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再新专利>正文

一种手柄换把及鱼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7903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8 22: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手柄换把及鱼竿,属于钓鱼用具领域。手柄换把包括握持体、第一夹头、第一变形件、第二夹头和第二变形件。握持体的内部形成两端开口的穿杆通道。第一夹头上设有第一引导面,第一夹头能够相对握持体长度方向移动。第一变形件设于第一端部,第一夹头移动能够使第一引导面与第一变形件接触,使得第一变形件向靠近穿杆通道的轴线的方向发生变形。第二夹头上设有第二引导面,第二夹头能够沿握持体的长度方向移动。第二变形件设于第二端部,第二夹头移动能够使第二引导面与第二变形件接触,使得第二变形件向靠近穿杆通道的轴线的方向发生变形。这种手柄换把的两端均可对杆体进行夹紧,从而使得手柄换把与杆体连接后更加牢固。

A handle switch and a fishing rod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handle changing handle and a fishing rod, belonging to the field of fishing appliances. The handle changing handle comprises a holding body, a first chuck, a first deformation part, a second chuck and a second deformation part. The inside of the grip body forms a through rod passage at both ends. A first guide surface is arranged on the first chuck, and the first chuck can move relative to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gripper body. The first deformation part is located in the first end, and the first chuck moves to contact the first deformation surface with the first deformation part, so that the first deformation part is deformed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axis near the rod passage. The second chuck is provided with second guide surfaces, and the second chuck can move along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grip body. Second deformable parts are located in the second end, and the second chuck moves to contact the second guide surface with the second deformation part, making the second deformed parts deformed toward the axis near the rod passage. Both ends of the handle of the handle can be clamped to the rod body, so that the handle changing handle is more firmly connected with the rod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手柄换把及鱼竿
本技术涉及钓鱼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手柄换把及鱼竿。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鱼竿一般包括手柄换把和可伸缩的杆体,手臂安装在杆体的尾端,以供使用者握持。现有技术中,为使手柄换把能够与不同尺寸的杆体进行配合固定,手柄换把与杆体连接的一端设有夹头,以将手柄换把与杆体锁紧,这种手柄换把与杆体连接后牢固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柄换把,以改善手柄换把与杆体连接后牢固性差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鱼竿,以改善手柄换把与杆体连接后牢固性差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手柄换把,包括:握持体,握持体的内部形成两端开口的穿杆通道,握持体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夹头,第一夹头上设有第一引导面,第一夹头活动连接于第一端部,第一夹头能够相对握持体沿握持体的长度方向移动;第一变形件,第一变形件设于第一端部,第一夹头相对握持体移动能够使第一引导面与第一变形件接触,使得第一变形件向靠近穿杆通道的轴线的方向发生变形;第二夹头,第二夹头上设有第二引导面,第二夹头活动连接于第二端部,第二夹头能够相对握持体沿握持体的长度方向移动;第二变形件,第二变形件设于第二端部,第二夹头相对握持体的移动能够使第二引导面与第二变形件接触,使得第二变形件向靠近穿杆通道的轴线的方向发生变形。进一步地,第一夹头为两端开口的空心结构,第一夹头的内壁形成第一引导面,第一引导面为圆锥形。进一步地,第一变形件为两端开口的空心结构,第一变形件的外壁与第一引导面同轴设置。进一步地,第一变形件的外壁包括用于与第一引导面接触的第三引导面,第三引导面为圆锥形。进一步地,第一变形件包括第一接触部和与第一接触部连接的第一延伸部,第一接触部用于与第一引导面接触,第一延伸部延伸至握持体内;手柄换把还包括第一加固套,第一加固套设于第一延伸部内,第一加固套与握持体共同夹持第一延伸部。进一步地,第二夹头为两端开口的空心结构,第二夹头的内壁形成第二引导面,第二引导面为圆锥形。进一步地,第二变形件为两端开口的空心结构,第二变形件的外壁与第二引导面同轴设置。进一步地,第二变形件的外壁包括用于与第二引导面接触的第四引导面,第四引导面为圆锥形。进一步地,第一夹头螺接于第一端部,第二夹头螺接于第二端部。基于上述第二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鱼竿,包括杆体和上述的手柄换把,杆体穿设于穿杆通道内,第一变形件和第二变形件均压紧于杆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一种手柄换把,握持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夹头和第二夹头,使用时,杆体的一端穿设在握持体内,第一夹头相对握持体移动将使第一变形件发生变形从而将杆体夹紧;同样,第二夹头相对我尺体移动将使第二变形件发生变形从而将杆体夹紧。这种手柄换把的两端均可对杆体进行夹紧,从而使得手柄换把与杆体连接后更加牢固。本技术提供一种鱼竿,包括手柄换把和杆体,手柄换把与杆体连接后,手柄换把的两端均可对杆体进行夹紧,具有很好的牢固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手柄换把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握持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第一夹头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第一变形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的第一加固套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所示的第二夹头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所示的第二变形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1所示的堵头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手柄换把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3提供的鱼竿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00-手柄换把;10-握持体;11-穿杆通道;12-主体;13-第一端部;14-第二端部;20-第一夹头;21-第一引导面;22-第一圆周面;30-第一变形件;31-第一接触部;311-第一端面;312-第二端面;32-第一延伸部;33-第三引导面;34-第一定位面;40-第一加固套;50-第二夹头;51-第二圆周面;52-第二引导面;53-连接面;54-第三圆周面;60-第二变形件;61-第二接触部;611-第三端面;612-第四端面;62-第二延伸部;63-第四引导面;64-第二定位面;70-堵头;71-第一连接部;72-第二连接部;80-第二加固套;200-鱼竿;210-杆体。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手柄换把100,包括握持体10、第一夹头20、第一变形件30、第一加固套40、第二夹头50、第二变形件60和堵头70。其中,如图2所示,握持体10为圆柱体,握持体10内部形成两端开口的穿杆通道11,穿杆通道11为圆柱形。握持体10包括主体12、第一端部13和第二端部14,主体12、第一端部13和第二端部14三者的截面均为环形,第一端部13和第二端部14分别设于主体12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主体12、第一端部13和第二端部14三者同轴设置。第一端部13的内径和第二端部14的内径均与主体12的内径相等,第一端部13的外径等于第二端部14的外径,第一端部13的外径小于主体12的外径。第一端部13上设有第一外螺纹,第二端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手柄换把及鱼竿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手柄换把,其特征在于,包括:握持体,所述握持体的内部形成两端开口的穿杆通道,所述握持体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夹头,所述第一夹头上设有第一引导面,所述第一夹头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一夹头能够相对所述握持体沿所述握持体的长度方向移动;第一变形件,所述第一变形件设于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一夹头相对所述握持体移动能够使所述第一引导面与所述第一变形件接触,使得所述第一变形件向靠近所述穿杆通道的轴线的方向发生变形;第二夹头,所述第二夹头上设有第二引导面,所述第二夹头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二端部,所述第二夹头能够相对所述握持体沿握持体的长度方向移动;第二变形件,所述第二变形件设于所述第二端部,所述第二夹头相对所述握持体的移动能够使所述第二引导面与所述第二变形件接触,使得所述第二变形件向靠近所述穿杆通道的轴线的方向发生变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柄换把,其特征在于,包括:握持体,所述握持体的内部形成两端开口的穿杆通道,所述握持体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夹头,所述第一夹头上设有第一引导面,所述第一夹头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一夹头能够相对所述握持体沿所述握持体的长度方向移动;第一变形件,所述第一变形件设于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一夹头相对所述握持体移动能够使所述第一引导面与所述第一变形件接触,使得所述第一变形件向靠近所述穿杆通道的轴线的方向发生变形;第二夹头,所述第二夹头上设有第二引导面,所述第二夹头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二端部,所述第二夹头能够相对所述握持体沿握持体的长度方向移动;第二变形件,所述第二变形件设于所述第二端部,所述第二夹头相对所述握持体的移动能够使所述第二引导面与所述第二变形件接触,使得所述第二变形件向靠近所述穿杆通道的轴线的方向发生变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柄换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头为两端开口的空心结构,所述第一夹头的内壁形成所述第一引导面,所述第一引导面为圆锥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柄换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形件为两端开口的空心结构,所述第一变形件的外壁与所述第一引导面同轴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柄换把,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再新
申请(专利权)人:杨再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