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绝缘套管修补的防护套及绝缘套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7652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6 16: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绝缘套管,该绝缘套管包括:接线端子、上法兰、上封板、绝缘管、导电杆、下法兰、下封板和屏蔽电极;导电杆同轴安装于绝缘管内部并穿过屏蔽电极,导电杆一端与上封板连接固定,上封板通过与上法兰的连接固定在绝缘管的一端,下封板上装有屏蔽电极,下封板通过与下法兰的连接固定在绝缘管的另一端;上法兰与上封板连接的外周面、和下法兰与下封板连接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包裹有防护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用于绝缘套管修补的防护套。通过防护套的提前包裹,使得水汽被阻隔在防护套外,保证绝缘套管内密封环境,避免绝缘套管电极击穿现象,提高高压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提高绝缘套管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绝缘套管修补的防护套及绝缘套管
本技术涉及输电外绝缘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绝缘套管修补的防护套及绝缘套管。
技术介绍
目前,电力系统中GIS、H-GIS、DCB、PASS、COMPASS等高压设备中广泛使用的绝缘套管,多采用充气(SF6)套管结构。对于较高电压等级的绝缘套管,其结构通常包括:接线端子、上法兰、上封板、绝缘管、导电杆、下法兰、下封板和屏蔽电极,导电杆同轴安装于绝缘管内部,导电杆上端与上封板连接固定,上封板通过与上法兰的螺栓连接固定在绝缘管的一端,下封板上装有屏蔽电极,导电杆穿过屏蔽电极,下封板通过与下法兰的螺栓连接固定在绝缘管的另一端。上封板与上法兰之间设有一层密封圈,下封板与下法兰之间设有一层密封圈,这种结构的绝缘套管,在长期户外运行过程中,水汽进入连接缝隙内会腐蚀密封圈,使密封失效,套管内气体漏气,容易发生电极击穿,给高压设备带来严重的隐患,当发生电极击穿时,通常需要更换整个绝缘套管,使得更换成本高、操作复杂,造成产品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绝缘套管修补的防护套及绝缘套管,能够解决绝缘套管电极击穿引起的高压设备运行隐患、以及更换绝缘套管造成的成本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一种绝缘套管,该绝缘套管包括:接线端子、上法兰、上封板、绝缘管、导电杆、下法兰、下封板和屏蔽电极;导电杆同轴安装于绝缘管内部并穿过屏蔽电极,导电杆一端与上封板连接固定,上封板通过与上法兰的连接固定在绝缘管的一端,下封板上装有屏蔽电极,下封板通过与下法兰的连接固定在绝缘管的另一端;上法兰与上封板连接的外周面、和下法兰与下封板连接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包裹有防护套。通过提前在上法兰与上封板连接的外周面上包裹一层防护套,或者在下法兰与下封板连接的外周面上包裹一层防护套,或者在两者上均包裹一层防护套,使得水汽被阻隔在防护套外,无法进入到连接缝隙内,避免对密封圈的腐蚀,保证套管内密封环境,阻断发生漏气的可能性,避免套管电极击穿现象,提高高压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同时,该方法能够提高绝缘套管的使用寿命,避免短时间内整体更换绝缘套管,降低绝缘套管的整体成本。其中,防护套包括片状的本体,片状的本体包括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对接形成筒状的防护套。通过将防护套设置为片状的本体,便于施工和安装。其中,片状的本体为硅橡胶片。硅橡胶片具有很好的憎水性,防护和密封效果好。其中,防护套外设有箍套,箍套用于固定防护套。利用箍套进一步固定防护套,增加防护套在外周面上的牢固性,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也不会脱落。其中,上法兰与上封板通过第一螺栓固定连接,下法兰与下封板通过第二螺栓固定连接,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中的至少一者上装设有防护帽。由于螺栓暴露在空气中,水汽通过螺栓的空隙处进入到连接缝隙内,也会造成对密封圈的腐蚀,为了避免水汽进入螺栓,可在螺栓上加装防护帽,将水汽阻隔在防护套外,进一步阻断发生漏气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高压设备运行可靠性。其中,防护帽为一体结构的硅橡胶套。采用硅橡胶套具有良好的憎水性,提高防护和密封的效果。其中,防护帽的一端设有开口,防护帽的内部具有适应第一螺栓或第二螺栓的内腔。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绝缘套管修补的防护套,绝缘套管包括接线端子、上法兰、上封板、绝缘管、导电杆、下法兰、下封板和屏蔽电极,导电杆同轴安装于绝缘管内部并穿过屏蔽电极,导电杆一端与上封板连接固定,上封板通过与上法兰的连接固定在绝缘管的一端,下封板上装有屏蔽电极,下封板通过与下法兰的连接固定在绝缘管的另一端,防护套包裹于上法兰与上封板连接的外周面、和下法兰与下封板连接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其中,防护套包括片状的本体,片状的本体包括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对接形成筒状的防护套。其中,片状的本体为硅橡胶片。附图说明图1至图5是本技术绝缘套管第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其中:图1是绝缘套管10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是防护套106的使用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片状的本体106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箍套114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绝缘套管第二实施方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7-图8是本技术绝缘套管第三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其中:图7是绝缘套管30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防护帽313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用于绝缘套管修补的防护套一实施方式的使用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根据要求,这里将披露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的是,这里所披露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的典型例子而已,其可体现为各种形式。因此,这里披露的具体细节不被认为是限制性的,而仅仅是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以及作为用于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以实际中任何恰当的方式不同地应用本技术的代表性的基础,包括采用这里所披露的各种特征并结合这里可能没有明确披露的特征。请一起参阅图1-图5,本技术绝缘套管第一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该绝缘套管10包括:接线端子101、上法兰102、上封板103、绝缘管104、导电杆105、下法兰107、下封板108和屏蔽电极109;导电杆105同轴安装于绝缘管104内部并穿过屏蔽电极109,导电杆105一端与上封板103连接固定,上封板103通过与上法兰102的连接固定在绝缘管104的一端,下封板108上装有屏蔽电极109,下封板108通过与下法兰107的连接固定在绝缘管104的另一端,上法兰102与上封板103连接的外周面110包裹有防护套106。具体地,在该绝缘管104内部填充SF6气体,SF6气体需满足一定的压强值才能保证良好的绝缘性能,如果SF6气体发生泄漏低于一定的压强后,绝缘性能下降,容易发生电极击穿现象,相应的高压设备也无法运行。为保证SF6气体良好的绝缘性能,需要保证上述绝缘套管10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通常的做法是在上法兰102上设置一个容置密封圈111的凹槽,与上封板103固定连接时挤压密封圈111完成密封结构,密封结构位于中间部位,上法兰102和上封板103接触的其他部位用胶液填充,这种密封结构的绝缘套管10在长期运行过程中,水汽会通过上封板103和上法兰102之间的接触面渗入绝缘管104内,腐蚀密封圈111和上封板103和上法兰102之间的密封面,发生漏气,容易导致套管电极击穿,给高压设备带来严重的隐患。一旦发生漏气,则需要整体更换该绝缘套管10,降低绝缘套管10的使用寿命,不利于成本的降低。因此为了预防这种现象,如图2所示,图2是图1中A的放大图,提前在上封板103和上法兰102连接的外周面110包裹一层防护套106,防护套106同时环绕上封板103的外周面和上法兰102的外周面,使得密封结构置于防护套106内,水汽被阻隔在防护套106外,不会进入上封板103和上法兰102的连接面内,无法腐蚀密封圈111,保证绝缘套管10的密封效果,避免电极击穿现象,提高高压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同时,也提高了该绝缘套管10的使用寿命。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防护套106包括片状的本体106,片状的本体106包括相对的第一端面1061和第二端面1062,第一端面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用于绝缘套管修补的防护套及绝缘套管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绝缘套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接线端子、上法兰、上封板、绝缘管、导电杆、下法兰、下封板和屏蔽电极;所述导电杆同轴安装于所述绝缘管内部并穿过所述屏蔽电极,所述导电杆一端与所述上封板连接固定,所述上封板通过与所述上法兰的连接固定在所述绝缘管的一端,所述下封板上装有所述屏蔽电极,所述下封板通过与所述下法兰的连接固定在所述绝缘管的另一端;所述上法兰与所述上封板连接的外周面、和所述下法兰与所述下封板连接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包裹有防护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绝缘套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接线端子、上法兰、上封板、绝缘管、导电杆、下法兰、下封板和屏蔽电极;所述导电杆同轴安装于所述绝缘管内部并穿过所述屏蔽电极,所述导电杆一端与所述上封板连接固定,所述上封板通过与所述上法兰的连接固定在所述绝缘管的一端,所述下封板上装有所述屏蔽电极,所述下封板通过与所述下法兰的连接固定在所述绝缘管的另一端;所述上法兰与所述上封板连接的外周面、和所述下法兰与所述下封板连接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包裹有防护套。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套包括片状的本体,所述片状的本体包括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对接形成筒状的所述防护套。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绝缘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的本体为硅橡胶片。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套外设有箍套,所述箍套用于固定所述防护套。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法兰与所述上封板通过第一螺栓固定连接,所述下法兰与所述下封板通过第二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螺栓和所述第二螺栓中的至少一者上装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斌王亮方江吴趣鸿王永跃杜光毅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神马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