到直接溶解,使用便利性提高。而本技术方案中将格栅的两端均安装在污水池的两端,格栅的两端为与污水池的连接方式为可拆卸连接,具体可为转动连接,第一电机驱动格栅旋转。且格栅可在一定范围内转动,则与污水的接触面不断变化,达到充分与污水接触的目的,则可将污水中的废物进行过滤,然后除去,则剩余的无水,则经过漏斗形混凝件混凝处理,而漏斗形混凝件的具体形状为漏斗形状,经格栅处理后的污水经格栅处理后,经过漏斗形混凝件时,由于混凝件本身结构,上端大,下端出口口径小,故上端进口的污水形成漩涡状,对污水进行絮凝,絮凝后的污水从出水口出去,然后经出水口出去。优选地,还包括便于运送污染物的第一传送带、第一滑轨、第二滑轨、固定支架,固定支架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滑轨、第二滑轨上,固定支架可在第一滑轨、第二滑轨上移动,固定支架上还安装有伸缩臂,伸缩臂的末端设有抓手,伸缩臂还与电机连接,在电机的控制下,抓手抓取污水池中设置的格栅上的废物,然后转移至第一传送带上。优选地,所述第一传送带、第一滑轨、第二滑轨、污水池的顶端均位于同一平面上。优选地,所述第一传送带的末端与废物收集池连接。优选地,所述废物收集池为U型槽结构,且废物收集池的最低点低于第一传送带所在平面的高度。优选地,所述格栅为塑料格栅。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污水池的上端设置可在一定范围内转动的格栅结构,在格栅的下端设置漏斗形混凝件,先进行除杂处理,然后混凝处理,实现将除杂、混凝处理工艺于一体结构,处理效率提高。(2)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格栅、第一传送带、第一滑轨、第二滑轨、伸缩臂,将伸缩臂连接的抓手从格栅上抓取的废物带到污水池外的第一传送带,并将第一传动带的传送传输到废物收集池中,将格栅上的废物实现转运。(3)本技术方案中在将格栅上废物转运的过程中,由电机驱动伸缩臂进行格栅上废物的抓取工作、操作智能化,方便快捷。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格栅抓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格栅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1—污水池,2—格栅,3—凹槽,4—漏斗形混凝件,5—进水口,6—废物收集池,7—第一传送带,8—第一滑轨,9—第二滑轨,11—固定支架,12—伸缩臂,13—抓手,14—出水口,15—第一电机。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实施例1: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具有漏斗形混凝件的页岩气废水处理件,包括格栅2、污水池1,格栅2的一端安装在污水池1的一侧,格栅2的另一端安装在污水池1的另一侧,格栅2为弧形结构,格栅2的一端与第一电机15连接,第一电机14驱动格栅2的旋转,格栅2内设有放置污水处理剂22的凹槽3,凹槽3的个数有多个,且均匀分布在格栅2上,格栅2的弧度为30°—60°,格栅2的下端设有漏斗形混凝件4,污水池1上设有进水口5,进水口5所在的污水池的侧壁与格栅2的固定端所在的污水池的侧壁呈相对设置,污水池的侧壁下端设有出水口14。本实施例中页岩气废液污水从进水口5进入污水池内,首先冲击到格栅2上,格栅对污水进行过滤处理,污水中悬浮的废物均被滞留到格栅上,过滤后的污水中含有污水处理剂,污水处理剂对污水具有生物降解的作用,且种类较多,可根据污水的情况进行调整,污水进入下端的漏斗形混凝件4中,并经漏斗形混凝件4形成漩涡状在此处的停滞时间较长,絮凝处理后,污水从漏斗混凝件4的下端出口,然后从污水池1的底部出口流出。本实施例中漏斗形混凝件4,又可称为漏斗形混凝器,主要作用是在除杂后的污水进行漩涡混凝处理,加大对污水的净化处理,降低污水中COD,油脂等污染物的残留量。实施例2: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格栅2的两端安装在污水池1的内侧。本实施例中格栅中凹槽的个数为多个,且均匀分布,可对污水进行大规模处理,从处理效率的角度考虑,可利于提高除杂、混凝污水处理效率。本实施例中涉及到其他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具有漏斗形混凝件的页岩气废水处理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漏斗形混凝件的页岩气废水处理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格栅(2)、污水池(1),格栅(2)的一端安装在污水池(1)的一侧,格栅(2)的另一端安装在污水池(1)的另一侧,格栅(2)为弧形结构,格栅(2)的一端与第一电机(14)连接,第一电机(15)驱动格栅(2)的旋转,格栅(2)内设有放置污水处理剂(22)的凹槽(3),凹槽(3)的个数有多个,且均匀分布在格栅(2)上,格栅(2)的弧度为30°—60°,格栅(2)的下端设有漏斗形混凝件(4),污水池(1)上设有进水口(5),进水口(5)所在的污水池的侧壁与格栅(2)的固定端所在的污水池的侧壁相对,污水池的侧壁下端设有出水口(1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漏斗形混凝件的页岩气废水处理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格栅(2)、污水池(1),格栅(2)的一端安装在污水池(1)的一侧,格栅(2)的另一端安装在污水池(1)的另一侧,格栅(2)为弧形结构,格栅(2)的一端与第一电机(14)连接,第一电机(15)驱动格栅(2)的旋转,格栅(2)内设有放置污水处理剂(22)的凹槽(3),凹槽(3)的个数有多个,且均匀分布在格栅(2)上,格栅(2)的弧度为30°—60°,格栅(2)的下端设有漏斗形混凝件(4),污水池(1)上设有进水口(5),进水口(5)所在的污水池的侧壁与格栅(2)的固定端所在的污水池的侧壁相对,污水池的侧壁下端设有出水口(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漏斗形混凝件的页岩气废水处理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便于运送污染物的第一传送带(7)、第一滑轨(8)、第二滑轨(9)、固定支架(11),固定支架(11)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滑轨(8)、第二滑轨(9)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昶明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大漠石油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