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线路跨越架封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52145 阅读:2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6 09: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力线路跨越架封网结构,特点是包括第一跨越柱、第二跨越柱、第一封网杆、第二封网杆、第一牵拉收放装置和第二牵拉收放装置,第一跨越柱与第二跨越柱对称设置,第一封网杆的一端与第一跨越柱的中上部侧壁铰接且其另一端与第一牵拉收放装置连接,第二封网杆的一端与第二跨越柱的中上部侧壁铰接且其另一端与第二牵拉收放装置连接,第一封网杆与第二封网杆镜像对称设置,第一牵拉收放装置与第二牵拉收放装置镜像对称设置,第一封网杆和第二封网杆均移动至最低位时,第一封网杆与第二封网杆相互抵接且连成直线,优点是可以实现自动升降、伸缩且施工方法简单,跨越封网时间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力线路跨越架封网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网建设
,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力线路跨越架封网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电力线路跨越架封网结构有刚性结构封网、合成材料封网、软索柔性封网等形式。1)刚性结构封顶:取决的最大因素为高铁运行部门要求施工各类架体与高架外侧水平距离要求,及铁路部门是否允许钢架长时间位于铁路上方。以湖南送变电跨越的武广线为例,要求跨越装置与轨顶的距离17米以上(可不受高铁引起的风速限制)。按目前高速铁路宽度14.6米,若假设跨越架与高速铁路外侧距离为3米(跨越塔与高架外侧的水平距离不详),那整个跨越封闭装置的净跨距为21.2米。如采用刚性结构跨越,跨越钢梁会是一个大构件,整体质量大,安装钢梁的难度大,风险高,同时架线一旦发生断线落网,导线掉在刚性顶棚上可能会出现弹跳现象。2)合成材料封顶:跨越间距同上,目前市场上的合成材料,需跨越20多米的距离,难以找到。合成材料具有较高的抗拉或抗压强度,因结构惯性矩及模量较小,造成其刚度无法满足要求。3)软索柔性封顶:此方法在现有的施工中经常使用,且广泛应用于索道封网跨越方案。软索常采用钢丝绳、钢绞线、迪尼玛绳、韩国丝、工业丝等。按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电力线路跨越架封网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力线路跨越架封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跨越柱、第二跨越柱、第一封网杆、第二封网杆、第一牵拉收放装置和第二牵拉收放装置,所述的第一跨越柱与所述的第二跨越柱对称设置,所述的第一封网杆的一端与所述的第一跨越柱的中上部侧壁铰接且其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一牵拉收放装置连接,所述的第二封网杆的一端与所述的第二跨越柱的中上部侧壁铰接且其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二牵拉收放装置连接,所述的第一封网杆与所述的第二封网杆镜像对称设置,所述的第一牵拉收放装置与所述的第二牵拉收放装置镜像对称设置,所述的第一封网杆和所述的第二封网杆均移动至最低位时,所述的第一封网杆与所述的第二封网杆相互抵接且连成直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力线路跨越架封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跨越柱、第二跨越柱、第一封网杆、第二封网杆、第一牵拉收放装置和第二牵拉收放装置,所述的第一跨越柱与所述的第二跨越柱对称设置,所述的第一封网杆的一端与所述的第一跨越柱的中上部侧壁铰接且其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一牵拉收放装置连接,所述的第二封网杆的一端与所述的第二跨越柱的中上部侧壁铰接且其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二牵拉收放装置连接,所述的第一封网杆与所述的第二封网杆镜像对称设置,所述的第一牵拉收放装置与所述的第二牵拉收放装置镜像对称设置,所述的第一封网杆和所述的第二封网杆均移动至最低位时,所述的第一封网杆与所述的第二封网杆相互抵接且连成直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力线路跨越架封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牵拉收放装置包括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维军罗玉鹤李建松庞红旗白文博杨东东王小君张舜元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