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进水渠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92774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9 10: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进水渠结构,解决了在楼房密度较高的城市开挖进水渠时,容易受到开挖场地的限制,导致进水渠因缺乏放坡开挖条件而无法建立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预开挖的渠道,所述渠道的两侧设有用于形成渠道侧壁的灌注桩组,两个所述灌注桩组顶端之间对撑有对撑板,所述渠道底面设有覆盖渠道地面的加固层,所述加固层包括置于渠道底面以下的多个间隔布置的搅拌桩,达到在楼房密度较高的城市开挖进水渠时,不需要放坡处理即可开挖渠道的效果。

A type of inlet canal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inlet canal structure, which is easy to be restricted by the excavation site in the city with high density of the buildings, which can not be established because of the lack of slope excavation conditions. The main points of the technical scheme are the channels of pre excavation, and the two sides of the channels are provided on the two sides of the channel. A pile group is formed on the side wall of the channel. The top of the two cast-in-place pile groups has a supporting plate between the top and the bottom of the channel, and the bottom of the channel is provided with a reinforcement layer covering the ground of the channel. The reinforcement layer includes a number of spaced mixing piles placed below the bottom of the channel, so as to achieve no need for a city with high density. The effect of the excavation can be achieved by the treatment of slope treat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进水渠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进水渠,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进水渠结构。
技术介绍
在多雨水天气的沿海城市,很容易发生城市内涝现象;目前大型城市会建设排涝系统,排涝系统包括排涝站以及辅助排水的进水渠,以当城市发生内涝时加强城市雨水的排放处理。但是在楼房密度较高的城市开挖进水渠时,容易受到开挖场地的限制,导致进水渠因缺乏放坡开挖条件而无法建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进水渠结构,具有不需要放坡处理即可开挖渠道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进水渠结构,包括预开挖的渠道,所述渠道的两侧设有用于形成渠道侧壁的灌注桩组,两个所述灌注桩组顶端之间对撑有对撑板,所述渠道底面设有覆盖渠道地面的加固层,所述加固层包括置于渠道底面以下的多个间隔布置的搅拌桩。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预开完开挖的渠道量两侧设置的灌注桩组,以使得灌注桩组在渠道开挖前已经设置在渠道的两侧,以使得在高密度的城市中开挖渠道时,在无放坡条件下即可开挖渠道;灌注桩组以形成渠道的永久侧壁,以提高渠道的稳定性;灌注桩组顶端设置的对撑板,使得对撑板与两侧的灌注桩组形成对撑结构,对撑结构的优点在于刚度大,整体性好,布置灵活,适应于不同形状的基坑,而且不会因节点松动而引起基坑位移,施工质量容易得到保证;渠道底面设置的加固层,提高渠道底面的强度,减少洪水时水流带走渠道底面的泥土,从而减少水土流失的情况发生;渠道底面以下设置的多个间隔布置的搅拌桩,以凭借巨大的单桩侧向刚度或群桩基础的侧向刚度及其整体抗倾覆能力,抵御由于洪水引起的水平荷载与力矩荷载,保证渠道整体的抗倾覆稳定性。进一步,所述灌注桩组包括支护结构桩、垂直支撑桩以及抵触连接于支护结构桩与垂直支撑桩之间的素混凝土桩;所述支护结构桩、垂直支撑桩以及素混凝土桩之间并列排放。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护结构桩、垂直支撑桩以及素混凝土桩之间相互抵触设置,且三者并列排放,使得灌注桩组具有良好防渗作用的整体连续防水、挡土围护结构。进一步,所述加固层包括设置于渠道底面的土工布层、设置于土工布层上表面的石粉垫层以及设置于石粉垫层上表面的砼底板层。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土工布层,在渠道无水或者走水的情况下都能保持充分的强力和伸长,土工布层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和渗水性;石粉垫层具有较好的透水性能,石粉垫层与土工布层的叠加设置,是为了降低渠道基层的含水量,降低因渠道基层因含水量过大引起地基湿陷的情况发生;设置于石粉垫层上表面的砼底板,以提高渠道底面的抗渗抗裂的能力;土工布层、石粉垫层以及砼底板层三者叠加设置,以通过砼底板加固渠道底面强度以及减少洪水渗透至土层,通过石粉垫层快速的将通过砼底板渗透过来的水导向土工布层,最后通过土工布层将水引至地面以下扩散,减少渠道基层积水的情况发生。进一步,所述土工布层、石粉垫层以及砼底板层之间的厚度比为0.5-1:30:3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该厚度比的设置,以更好的提供给渠道底面较佳的刚性强度与渗水性能。进一步,所述砼底板层内设有钢筋网层,所述钢筋网层自带有正方形的间隔孔。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钢筋网层,以提高砼底板的结构强度,在砼底板受到洪水侵袭时不容易开裂。进一步,所述加固层设有依次贯穿石粉垫层、砼底板层的多个排水管,多个所述排水管垂直于土工布层。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贯穿石粉垫层和砼底板设置的排水管,通过排水管将洪水后形成积水从砼底板层排出,减少洪水后渠道积水。进一步,所述灌注桩组的顶端设有用于卡接对撑板的帽梁,所述帽梁朝设有供对撑板卡接的卡口。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帽梁,以将设置在渠道两侧灌注桩组连到一起,以防止基坑顶部边缘产生坍塌;卡口与支撑板之间的卡接结构,以便于支撑板与帽梁之间的拼接。进一步,所述卡口呈L形,所述卡口与对撑板之间预留有分缝,所述分缝铺设有防水层,所述防水层包括卡口的水平面与对撑板之间贴合的三油二毡沥青层以及卡口的竖直面与对撑板之间贴合的沥青油膏层。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预留的卡口与对撑板之间预留的分缝,以供帽梁与对撑板因热胀冷缩发生形变而使用的,设置的防水层,以减少水对卡口与对撑板之间的腐蚀,降低其结构强度。进一步,所述卡口与支撑板端部之间设有相互咬合的咬纹。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口与支撑板之间设置的咬纹,以使得支撑板与卡口之间拼接时,加强支撑板与卡口之间的稳定性。进一步,所述灌注桩组远离渠道面的土层内设有用于提高渠道侧壁强度的加固桩组,所述加固桩组包括多个间隔布置加固桩,多个所述加固桩呈一字型平行于灌注桩组。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平行于灌注桩组并列设置的加固桩组,以渠道两侧的土层进行二次加固,从而提高整个渠道的强度结构。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一:在预开完开挖的渠道量两侧设置的灌注桩组,使得在高密度的城市中开挖渠道时,在无放坡条件下即可开挖渠道;其二:支护结构桩、垂直支撑桩以及素混凝土桩并列排放,使得灌注桩组具有良好防渗作用的整体连续防水、挡土围护结构;其三:土工布层、石粉垫层以及砼底板层三者叠加设置,以通过砼底板加固渠道底面强度以及减少洪水渗透至土层,通过石粉垫层快速的将通过砼底板渗透过来的水导向土工布层,最后通过土工布层将水引至地面以下扩散,减少渠道基层积水的情况发生。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一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一中的灌注桩、帽梁以及对撑板之间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实施例一中的灌注桩与对撑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施例二中的分缝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施例三中的插接件与容纳腔的插接结构示意图。图中:1、对撑板;2、护板面;3、加固层;31、土工布层;32、石粉垫层;33、砼底板层;34、钢筋网层;36、排水管;35、搅拌桩;4、灌注桩组;41、加固桩;42、支护结构桩;43、素混凝土桩;44、垂直支撑桩;5、帽梁;51、卡口;52、三油二毡沥青层;53、沥青油膏层;54、分缝;6、咬纹;61、咬纹槽;62、咬纹块;7、渠道;8、钢筋;81、加强筋;82、容纳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实施例一:一种进水渠结构,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包括预开挖的渠道7,且渠道7的横截面呈矩形,渠道7的两侧未进行放坡处理;在渠道7的两侧分别垂直预埋有灌注桩组4,并在两侧的渠道7之间的对撑有对撑板1,对撑板1与灌注桩组4之间的连接有帽梁5,以将设置在渠道7两侧灌注桩组4连到一起,以防止基坑顶部边缘产生坍塌。帽梁5位于灌注桩组4的中间位置,且帽梁5的宽度大于灌注桩组4的宽度,使得帽梁5与灌注桩组4两侧之间形成有预留空间,朝向渠道7内的一侧的预留空间贴合有护板面2,且在渠道7的底端铺设有加固层3。加固层3包括置于渠道7底面以下的多个间隔布置的搅拌桩35,多个搅拌桩35之间呈梅花状布置,且搅拌桩35沿渠道7的高度方向完全插接于地面以下,从而提高渠道底面的强度,且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搅拌桩35为直径为500mm水泥搅拌桩35,各个水泥搅拌桩35之间的间隔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进水渠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进水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开挖的渠道(7),所述渠道(7)的两侧设有用于形成渠道(7)侧壁的灌注桩组(4),两个所述灌注桩组(4)顶端之间对撑有对撑板(1),所述渠道(7)底面设有覆盖渠道(7)底面的加固层(3),所述加固层(3)包括置于渠道(7)底面以下的多个间隔布置的搅拌桩(3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进水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开挖的渠道(7),所述渠道(7)的两侧设有用于形成渠道(7)侧壁的灌注桩组(4),两个所述灌注桩组(4)顶端之间对撑有对撑板(1),所述渠道(7)底面设有覆盖渠道(7)底面的加固层(3),所述加固层(3)包括置于渠道(7)底面以下的多个间隔布置的搅拌桩(3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进水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注桩组(4)包括支护结构桩(42)、垂直支撑桩(44)以及抵触连接于支护结构桩(42)与垂直支撑桩(44)之间的素混凝土桩(43);所述支护结构桩(42)、垂直支撑桩(44)以及素混凝土桩(43)之间并列排放。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进水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层(3)包括设置于渠道(7)底面的土工布层(31)、设置于土工布层(31)上表面的石粉垫层(32)以及设置于石粉垫层(32)上表面的砼底板层(3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进水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工布层(31)、石粉垫层(32)以及砼底板层(33)之间的厚度比为0.5-1:30:3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进水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砼底板层(33)内设有钢筋网层(34),所述钢筋网层(3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磊田兴梅张玉荣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水利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