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矿井下风动硬泥清挖铲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69031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0 2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煤矿井下风动硬泥清挖铲,包括风镐、风镐钎杆、传力支架、铲片,其中,风镐下端套接风镐钎杆,风镐钎杆与传力支架固定连接,传力支架与铲片固定连接;铲片的下部左右分别设置有通孔,以通过通孔贯穿连接钢丝绳。铲片呈中间凹、上下两端平齐的圆弧状,且铲片的厚度从与传力支架连接的一端开始逐渐变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弧线运动设计的弧形铲片,以及传力支架均匀传力的作用,进行人力风动联合助力清挖硬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充分利用井下压风的环境,能够方便的清理煤矿井下硬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煤矿井下风动硬泥清挖铲
本技术属于工程机械
,具体的是涉及一种煤矿井下风动硬泥清挖铲。
技术介绍
在煤矿井下,煤泥在水沟、煤水仓、轨道附近等日积月累后沉积形成较深且较硬的硬质煤泥,给清挖带来了难度。而目前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清挖方式还是用桃形铲进行人工手动清挖,但是由于煤泥沉积后又深又硬,清理相当困难,且不易清挖干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考虑到煤矿井下有足够的压风可供利用从而提供了一种能够利用该压风环境且省时省力、清挖方便的煤矿井下风动硬泥清挖铲。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煤矿井下风动硬泥清挖铲,包括风镐、风镐钎杆、传力支架、铲片,其中,风镐下端套接风镐钎杆,风镐钎杆与传力支架固定连接,传力支架与铲片固定连接;铲片的下部左右分别设置有通孔,以通过通孔贯穿连接钢丝绳。更进一步的,铲片呈中间凹、上下两端平齐的圆弧状,且铲片的厚度从与传力支架连接的一端开始逐渐变薄。更进一步的,传力支架为矩形框,且在矩形框内均匀设置有数根加强筋。更进一步的,矩形框的长度与铲片的宽度相同。更进一步的,矩形框的上端与风镐钎杆固定连接、下端与铲片固定连接。更进一步的,矩形框的左右两端各有一个加强筋与风镐钎杆固定连接。更进一步的,矩形框和加强筋均为圆柱形钢材。更进一步的,本技术的煤矿井下风动硬泥清挖铲还包括加强筋板,加强筋板设置在铲片的左右两端。更进一步的,加强筋板与铲片相连的一边具有与铲片相一致的圆弧形状。更进一步的,通孔距离铲片下端45-60mm、距离铲片左右两侧边缘25-35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是:本技术利用弧线运动设计的弧形铲片,以及传力支架均匀传力的作用,进行人力风动联合助力清挖硬泥。为了能够方便清理硬泥,在铲片上设置了通孔,以及穿过通孔的钢丝绳。在使用过程中,一人操作风镐、一人拉拽钢丝绳,利用风镐催动清挖铲深入硬泥,清挖铲弧线运动均匀铲满硬泥,然后两人拉动清挖铲卸载硬泥,再做进一步的清理。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充分利用了井下压风的环境,能够方便的清理煤矿井下硬泥。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图1:本技术煤矿井下风动硬泥清挖铲的第一种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本技术煤矿井下风动硬泥清挖铲的第二种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使用本技术煤矿井下风动硬泥清挖铲进行清挖处理前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使用本技术煤矿井下风动硬泥清挖铲进行清挖处理后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其中:1-风镐,2-风镐钎杆,3-传力支架,4-铲片,5-加强筋板,6-通孔,7-钢丝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的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在进行详细描述之前,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所提及的方位词“上、下、左、右”均是以煤矿井下风动硬泥清挖铲按照如图1或2所示的方式放置时进行描述的,这些词仅仅是为了描述的方便,以使阅读者更容易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所示,一种煤矿井下风动硬泥清挖铲,包括风镐1、风镐钎杆2、传力支架3、铲片4。其中,风镐1下端套接风镐钎杆2,风镐钎杆2与传力支架3固定连接,传力支架3与铲片4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风镐1下端是中空结构,将风镐钎杆2插入该中空结构中,向一个方向旋转一定角度后,完成风镐1与风镐钎杆2的套接连接。而本实施例中风镐钎杆2与传力支架3、传力支架3与铲片4之间均是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当然,也可以采用本领域惯用的其它各种固定连接方式来实现。如图2所示,铲片4的下部左右分别设置有通孔6,以通过通孔6贯穿连接钢丝绳7。在使用该煤矿井下风动硬泥清挖铲进行硬泥清挖的过程中,风镐1作为主要施力部件,通过风镐钎杆2和传力支架3对铲片4施力,以使铲片4深入硬质煤泥中,同时使铲片4作弧线运动,以均匀铲满硬泥,然后通过拉动风镐1和钢丝绳7以将清挖出来的硬泥卸载。优选的,钢丝绳7为单绳,且钢丝绳7两端采用插接形式连接,连接处为操作工人的手握处,为此,连接处可以用橡胶等防滑、防磨材质包覆,防止工人操作时钢丝绳划伤人手。钢丝绳7可根据实际操作调整长度,钢丝绳7的长度适合拽拉即可。当操作风镐1时,可将钢丝绳7两端插接处分开,防止插接连接后呈圆圈状的钢丝绳7影响铲片4深入硬质煤泥。当需要卸载煤泥时,可再将钢丝绳7两端插接在一起,方便工人拉拽钢丝绳7。更为优选的,钢丝绳7手握处可以采用铅丝插接连接,当然,也可以采用本领域惯用的其它各种插接连接方式来实现。优选的,当钢丝绳7两端分开,操作风镐1时,防止钢丝绳7两端随着风镐1的操作而晃动,可将钢丝绳7的两端放在铲片4的背面后再插接在一起。如图3所示,铲片4呈中间凹、上下两端平齐的圆弧状,且铲片4的厚度从与传力支架3连接的一端开始逐渐变薄。这样可以使铲片4在工作过程中,其下端能方便的切入硬质煤泥中,便于翻动硬质煤泥,进而疏松硬质煤泥,从而达到对硬质煤泥的清理。本实施例中铲片4与传力支架3连接的一端的厚度为6mm。如图1所示,传力支架3为矩形框,且在矩形框内均匀设置有数根加强筋。通过设置传力支架3,可使风镐1传过来的力能均匀地传给铲片4,使铲片4受力均匀,这样能够充分利用铲片4横向的宽度,以使清挖效果更好,同时还能延长铲片4的使用寿命。如图1所示,矩形框的长度与铲片4的宽度相同。矩形框的上端与风镐钎杆2固定连接、下端与铲片4固定连接。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矩形框的上端与风镐钎杆2、下端与铲片4均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如图1所示,更为优选的,为了能够对传力支架3和风镐钎杆2进行加固处理,矩形框的左右两端各有一个加强筋与风镐钎杆2固定连接。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矩形框和加强筋均为圆柱形钢材。更为优选的,圆柱形钢材的直径为14-16mm。如图3所示,本技术的煤矿井下风动硬泥清挖铲还包括加强筋板5,加强筋板5设置在铲片4的左右两端。由于铲片4是呈圆弧状,为了防止在工作过程中,铲片4由于风镐1的动力过大而损坏,从而设置了加强筋板5,以达到增加铲片强度、延长铲片4的使用寿命的目的。优选的,加强筋板5与铲片4相连的一边具有与铲片4相一致的圆弧形状,以方便连接。作为选择,加强筋板5与铲片4也可以一体成型。通常,通孔6在铲片4上的位置可以通过考虑受力、铲片强度、可操作性等因素来确定,优选的,通孔6距离铲片4下端45-60mm、距离铲片4左右两侧边缘25-35mm。更为优选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通孔6距离铲片4下端50mm、距离铲片4左右两侧边缘30mm。本技术的煤矿井下风动硬泥清挖铲的使用过程如下:如图3所示,在清挖前,使煤矿井下风动硬泥清挖铲与硬泥表面呈90°角放置,然后一名工人操作风镐1,在操作风镐1过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煤矿井下风动硬泥清挖铲

【技术保护点】
一种煤矿井下风动硬泥清挖铲,其特征在于,包括风镐、风镐钎杆、传力支架、铲片,其中,所述风镐下端套接所述风镐钎杆,所述风镐钎杆与所述传力支架固定连接,所述传力支架与所述铲片固定连接;所述铲片的下部左右分别设置有通孔,以通过所述通孔贯穿连接钢丝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煤矿井下风动硬泥清挖铲,其特征在于,包括风镐、风镐钎杆、传力支架、铲片,其中,所述风镐下端套接所述风镐钎杆,所述风镐钎杆与所述传力支架固定连接,所述传力支架与所述铲片固定连接;所述铲片的下部左右分别设置有通孔,以通过所述通孔贯穿连接钢丝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井下风动硬泥清挖铲,其特征在于,所述铲片呈中间凹、上下两端平齐的圆弧状,且所述铲片的厚度从与所述传力支架连接的一端开始逐渐变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井下风动硬泥清挖铲,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支架为矩形框,且在矩形框内均匀设置有数根加强筋。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煤矿井下风动硬泥清挖铲,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框的长度与所述铲片的宽度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煤矿井下风动硬泥清挖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光福许景存郭峰卞立国宁义国孙贺权王志忠刘殿平冯秀军樊庆军王春坡马建野刘明辉曹敬松闫静祎刘卫强
申请(专利权)人:开滦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吕家坨矿业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