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塔柱施工内爬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07712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0 15: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塔柱施工内爬架,涉及塔柱施工技术领域,所述塔柱施工内爬架由上至下依次包括钢筋施工平台,钢筋施工架体,内模施工上架体,内模施工下架体和吊平台。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每完成一节塔柱主筋安装后,通过起重设备提升塔柱施工内爬架施工至下一节段塔柱,施工工序少,耗时短。同时,内模施工上架体和内模施工下架体为内模安装时提供操作平台,同时兼做内模支撑,节省了内模支撑结构,施工效率高且节约钢材资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塔柱施工内爬架
本技术涉及塔柱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塔柱施工内爬架。
技术介绍
塔柱通常采用劲性骨架配合爬模施工,每节段塔柱施工完成后,接高劲性骨架,安装钢筋,然后合模浇筑混凝土,依此循环。劲性骨架设计为永久埋入混凝土,塔柱设计劲性骨架一般不作为主体加筋结构,仅作为施工辅助措施。一个塔柱劲性骨架重量达到数百甚至上千吨,采用该法施工,对钢材造成一定浪费。而且劲性骨架每节加工、接高均须消耗工时。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塔柱施工内爬架,施工工序少,耗时短且节约钢材资源。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塔柱施工内爬架,所述塔柱施工内爬架由上至下依次包括钢筋施工平台,钢筋施工架体,内模施工上架体,内模施工下架体:所述钢筋施工平台包括水平设置的纵横梁体系和设于所述纵横梁体系上的主筋定位组件,所述主筋定位组件用于将塔柱主筋定位于所述纵横梁体系上;所述钢筋施工架体包括第一空间桁架体系;所述内模施工上架体包括第二空间桁架体系;所述内模施工下架体包括第三空间桁架体系以及挂座组件,所述挂座组件用于将所述内模施工下架体固定于已施工部分的所述塔柱上。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钢筋施工平台通过螺栓与所述钢筋施工架体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塔柱施工内爬架还包括吊平台,所述吊平台设于所述内模施工下架体下方。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空间桁架体系由角钢拼接而成。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二空间桁架体系包括两桁片和设于两桁片之间的连接带,所述桁片由H型钢和万能杆件拼接而成。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三空间桁架体系由H型钢和万能杆件拼接而成。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挂座组件包括挂座,挂座本体和爬锥,所述挂座用于与所述第三空间桁架体系固定连接并将所述第三空间桁架体系挂设于所述挂座本体上,所述爬锥用于与所述挂座本体固定连接并将所述挂座本体固定于已施工部分的所述塔柱上。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内模施工下架体还包括调节丝杆,所述调节丝杆用于限制所述内模施工下架体的转动。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内模施工下架体还包括附墙撑,所述附墙撑设于所述第三空间桁架体系已施工部分的所述塔柱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采用本技术,每完成一节塔柱主筋安装后,通过起重设备提升塔柱施工内爬架至下一节段塔柱,施工工序少,耗时短。同时,内模施工上架体和内模施工下架体为内模安装时提供操作平台,同时兼做内模支撑,节省了内模支撑结构,施工效率高且节约钢材资源。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塔柱施工内爬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塔柱施工内爬架的钢筋施工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塔柱施工内爬架的内模施工上架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塔柱施工内爬架的内模施工下架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塔柱施工内爬架的挂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钢筋施工平台,11-纵横梁体系,12-主筋定位组件,2-钢筋施工架体,21-第一空间桁架体系,3-内模施工上架体,31-第二空间桁架体系,311-桁片,312-连接带,4-内模施工下架体,41-第三空间桁架体系,42-挂座组件,421-挂座,422-挂座本体,423-爬锥,43-调节丝杆,44-附墙撑,5-吊平台,6-塔柱,61-塔柱主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塔柱6施工内爬架,塔柱6施工内爬架由上至下依次包括钢筋施工平台1,钢筋施工架体2,内模施工上架体3,内模施工下架体4:钢筋施工平台1包括水平设置的纵横梁体系11和设于纵横梁体系11上的主筋定位组件12,主筋定位组件12用于将塔柱6主筋定位于纵横梁体系11上;钢筋施工架体2包括第一空间桁架体系21;钢筋施工平台1通过螺栓与钢筋施工架体2连接;内模施工上架体3包括第二空间桁架体系31;内模施工下架体4包括第三空间桁架体系31以及挂座组件32,挂座组件32用于将内模施工下架体4固定于已施工部分的塔柱6上。塔柱6施工内爬架还包括吊平台5,吊平台5设于内模施工下架体4下方。吊平台5用于为塔柱6施工提供防护平台。参见图1所示,第一空间桁架体系21由角钢拼接而成。参见图3所示,第二空间桁架体系31包括两桁片311和设于两桁片311之间的连接带312,桁片311由H型钢和万能杆件拼接而成。参见图4所示,第三空间桁架体系31由H型钢和万能杆件拼接而成。参见图5所示,挂座组件32包括挂座321,挂座本体322和爬锥323,挂座321用于与第三空间桁架体系31固定连接并将第三空间桁架体系31挂设于挂座本体322上,爬锥323用于与挂座本体322固定连接并将挂座本体322固定于已施工部分的塔柱6上。参见图5所示,内模施工下架体4还包括调节丝杆43,调节丝杆43用于限制内模施工下架体4的转动。内模施工下架体4还包括附墙撑44,附墙撑44设于所述第三空间桁架体系31已施工部分的塔柱6之间。附墙撑44用于限制内模施工下架体4的转动。本技术的操作方法如下:S1,待施工塔柱6节段塔柱6主筋安装前,将挂座组件32安装在已施工节段塔柱6的设计位置,安装塔柱6施工内爬架;S2,将塔柱6主筋通过主筋定位组件12固定于钢筋施工平台1上;S3,完成塔柱6主筋安装后,拆除钢筋施工平台1,提升塔柱6施工内爬架至下一塔柱6节段。钢筋施工平台1,钢筋施工架体2,内模施工上架体3,内模施工下架体4之间均采用螺栓连接,视起重设备吊装能力,可将各架体拆解、分开吊装后再组拼,也可以整体吊装架体。由于一般主塔截面每节段均不相同,主筋定位组件12与钢筋施工平台1采用点焊固定,每完成一节段塔柱6主筋安装后,割除焊缝,解除主筋定位组件12。S4,利用内模施工上架体3安装塔柱6内模;S5,内膜安装完成后,进行待施工节段混凝土浇筑;S6,重新安装钢筋施工平台1,重复步骤S2~S6直至完成全部塔柱6节段的施工。本技术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塔柱施工内爬架

【技术保护点】
一种塔柱施工内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塔柱施工内爬架由上至下依次包括钢筋施工平台(1),钢筋施工架体(2),内模施工上架体(3),内模施工下架体(4):所述钢筋施工平台(1)包括水平设置的纵横梁体系(11)和设于所述纵横梁体系(11)上的主筋定位组件(12),所述主筋定位组件(12)用于将塔柱主筋(61)定位于所述纵横梁体系(11)上;所述钢筋施工架体(2)包括第一空间桁架体系(21);所述内模施工上架体(3)包括第二空间桁架体系(31);所述内模施工下架体(4)包括第三空间桁架体系(41)以及挂座组件(42),所述挂座组件(42)用于将所述内模施工下架体(4)固定于已施工部分的所述塔柱(6)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塔柱施工内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塔柱施工内爬架由上至下依次包括钢筋施工平台(1),钢筋施工架体(2),内模施工上架体(3),内模施工下架体(4):所述钢筋施工平台(1)包括水平设置的纵横梁体系(11)和设于所述纵横梁体系(11)上的主筋定位组件(12),所述主筋定位组件(12)用于将塔柱主筋(61)定位于所述纵横梁体系(11)上;所述钢筋施工架体(2)包括第一空间桁架体系(21);所述内模施工上架体(3)包括第二空间桁架体系(31);所述内模施工下架体(4)包括第三空间桁架体系(41)以及挂座组件(42),所述挂座组件(42)用于将所述内模施工下架体(4)固定于已施工部分的所述塔柱(6)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塔柱施工内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施工平台(1)通过螺栓与所述钢筋施工架体(2)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塔柱施工内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塔柱施工内爬架还包括吊平台(5),所述吊平台(5)设于所述内模施工下架体(4)下方。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塔柱施工内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间桁架体系(21)由角钢拼接而成。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德坤万慧李燕青古宇鹏周龙杨大瑜居敏程琳刚王福生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大桥局集团第八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