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玻光伏组件及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973018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6 13: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双玻光伏组件及制作方法,所述的双玻光伏组件包括从上至下设置的表层钢化玻璃、第一封装层、电池片层、反射层、及底层玻璃,电池片层包含若干使用焊带连接的电池片,所述的反射层具有网格结构,包括网格区、横向反射区和纵向反射区,所述的电池片层及反射层位于第一封装层与第二封装层之间,所述的网格区包含若干个单元网格,每片电池片位于对应的单元网格内。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双玻光伏组件结构简单,制作容易,通过在组件内部增加反射层,将入射至组件电池片间隙区域的太阳光反射到电池片表面,提高组件的光能利用率,从而提升组件的整体输出功率及转换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玻光伏组件及制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太阳能
,特别涉及一种双玻光伏组件及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传统化石能源逐渐枯竭,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不断加剧,世界各国都把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无污染新能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应用越来越广泛,而目前太阳能应用最重要的是光伏发电。光伏发电的核心部件为光伏组件,目前广泛使用的组件主要为常规的单玻组件及使用两层玻璃的双玻组件。相比于单玻组件,双玻组件具有很多优点:(1)具有高达30年的使用寿命,生命周期具有更高的发电量;(2)功率年衰减率仅为0.5%;(3)玻璃的透水率几乎为零,不需要考虑水汽进入组件诱发EVA胶膜水解的问题;(4)具有更好的耐候性;(5)抗PID;(6)满足更高的系统电压,节省系统成本;(7)更好的散热型;(8)更高的防火等级。尽管双玻组件有这么多的优势,但一直没有大规模使用到光伏电站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前后使用的封装材料都是透明的EVA胶膜,导致功率有较大损失。由于没有白色的背板将电池片间的漏光反射回组件中,组件有至少2%以上的功率损失。目前部分厂家推出了使用白色EVA的双玻组件,通过白色EVA对光线的反射提高组件的输出功率,但白色EVA性能不稳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白色EVA表面呈现波浪纹,白色EVA溢胶遮挡电池片和焊带,以及白色EVA的可靠性及耐候性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双玻组件的质量。因此,如何提高双玻组件的光能利用率及转换效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玻光伏组件及制作方法,通过在组件内部增加反射层,将入射至组件电池片间隙区域的太阳光反射到电池片表面,提高组件的光能利用率,从而提升组件的整体输出功率及转换效率。为达到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双玻光伏组件,包括从上至下设置的表层钢化玻璃、第一封装层、电池片层、反射层、第二封装层及底层玻璃,电池片层包含若干使用焊带连接的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射层具有网格结构,包括网格区、横向反射区和纵向反射区,所述的电池片层及反射层位于第一封装层与第二封装层之间,所述的网格区包含若干个单元网格,每片电池片位于对应的单元网格内。所述的横向反射区垂直于电池片主栅线方向,纵向反射区平行于电池片主栅线方向。所述的横向反射区及纵向反射区分别设置有若干规则排列的沟槽,横向反射区的沟槽中心线垂直于电池片主栅线方向,纵向反射区的沟槽中心线平行于电池片主栅线方向。所述的沟槽为V形、半圆形或半椭圆形结构。所述的反射层厚度为30~700微米。所述的第一封装层及第二封装层为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烯醇缩丁醛、聚烯烃或硅酮。所述的电池片为单面电池片或双面电池片。所述的电池片为整片电池片或切片电池片。一种用于所述双玻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若干电池片使用焊带串联连接,得到多个含有相同数量电池片的电池串;(2)按照从下至上的顺序依次铺设表层钢化玻璃、第一封装层和反射层,然后将每个电池串分别放入反射层对应的单元网格内,再将各电池串串联连接,最后依次放置第二封装层和底层玻璃;(3)将叠层好的材料放入层压机在高温真空下层压,得到所述的双玻光伏组件。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双玻光伏组件及制作方法,结构简单,制作容易,通过在第一封装层及第二封装层之间设置反射层,对光线的反射进行了控制和优化,大幅提高了组件的光能利用率。反射层的网格结构对电池片具有很好的定位作用,完全防止了层压过程中电池片的移位问题,使得电池片之间具有一致的片间距和串间距,大幅提升了组件的生产合格率及外观美观性。反射层的横向反射区和纵向反射区可以对入射到组件内部不同区域的光的反射路径分别进行有效控制,确保反射光线通过再次反射能被电池片利用,基本防止了反射光的浪费,最大限度利用了组件表面入射的光能,大幅提升了组件的输出功率及转换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双玻光伏组件的剖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反射层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双玻光伏组件的整体示意图。其中,1为表层钢化玻璃,2为第一封装层,3为电池片层,4为反射层,5为第二封装层,6为底层玻璃,7为焊带,8为电池片,9为网格区,10为横向反射区,11为纵向反射区,12为单元网格,13为电池片主栅线。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与内容,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说明。如图1、图2及图3所示,一种双玻光伏组件,包括从上至下设置的表层钢化玻璃1、第一封装层2、电池片层3、反射层4、第二封装层5及底层玻璃6,电池片层3包含若干使用焊带7连接的电池片8。所述的反射层4具有网格结构,包括网格区9、横向反射区10和纵向反射区11,所述的电池片层及反射层位于第一封装层与第二封装层之间,所述的网格区包含若干个单元网格12,每片电池片位于对应的单元网格内。所述的横向反射区10垂直于电池片主栅线13方向,纵向反射区11平行于电池片主栅线13方向。所述的横向反射区及纵向反射区分别设置有若干规则排列的沟槽。在本实施例中,横向反射区及纵向反射区设置了V形沟槽,横向反射区的V形沟槽中心线垂直于电池片主栅线方向,纵向反射区的V形沟槽中心线平行于电池片主栅线方向。此种设置可以对反射光线路径按照预定的方式进行控制和引导。当太阳光透过表层钢化玻璃、第一封装层入射至反射层的横向反射区及纵向反射区的V形沟槽时,光线发生反射并被反射回表层钢化玻璃的上表面,当玻璃与空气界面光线的入射角大于玻璃-空气界面的临界角,入射至此界面的光线会发生再次反射并最终反射至电池片表面。通过V形沟槽夹角的控制,基本可以保证绝大部分从横向反射区及纵向反射区反射回来的光线在玻璃与空气界面发生全反射。横向反射区反射回来的光线发生再次反射时会落至电池片的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纵向反射区反射回来的光线发生再次反射时会落至电池片的左侧区域和右侧区域。此种方式实现了对组件非电池片区域反射光的最大利用,大幅提升了组件的输出功率及转换效率。本专利技术中的横向反射区及纵向反射区的沟槽也可以为半圆形或半椭圆形结构,这些结构能同样实现调节反射光线的路径,并最终引导反射光线反射至电池片的表面。另外反射层具有网格结构,单元网格尺寸与电池片尺寸匹配,这种特殊的结构对电池片具有很好的定位作用,在组件层压过程中,所有电池片均被限制在单元网格中,完全防止了电池片的移位问题,这样确保了层压后组件内部的电池片之间具有一致的片间距和串间距,既提升了生产过程中组件的合格率,又保证了组件的外观美观性。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所述双玻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若干电池片使用焊带串联连接,得到多个含有相同数量电池片的电池串;(2)按照从下至上的顺序依次铺设表层钢化玻璃、第一封装层和反射层,然后将每个电池串分别放入反射层对应的单元网格内,再将各电池串串联连接,最后依次放置第二封装层和底层玻璃;(3)将叠层好的材料放入层压机在高温真空下层压,得到所述的双玻光伏组件。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现有技术和知识,结合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思想技术,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双玻光伏组件及制作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玻光伏组件,包括从上至下设置的表层钢化玻璃、第一封装层、电池片层、反射层、及底层玻璃,电池片层包含若干使用焊带连接的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射层具有网格结构,包括网格区、横向反射区和纵向反射区,所述的电池片层及反射层位于第一封装层与第二封装层之间,所述的网格区包含若干个单元网格,每片电池片位于对应的单元网格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玻光伏组件,包括从上至下设置的表层钢化玻璃、第一封装层、电池片层、反射层、及底层玻璃,电池片层包含若干使用焊带连接的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射层具有网格结构,包括网格区、横向反射区和纵向反射区,所述的电池片层及反射层位于第一封装层与第二封装层之间,所述的网格区包含若干个单元网格,每片电池片位于对应的单元网格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玻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向反射区垂直于电池片主栅线方向,纵向反射区平行于电池片主栅线方向。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玻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向反射区及纵向反射区分别设置有若干规则排列的沟槽,横向反射区的沟槽中心线垂直于电池片主栅线方向,纵向反射区的沟槽中心线平行于电池片主栅线方向。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玻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沟槽为V形、半圆形或半椭圆形结构。5.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军宁兆伟冯涛梁丛武张健超黄涛华汤栋石云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美能得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