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21541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3 06: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呼吸管,具有一咬嘴部与一止水结构,止水结构设于咬嘴部的相对端,其中止水结构包含一管体以及一盖体。管体于其一端部设有至少一通气孔以及一第一挡止部;盖体设有一开口以及一第二挡止部,管体端部自开口套设于盖体内。当止水结构于水面上时,止水结构通过开口及通气孔与咬嘴部呈流体连通;当止水结构于水面下时,盖体向上浮升,第二挡止部与第一挡止部接触,实质阻隔由开口进入的水流向管体的通气孔。

Breathing tub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breathing tube, which has a bite mouth and a water stop structure. The water stop structure is located at the relative end of the bite mouth, and the water stop structure includes a tube body and a cover body. The tube body is provided with at least one hole and a first stop part at one end of the pipe body, and a cover is provided with an opening and a second stop part, and the end part of the tube body is self opening sleeve in the cover body. When the water stop structure is on the water surface, the water stop structure is connected with the bite mouth through the opening and the opening air hole; when the water stop structure is under the water, the cover rises up and the second stop part contacts with the first stop part, essentially obstructing the opening of the air flow from the opening into the pipe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呼吸管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潜水、浮潜等水下活动所使用的呼吸管,特别是呼吸管具有创新止水概念、止水效果更稳定以及使用上更安全的一止水结构。
技术介绍
止水结构为潜水或浮潜用呼吸管中最重要的元件,止水结构的运作效果关系到呼吸管的品质,止水结构的复杂与否,更直接攸关产品可靠度及产制成本。目前市售呼吸管的止水结构可大致分成两种类型,分别以图1A及图1B表示。图1A所示的已知止水结构是以一独立组件设置于呼吸管上,已知止水结构11的内部110的端部处形成一通气孔111以与呼吸管1的管口112呈气体连通。已知止水结构11的内部110设有一浮球113(即“实线”的浮球位置),当已知止水结构11埋进水面下时,水会流入内部110中使浮球113向上浮动抵住封闭通气孔111(即“虚线”的浮球位置),水无法经由通气孔111而进入至管口112,而达到暂时止水的效果,使用者不会因此被水呛到。另一种已知止水结构如图1B所示,其不采用浮球止水,而改用枢转阀片止水的方式取代之。进一步言,已知止水结构12于外罩13的外罩内部130(即“虚线”部分)不需要形成额外通气孔来连通呼吸管1的管口121,而是将已知止水结构12直接以可枢转的浮筒122及连杆阀片123设计取代,使浮筒122受水浮力向上枢转连杆阀片123封闭管口121,以达到和浮球相同的暂时止水的效果。然而,此种改良的止水构造12除须设置一浮筒122外,还须另设一连杆阀片123,不仅元件数量更多,元件形状的复杂度及精准度要求亦随之提升,无助于控制产制成本。更甚者,不论运用浮球止水,或枢转浮筒及连杆阀片的作动止水,自一通气位置至一止水位置的行程仍然太长,当水流过强或下潜速度过快,均可能无法即时盖住通气孔或管口而漏水,这会使得使用者口中进水、必须技术性的浮出水面上再适当时机吐气排水,既不舒适也不安全,对于欠缺经验的使用者,更有呛水而危及生命的危险。特别是于浮潜或深潜活动时,通常由水面上进入水面下的角度,并不会刚好与水面垂直,这会使浮球的上升浮力受到管壁抵销而降低、或枢转浮筒的枢转动力因未完全发挥,而使达到管口的止水行程变得更长,甚至无法在极短时间内达到管口就卡在半途,使止水失败,非常危险,而形成此类呼吸管的设计瓶颈,至今仍无法突破。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完全创新的止水概念,以更简化的结构元件、更低的成本,同时达到更稳定、更安全的呼吸管设计,前所未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呼吸管,其具有创新止水概念的一止水结构,借由本技术的止水结构不但具有简化呼吸管的结构元件、降低组装复杂度的优点之外,更能够改善长久以来呼吸管“无法水中吐气排水”的一大缺点,因而止水效果更稳定以及使用上更安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呼吸管,具有一咬嘴部与一止水结构,该止水结构设于该咬嘴部的相对端,其中该止水结构包含一管体以及一盖体。该管体于其一端部设有至少一通气孔以及一第一挡止部;该盖体设有一开口以及一第二挡止部,该管体端部是自该开口套设于该盖体内。当该止水结构于水面上时,该止水结构通过该开口及该通气孔与该咬嘴部呈流体连通;当该止水结构于水面下时,该盖体向上浮升,该第二挡止部与该第一挡止部接触,实质阻隔由该开口进入的水流向该管体的该通气孔。于一实施例中,该管体端部与该盖体间容许相对旋转,且该管体端部具有一第一中心轴,该盖体为一筒状以及具有一第二中心轴,该第一中心轴与该第二中心轴可呈小于45度的一夹角内自由倾斜。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挡止部为一外突表面,自该管体径向朝外突伸,该第二挡止部为一突出部,其位于该盖体的一内壁面上并具有可填充发泡材的一空腔,当该盖体向上浮升时,该外突表面的一下突面与该突出部的一上突缘形成防水接触。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挡止部为一外突表面,自该管体径向朝外突伸,该第二挡止部为位于该盖体的一内壁面上的一外突挡板,当该盖体向上浮升时,该外突表面的一下突面与该外突挡板的一末端形成防水接触。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挡止部为一内凹表面,自该管体径向朝内延伸,该第二挡止部为位于该盖体的一内壁面上的一外突挡板,当该盖体向上浮升时,该内凹表面的一上凹面与该外突挡板的一末端形成防水接触。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挡止部为一内凹表面,自该管体径向朝内延伸,该第二挡止部为朝该盖体的一内壁面向内延伸的一内凹部,当该盖体向上浮升时,该内凹表面的一上凹面与该内凹部的一上凹缘形成防水接触。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挡止部为一漏斗状表面,其位于该通气孔上方并连通该通气孔,该第二挡止部为与该第二中心轴共轴的一柱体,于其一前端具有一凸部,该柱体位于该管体及该漏斗状表面内且该凸部位于该漏斗状表面下方,当该盖体向上浮升时,该柱体的该凸部与该管体的该通气孔形成防水接触。附图说明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其中:图1A为一种已知止水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1B为另一种已知止水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A示意一种呼吸管态样及其应用本技术的止水结构。图2B示意另一种呼吸管态样及其应用本技术的止水结构。图2C示意本技术的止水结构中管体与盖体之间作动方式。图2D示意应用本技术的止水结构的呼吸管进行水中吐气排水的运作方式。图3A示意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止水结构位于水面上及其内部结构。图3B示意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种通气孔位置态样及其气体流动路径。图3C示意第一实施例的止水结构位于水面下以及向上浮升盖体与管体的防水接触。图3D示意于第一实施例中下潜倾斜管体与向上浮升盖体形成防水接触。图3E示意于第一实施例中第二与三种通气孔位置态样及其气体流动路径。图3F示意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挡止部具不同形状态样并配合管体的第一种通气孔位置态样。图3G示意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挡止部具不同形状态样并配合管体的第二种通气孔位置态样。图3H示意于第一实施例中盖体下部呈喇叭状外型以及不同下潜角度管体与盖体的防水接触。图4A示意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止水结构位于水面上及其内部结构。图4B示意第二实施例的止水结构位于水面下以及向上浮升盖体与管体的防水接触。图4C示意第二实施例的管体的第二种通气孔位置态样。图4D是于第二实施例中模拟位于水面上的盖体无挡板而阻碍第一、二种通气孔位置态样的流体连通。图5A示意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止水结构位于水面上及其内部结构。图5B示意第三实施例的止水结构位于水面下以及向上浮升盖体与管体的防水接触。图6A示意本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的止水结构位于水面上及其内部结构。图6B示意第四实施例的止水结构位于水面上及气体流动路径。图6C示意第四实施例的防水结构位于水面下以及向上浮升盖体与管体的防水接触。图6D示意于第四实施例中不同下潜角度与方向的管体与向上浮升盖体的防水接触。图中元件标号说明:1呼吸管11、12已知止水结构110内部111通气孔112管口113浮球121管口122浮筒123连杆阀片13外罩130外罩内部2呼吸管20止水结构21管体21a管体端部22盖体23咬嘴部24排气阀25软管部30、40、50、60止水结构31、41、51、61管体31a、41a、51a、61a管体端部310、310e、310f、410、410e、510、610通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呼吸管

【技术保护点】
一种呼吸管,具有一咬嘴部及一止水结构,该止水结构设于该咬嘴部的相对端,其特征在于该止水结构包含:一管体,于其一管体端部设有至少一通气孔以及一第一挡止部;以及一盖体,具有一开口以及设有一第二挡止部,该管体端部自该开口套设于该盖体内,其中,当该止水结构于水面上时,该止水结构通过该开口及该通气孔以与该咬嘴部呈流体连通;当该止水结构于水面下时,该盖体向上浮升,该第二挡止部与该第一挡止部接触,实质阻隔由该开口进入的水流入该管体的该通气孔。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0.31 US 62/414,992;2016.12.12 US 62/432,8461.一种呼吸管,具有一咬嘴部及一止水结构,该止水结构设于该咬嘴部的相对端,其特征在于该止水结构包含:一管体,于其一管体端部设有至少一通气孔以及一第一挡止部;以及一盖体,具有一开口以及设有一第二挡止部,该管体端部自该开口套设于该盖体内,其中,当该止水结构于水面上时,该止水结构通过该开口及该通气孔以与该咬嘴部呈流体连通;当该止水结构于水面下时,该盖体向上浮升,该第二挡止部与该第一挡止部接触,实质阻隔由该开口进入的水流入该管体的该通气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吸管,其特征在于,该管体端部与该盖体间容许相对旋转,且该管体端部具有一第一中心轴,该盖体为一筒状以及具有一第二中心轴,该第一中心轴与该第二中心轴能够在小于45度的一夹角内自由倾斜。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呼吸管,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挡止部为一外突表面,自该管体径向朝外突伸。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呼吸管,其特征在于,该外突表面为一球型体、矩型体或一锥状体。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呼吸管,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挡止部为一突出部,其位于该盖体的一内壁面上并具有可填充发泡材的一空腔,当该盖体向上浮升时,该外突表面的一下突面与该突出部的一上突缘形成防水接触。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呼吸管,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挡止部为位于该盖体的一内壁面上的一外突挡板,当该盖体向上浮升时,该外突表面的一下突面与该外突挡板的一末端形成防水接触。7.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呼吸管,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一个通气孔位于该管体端部的一顶面,且该盖体的一内顶面环设至少二挡板,当该止水结构于水面上时,该管体端部的该顶面与该盖体的该挡板接触。8.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呼吸管,其特征在于,多个通气孔设于该外突表面周围及/或该外突表面上方的该管体端部周围。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呼吸管,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挡止部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志诚
申请(专利权)人:诚加兴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