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diamond Pavilion processing method with a heart shape effect and a diamond, based on the lower waist circle of the diamond waist, grind out 12, 14, or 18 skimming surfaces in the first angle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crown of the diamond, and then grind out 12, 14, or 18 small pick points and 12, 14, or 18 small tip surfaces, so that the invention is made in the invention. The diamond pavilion has a heart shape effect.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the diamonds made by the invention method are better and more blazed. Therefore, the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better fire color and higher Blazer of diamond grinding ou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心形形状效果的钻石亭部的加工方法及其钻石
本专利技术涉及珠宝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具有心形形状效果的钻石亭部的加工方法及其钻石。技术背景古今中外,心形代表着人们表达心中美好情感的一种象征符号,心形代表爱,爱慕之心。而钻石象征纯洁无暇的爱情,心形钻石则蕴含着浪漫的爱情之意,因此,心形钻石备受情侣青睐,尤其是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新娘,都希望能够收到爱人送的心形钻石。然而,心形钻戒的钻胚不像圆形钻石或者公主方钻石的钻胚那样普遍和容易选择,市场上适合于做心形钻石的钻胚非常稀有,主要原因是普通钻胚只适合打磨圆钻或者公主方等,用普通的钻胚打磨心形钻石,其原石保留率较低,在价格上不占优势;因此,心形钻戒就变得更为稀有和珍贵;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对于心形图案的钻戒的需求,中国专利文献CN104905503A公开了一种圆琢型心形影像钻石,由冠部、腰围、亭部三个部分组成,共有89个切面;所述的89个切面由设在冠部的33个切面和设在亭部的56个切面构成;所述的56个切面包括下腰面和亭部切面,从俯视图看下腰面与亭部切面的交界线形成心形连接线,在从交界线到底尖打磨形成的亭部切面上形成心形光影反射。如此,将心形赋予在钻戒上,既能弥补心形钻戒难以打磨和稀有的局面,又能满足新人对钻戒和心形的结合的需求。但是,上述现有技术公开的这种圆琢型心形影像钻石,虽然通过亭部打磨形成的亭部切面上形成心形光影反射,从而将钻戒和心形结合在一起,但是打磨出来的钻石成品的火彩都不够好,其闪耀度也是较差。本申请人利用在钻石加工行业的数十年的经验,潜心研究出了一种加工出来的钻石成品的火彩更好,火彩度整体能够提高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心形形状效果的钻石亭部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打磨亭部呈现第一心形图案,包括以下步骤,(S1)、以钻石腰部(2)的下腰圆(21)为基准,向远离钻石冠部(20)的方向,以第一夹角打磨出12个扒尖面;(S2)、以第一扒尖面(11)和第二扒尖面(12)相交的第一棱(391)为基础,在第二扒尖面(12)上的以夹角36‑38°,由扒尖点(390)起沿第一棱(391)打磨第一预定长度(h1),沿第二棱(392)打磨第二预定长度(h2),形成第一小扒尖面(41);其中,第一预定长度(h1)小于第二预定长度(h2);(S3)、以第一扒尖面(11)和第二扒尖面(12)相交的第一棱(391)为基础,在第一扒尖面上的以夹角36‑38°,由扒尖点(390)起沿第一棱(391)打磨第一预定长度(h1),沿第十二棱(3912)打磨第二预定长度(h2),形成第二小扒尖面(42);(S4)以第二扒尖面(12)与第三扒尖面(13)相交的第二棱(392)为基础,在第三扒尖面(13)上的以夹角37‑39°,由扒尖点(390)起沿第二棱(392)打磨第二预定长度(h2),沿第三棱(393)打磨第三预定长度(h3),形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心形形状效果的钻石亭部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打磨亭部呈现第一心形图案,包括以下步骤,(S1)、以钻石腰部(2)的下腰圆(21)为基准,向远离钻石冠部(20)的方向,以第一夹角打磨出12个扒尖面;(S2)、以第一扒尖面(11)和第二扒尖面(12)相交的第一棱(391)为基础,在第二扒尖面(12)上的以夹角36-38°,由扒尖点(390)起沿第一棱(391)打磨第一预定长度(h1),沿第二棱(392)打磨第二预定长度(h2),形成第一小扒尖面(41);其中,第一预定长度(h1)小于第二预定长度(h2);(S3)、以第一扒尖面(11)和第二扒尖面(12)相交的第一棱(391)为基础,在第一扒尖面上的以夹角36-38°,由扒尖点(390)起沿第一棱(391)打磨第一预定长度(h1),沿第十二棱(3912)打磨第二预定长度(h2),形成第二小扒尖面(42);(S4)以第二扒尖面(12)与第三扒尖面(13)相交的第二棱(392)为基础,在第三扒尖面(13)上的以夹角37-39°,由扒尖点(390)起沿第二棱(392)打磨第二预定长度(h2),沿第三棱(393)打磨第三预定长度(h3),形成第三小扒尖面(43);(S5)以第一扒尖面(11)与第十二扒尖面(112)相交的第十二棱(3912)为基础,在第十二扒尖面(112)上的以夹角37-39°,由扒尖点(390)起沿第十二棱(3912)打磨第二预定长度(h2),沿第十一棱(3911)打磨第三预定长度(h3),形成第四小扒尖面(44);(S6)以第三扒尖面(13)与第四扒尖面(14)相交的第三棱(393)为基础,在第四扒尖面(14)上的以夹角37.3-39.3°,由扒尖点(390)起沿第三棱(393)打磨第三预定长度(h3),沿第四棱(394)打磨第四预定长度(h4),形成第五小扒尖面(45);(S7)以第十二扒尖面(112)与第十一扒尖面(111)相交的第十一棱(3911)为基础,在第十一扒尖面(111)上的以夹角37.3-39.3°,由扒尖点(390)起沿第十一棱(3911)打磨第三预定长度(h3),沿第十棱(3910)打磨第四预定长度(h4),形成第六小扒尖面(46);(S8)以第四扒尖面(14)与第五扒尖面(15)相交的第四棱(394)为基础,在第五扒尖面(15)上的以夹角37-39°,由扒尖点(390)起沿第四棱(394)打磨第四预定长度(h4),沿第五棱(395)打磨第五预定长度(h5),形成第七小扒尖面(47);(S9)以第十一扒尖面(111)与第十扒尖面(110)相交的第十棱(3910)为基础,在第十扒尖面(110)上的以夹角37-39°,由扒尖点(390)起沿第十棱(3910)打磨第四预定长度(h4)上,沿第九棱(399)打磨第五预定长度(h5),形成第八小扒尖面(48);(S10)以第五扒尖面(15)与第六扒尖面(16)相交的第五棱(395)为基础,在第六扒尖面(16)上的以夹角37°-39°,由扒尖点(390)起沿第五棱(395)打磨第五预定长度(h5)上,沿第六棱(396)打磨第六预定长度(h6),形成第九小扒尖面(49);(S11)以第十扒尖面(110)与第九扒尖面(19)相交的第九棱(399)为基础,在第九扒尖面(19)上的以夹角37°-39°,由扒尖点(390)起沿第九棱(399)打磨第五预定长度(h5),沿第八棱(398)打磨第六预定长度(h6),形成第十小扒尖面(410);(S12)以第六扒尖面(16)与第七扒尖面(17)相交的第六棱(396)为基础,在第七扒尖面(17)上的以夹角37.5°-39.5°,由扒尖点(390)起沿第六棱(396)打磨第六预定长度(h6),沿第七棱(397)打磨第七预定长度(h7),形成第十一小扒尖面(411);(S13)以第九扒尖面(19)与第八扒尖面(18)相交的第八棱(398)为基础,在第八扒尖面(18)上的以夹角37.5°-39.5°,由扒尖点(390)起沿第八棱(398)打磨第六预定长度(h6),沿第七棱(397)打磨第七预定长度(h7),形成第十二小扒尖面(412);上述步骤(S2)至(S13)中打磨出的第一小扒尖面(41)至第十二小扒尖面(412)基本构成第一心形图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心形形状效果的钻石亭部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打磨亭部呈现第二心形图案,所述第二心形图案尺寸小于第一心形图案的尺寸,包括以下步骤,(S14)、以第一扒尖面(11)和第二扒尖面(12)相交的第一棱(391)为基础,在第二扒尖面(12)上的以夹角31-33°,由扒尖点(390)起沿第一小棱(51)打磨第十一预定长度(h11),沿第二小棱(52)打磨第十二预定长度(h12),形成第一小小扒尖面(61);其中,第十一预定长度(h11)小于第十二预定长度(h12);(S15)、以第一扒尖面(11)和第二扒尖面(12)相交的第一棱(391)为基础,在第一扒尖面(11)上的以夹角31-33°,由扒尖点(390)起沿第一小棱(51)打磨第十一预定长度(h11),沿第十二小棱(512)打磨第十二预定长度(h12),形成第二小小扒尖面(62);(S16)以第二扒尖面(12)与第三扒尖面(13)相交的第二棱(392)为基础,在第三扒尖面(13)上的以夹角32-34°,由扒尖点(390)起沿第二小棱(52)打磨第十二预定长度(h12),沿第三小棱(53)打磨第十三预定长度(h13),形成第三小小扒尖面(63);(S17)以第一扒尖面(11)与第十二扒尖面(112)相交的第十二棱(3912)为基础,在第十二扒尖面(112)上的以夹角32-34°,由扒尖点(390)起沿第十二小棱(512)打磨第十二预定长度(h12),沿第十一小棱(511)打磨第十三预定长度(h13),形成第四小小扒尖面(64);(S18)以第三扒尖面(13)与第四扒尖面(14)相交的第三棱(393)为基础,在第四扒尖面(14)上的以夹角32.3-34.5°,由扒尖点(390)起沿第三小棱(53)打磨第十三预定长度(h13),沿第四小棱(54)打磨第十四预定长度(h14),形成第五小小扒尖面(65);(S19)以第十二扒尖面(112)与第十一扒尖面(111)相交的第十一棱(3911)为基础,在第十一扒尖面(111)上的以夹角32.3-34.5°,由扒尖点(390)起沿第十一小棱(511)打磨第十三预定长度(h13),沿第十小棱(510)打磨第十四预定长度(h14),形成第六小小扒尖面(66);(S20)以第四扒尖面(14)与第五扒尖面(15)相交的第四棱(394)为基础,在第五扒尖面(15)上的以夹角32-34°,由扒尖点(390)起沿第四小棱(54)打磨第十四预定长度(h14),沿第五小棱(55)打磨第十五预定长度(h15),形成第七小小扒尖面(67);(S21)以第十一扒尖面(111)与第十扒尖面(110)相交的第十棱(3910)为基础,在第十扒尖面上的以夹角32-34°,由扒尖点(390)起沿第十小棱(510)打磨第十四预定长度(h14),沿第九小棱(59)打磨第十五预定长度(h15),形成第八小小扒尖面(68);(S22)以第五扒尖面(15)与第六扒尖面(16)相交的第五棱(395)为基础,在第六扒尖面(16)上的以夹角31.8-33.8°,由扒尖点(390)起沿第五小棱(55)打磨第十五预定长度(h15),沿第六小棱(56)打磨第十六预定长度(h16)形成第九小小扒尖面(69);(S23)以第十扒尖面(110)与第九扒尖面(19)相交的第九棱(399)为基础,在第九扒尖面(19)上的以夹角31.8-33.8°,由扒尖点(390)起沿第九小棱(59)打磨第十五预定长度(h15),沿第八小棱(58)打磨第十六预定长度(h16),形成第十小小扒尖面(610);(S24)以第六扒尖面(16)与第七扒尖面(17)相交的第六棱(396)为基础,在第七扒尖面(17)上的以夹角32.3-34.5°,由扒尖点(390)起沿第六小棱(56)打磨第十六预定长度(h16),沿第七小棱(57)打磨第十七预定长度(h17),形成第十一小小扒尖面(611);(S25)以第九扒尖面(19)与第八扒尖面(18)相交的第八棱(398)为基础,在第八扒尖面(18)上的以夹角32.3-34.5°,由扒尖点(390)起沿第八小棱(58)打磨第十六预定长度(h16),沿第七小棱(57)打磨第十七预定长度(h17),形成第十二小小扒尖面(612);上述步骤(S14)至(S25)中打磨出的第一小小扒尖面(61)至第十二小小扒尖面(612)基本构成第二心形图案。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心形形状效果的钻石亭部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在40-42度之间选择;所述一预定长度(h1)在第一棱(391)棱长的15%-40%之间选择;第二预定长度(h2)在第二棱(392)棱长的25%-60%之间选择;第三预定长度(h3)在第三棱(393)棱长的45%-60%之间选择;第四预定长度(h4)在第四棱(394)棱长的45%-60%之间选择;第五预定长度(h5)在第五棱(395)棱长的45%-60%之间选择;第六预定长度(h6)在第六棱(396)棱长的40%-50%之间选择;第七预定长度(h7)在第七棱(397)棱长的45%-60%之间选择。4.一种具有心形形状效果的钻石,其特征在于:所述钻石的亭部是用权利要求1-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加工方法打磨出来的。5.一种具有心形形状效果的钻石亭部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打磨亭部呈现第一心形图案,包括以下步骤,(S1)、以钻石腰部(2)的下腰圆(21)为基准,向远离钻石冠部(20)的方向,以第一夹角打磨出14个扒尖面;(S2)、以第一扒尖面(11)和第二扒尖面(12)相交的第一棱(391)为基础,在第二扒尖面(12)上的以夹角36-38°,由扒尖点(390)起沿第一棱(391)打磨第一预定长度(h1),沿第二棱(392)打磨第二预定长度(h2),形成第一小扒尖面(41);其中,第一预定长度(h1)小于第二预定长度(h2);(S3)、以第一扒尖面(11)和第二扒尖面(12)相交的第一棱(391)为基础,在第一扒尖面上的以夹角36-38°,由扒尖点(390)向第一棱(391)打磨第一预定长度(h1),沿第十二棱(3912)打磨第二预定长度(h2),形成第二小扒尖面(42);(S4)以第二扒尖面(12)与第三扒尖面(13)相交的第二棱(392)为基础,在第三扒尖面(13)上的以夹角37-39°,由扒尖点(390)起沿第二棱(392)打磨第二预定长度(h2),沿第三棱(393)打磨第三预定长度(h3),形成第三小扒尖面(43);(S5)以第一扒尖面(11)与第十二扒尖面(112)相交的第十二棱(3912)为基础,在第十二扒尖面(112)上的以夹角37-39°,由扒尖点(390)起沿第十二棱(3912)打磨第二预定长度(h2),沿第十一棱(3911)打磨第三预定长度(h3),形成第四小扒尖面(44);(S6)以第三扒尖面(13)与第四扒尖面(14)相交的第三棱(393)为基础,在第四扒尖面(14)上的以夹角37.3-39.3°,由扒尖点(390)起沿第三棱(393)打磨第三预定长度(h3),沿第四棱(394)打磨第四预定长度(h4),形成第五小扒尖面(45);(S7)以第十二扒尖面(112)与第十一扒尖面(111)相交的第十一棱(3911)为基础,在第十一扒尖面(111)上的以夹角37.3-39.3°,由扒尖点(390)起沿第十一棱(3911)打磨第三预定长度(h3),沿第十棱(3910)打磨第四预定长度(h4),形成第六小扒尖面(46);(S8)以第四扒尖面(14)与第五扒尖面(15)相交的第四棱(394)为基础,在第五扒尖面(15)上的以夹角37-39°,由扒尖点(390)起沿第四棱(394)打磨第四预定长度(h4),沿第五棱(395)打磨第五预定长度(h5),形成第七小扒尖面(47);(S9)以第十一扒尖面(111)与第十扒尖面(110)相交的第十棱(3910)为基础,在第十扒尖面(110)上的以夹角37-39°,由扒尖点(390)起沿第十棱(3910)打磨第四预定长度(h4),沿第九棱(399)打磨第五预定长度(h5),形成第八小扒尖面(48);(S10)以第五扒尖面(15)与第六扒尖面(16)相交的第五棱(395)为基础,在第六扒尖面(16)上的以夹角37°-39°,由扒尖点(390)起沿第五棱(395)打磨第五预定长度(h5),沿第六棱(396)打磨第六预定长度(h6),形成第九小扒尖面(49);(S11)以第十扒尖面(110)与第九扒尖面(19)相交的第九棱(399)为基础,在第九扒尖面(19)上的以夹角37°-39°,由扒尖点(390)起沿第九棱(399)打磨第五预定长度(h5),沿第十四棱(3914)打磨第六预定长度(h6),形成第十小扒尖面(410);(S12)以第六扒尖面(16)与第十三扒尖面(113)相交的第六棱(396)为基础,在第十三扒尖面(113)上的以夹角36.8°-38.8°,由扒尖点(390)起沿第六棱(396)打磨第六预定长度(h6),沿第十三棱(3913)打磨第八预定长度(h8),形成第十一小扒尖面(411);(S13)以第九扒尖面(19)与第十四扒尖面(114)相交的第十四棱(3914)为基础,在第十四扒尖面(114)上的以夹角36.8°-38.8°,由扒尖点(390)起沿第十四棱(3914)打磨第六预定长度(h6),沿第八棱(398)打磨第八预定长度(h8),形成第十二小扒尖面(412);(S14)以第十三扒尖面(113)与第七扒尖面(17)相交的第十三棱(3913)为基础,在第七扒尖面(17)上的以夹角37.5-39.5°,由扒尖点(390)起沿第十三棱(3913)打磨第八预定长度(h8),沿第七棱(397)打磨第七预定长度(h7),形成第十三小扒尖面(413);(S15)以第十四扒尖面(114)与第八扒尖面(18)相交的第八棱(398)为基础,在第八扒尖面(18)上的以夹角37.5-39.5°,由扒尖点(390)起沿第八棱(398)打磨第八预定长度(h8),沿第七棱(397)打磨第七预定长度(h7),形成第十四小扒尖面(414);上述步骤(S2)至(S15)中打磨出的第一小扒尖面(41)至第十四小扒尖面(414)基本构成第一心形图案。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心形形状效果的钻石亭部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打磨亭部呈现第二心形图案,所述第二心形图案尺寸小于第一心形图案的尺寸,包括以下步骤,(S16)、以第一扒尖面(11)和第二扒尖面(12)相交的第一棱(391)为基础,在第二扒尖面(12)上的以夹角31-33°,由扒尖点(390)起沿第一小棱(51)打磨第十一预定长度(h11),沿第二小棱(52)打磨第十二预定长度(h12),形成第一小小扒尖面(61);其中,第十一预定长度(h11)小于第十二预定长度(h12);(S17)、以第一扒尖面(11)和第二扒尖面(12)相交的第一棱(391)为基础,在第一扒尖面(11)上的以夹角31-33°,由扒尖点(390)起沿第一小棱(51)打磨第十一预定长度(h11),沿第十二小棱(512)打磨第十二预定长度(h12),形成第二小小扒尖面(62);(S18)、以第二扒尖面(12)与第三扒尖面(13)相交的第二棱(392)为基础,在第三扒尖面(13)上的以夹角32-34°,由扒尖点(390)起沿第二小棱(52)打磨第十二预定长度(h12),沿第三小棱(53)打磨第十三预定长度(h13),形成第三小小扒尖面(63);(S19)、以第一扒尖面(11)与第十二扒尖面(112)相交的第十二棱(3912)为基础,在第十二扒尖面(112)上的以夹角32-34°,由扒尖点(390)起沿第十二小棱(512)打磨第十二预定长度(h12),沿第十一小棱(511)打磨第十三预定长度(h13),形成第四小小扒尖面(64);(S20)、以第三扒尖面(13)与第四扒尖面(14)相交的第三棱(393)为基础,在第四扒尖面(14)上的以夹角32.3-34.5°,由扒尖点(390)起沿第三小棱(53)打磨第十三预定长度(h13),沿第四小棱(54)打磨第十四预定长度(h14),形成第五小小扒尖面(65);(S21)、以第十...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