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除渣沉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808446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8 03: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雨水除渣沉沙装置,包括依次设置且连通的旋流筒、浮渣截留室、竖流沉砂室和均衡出水室,旋流筒沿竖直方向设置,旋流筒设置有进口管路和第一排水口,进口管路在竖直方向上高于第一排水口,进口管路沿旋流筒切向设置并与旋流筒内腔连通,第一排水口设置在旋流筒的筒壁上,第一排水口与浮渣截留室连通;浮渣截留室与竖流沉砂室之间的连接壁底部开设有第二通孔;竖流沉砂室与均衡出水室之间的连接壁中部开设有第三通孔;均衡出水室与竖流沉砂室相对的侧壁下部设置有排水管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不消耗能源,维护检修方便;处理效率高,可用于大排水流域范围的初期雨水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雨水除渣沉沙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雨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是一种雨水除渣沉沙装置。
技术介绍
初期雨水污染主要是指在降雨的初始时期,雨滴经淋洗空气,冲刷城市道路、各类建筑物、废弃物等之后,携带各种污染物质(如氮氧化物、有机物以及病原体等)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加重城市河道、水源地的污染,从而影响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当前城市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控制和治理的同时,由于城市中不可渗透表面的不断增长,导致由雨水径流引起的非点源污染即城市地面初期雨水污染日益突出。城市地面初期雨水的污染程度较高,初期雨水中含有大量的悬浮固体、有机物、重金属、油脂、病原体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混凝土道路垃圾、汽车产生的污染物、屋面建筑材料和城区污水等。如果不对初期雨水进行处理,直接排入到城市水体中,将会对城市水体如河道、湖泊或自然承受水体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相关研究表明,作为初期雨水中的典型特征污染物,悬浮固体泥沙(SS)的存在对于其他溶解性污染物浓度有着较大影响。旋流沉砂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泥沙削减控制方法,在雨水管道及雨污合流管道泥沙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开发了多种商业化旋流分离器。国内现有的城市排水管道旋流沉砂技术普遍存在一定不足,运行管理不便,旋流沉砂装置要么需要叶轮或搅拌桨,要么设有过滤网等过滤设备,要么需要人工下井清淤,而排水管道水流携带的固体物成分复杂且量大,容易发生搅拌桨被纤维状物体缠绕、过滤设备被阻塞、人工下井清淤工作量繁重等运行管理上的困难。机械搅拌消耗较多能源,降雨量不均匀造成机械桨板工作时断时续,驱动电机间歇性运转耗能大且易发生事故。预制的旋流沉砂设备因受容积限制,处理能力较小,一般小于700L/s,仅限于小区范围,无法应用于市政大流域范围的初期雨水截污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雨水除渣沉沙装置,以达到节约能耗,适用大流域范围的目的。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雨水除渣沉沙装置,包括依次设置且连通的旋流筒、浮渣截留室、竖流沉砂室和均衡出水室,旋流筒沿竖直方向设置,旋流筒设置有进口管路和第一排水口,进口管路在竖直方向上高于第一排水口,进口管路沿旋流筒切向设置并与旋流筒内腔连通,第一排水口设置在旋流筒的筒壁上,第一排水口与浮渣截留室连通;浮渣截留室与竖流沉砂室之间的连接壁底部开设有第二通孔;竖流沉砂室与均衡出水室之间的连接壁中部开设有第三通孔;均衡出水室与竖流沉砂室相对的侧壁下部设置有排水管路。进一步地,旋流筒的筒壁上对应开设有第二排水口,第二排水口位于第一排水口竖直方向的上方,且第二排水口与浮渣截留室连通。进一步地,第一排水口的面积小于第二排水口的面积。进一步地,竖流沉砂室与均衡出水室之间的连接壁上还开设有第五通孔,第五通孔位于第三通孔竖直方向的上方。进一步地,第五通孔的面积大于第三通孔的面积。进一步地,旋流沉砂室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清污口。进一步地,浮渣截留室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清污口。进一步地,竖流沉砂室的顶部设置有第三清污口。进一步地,均衡出水室的顶部设置有第四清污口。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旋流沉砂室与浮渣截留室,竖流沉砂室联合作用,提高了对初期雨水除渣沉砂的效果;不消耗能源,维护检修方便;建造方式灵活,可根据处理水量选择预制或现场浇筑;占地面积小,处理效率高;设有高流量通道,对于大峰值流量雨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可用于大排水流域范围的初期雨水处理。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图3为图1中B-B剖视图;图4为图1中C-C剖视图;图5为图1中D-D剖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旋流筒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10、旋流沉砂室;11、第一清污口;20、浮渣截留室;21、第二清污口;30、竖流沉砂室;31、第三清污口;40、均衡出水室;41、第四清污口;42、排水管路;50、旋流筒;51、进口管路;52、第一排水口;53、第二排水口;61、第一通孔;62、第二通孔;63、第三通孔;64、第四通孔;65、第五通孔。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如图1至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雨水除渣沉沙装置,包括依次设置且连通的旋流筒50、浮渣截留室20、竖流沉砂室30和均衡出水室40,旋流筒50沿竖直方向设置,旋流筒50设置有进口管路51和第一排水口52,进口管路51在竖直方向上高于第一排水口52,进口管路51沿旋流筒50切向设置并与旋流筒50内腔连通,第一排水口52设置在旋流筒50的筒壁上,第一排水口52与浮渣截留室20连通;浮渣截留室20与竖流沉砂室30之间的连接壁底部开设有第二通孔62;竖流沉砂室30与均衡出水室40之间的连接壁中部开设有第三通孔63;均衡出水室40与竖流沉砂室30相对的侧壁下部设置有排水管路42。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图1是俯视结构示意图,沿垂直纸面方向为正常使用时的由上向下方向。图2中沿纸面由左向右方向为正常使用时的由上向下方向。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利用进口管路51与第一排水口52的水位差形成水位压力,使整个雨水除渣沉沙装置不需要设置任何机械搅拌组件即可进行旋流运动除渣沉砂,由于没有设置机械搅拌装置,因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节能的优点。同时,通过依次设置且连通的旋流筒50、浮渣截留室20、竖流沉砂室30和均衡出水室40,可以有效提升除渣沉沙效率和污染物去除率。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对于100μm以上污染物的去除率可达80%以上。雨水除渣沉沙装置还包括旋流沉砂室10,旋流筒50设置在旋流沉砂室10内,旋流沉砂室10与浮渣截留室20之间的连接壁上设置有第一通孔61和第四通孔64。第一排水口52与第一通孔61位置对应,第二排水口53与第四通孔64对应。在处理雨水中上述第一排水口52能够与第一通孔61连通,第二排水口53能够与第四通孔64连通,雨水能够通过上述第一通孔61和第四通孔64(降雨峰值时使用)导入浮渣截留室20。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排水口52与第一通孔61位置对应但间隔设置,第二排水口53与第四通孔64位置对应但间隔设置,由旋流筒50中流出的雨水经旋流沉砂室10进一步沉淀后,由第一通孔61和第四通孔64(降雨峰值时使用)导入浮渣截留室20。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旋流沉砂室10与浮渣截留室20之间的连接壁与旋流筒50的筒壁形状相适配,上述第一排水口52与第一通孔61密封贴合,上述第二排水口53与第四通孔64密封贴合。具体地,在非降雨峰值进行污染物去除操作时,将雨水由进口管路51导入,利用旋流筒50的旋流作用,密度大于水的泥沙等悬浮固体被推向周边,沿旋流筒50的筒壁落入底部沉砂贮存区;密度小于水的浮渣,如易拉罐和空水瓶,油脂等垃圾被推向中心区域,浮于中心区域的水面上。其中图1至图6中箭头方向为水流方向。旋流筒的直径根据公式确定,其中D为旋流筒直径(m),Q为雨水峰值流量(m3/s),π为3.14,q为设计水力表面负荷(m3/m2·s)。旋流筒的有效水深其中h为旋流筒有效水深(m),t为旋流筒水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雨水除渣沉沙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雨水除渣沉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且连通的旋流筒(50)、浮渣截留室(20)、竖流沉砂室(30)和均衡出水室(40),旋流筒(50)沿竖直方向设置,旋流筒(50)设置有进口管路(51)和第一排水口(52),进口管路(51)在竖直方向上高于第一排水口(52),进口管路(51)沿旋流筒(50)切向设置并与旋流筒(50)内腔连通,第一排水口(52)设置在旋流筒(50)的筒壁上,第一排水口(52)与浮渣截留室(20)连通;浮渣截留室(20)与竖流沉砂室(30)之间的连接壁底部开设有第二通孔(62);竖流沉砂室(30)与均衡出水室(40)之间的连接壁中部开设有第三通孔(63);均衡出水室(40)与竖流沉砂室(30)相对的侧壁下部设置有排水管路(4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水除渣沉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且连通的旋流筒(50)、浮渣截留室(20)、竖流沉砂室(30)和均衡出水室(40),旋流筒(50)沿竖直方向设置,旋流筒(50)设置有进口管路(51)和第一排水口(52),进口管路(51)在竖直方向上高于第一排水口(52),进口管路(51)沿旋流筒(50)切向设置并与旋流筒(50)内腔连通,第一排水口(52)设置在旋流筒(50)的筒壁上,第一排水口(52)与浮渣截留室(20)连通;浮渣截留室(20)与竖流沉砂室(30)之间的连接壁底部开设有第二通孔(62);竖流沉砂室(30)与均衡出水室(40)之间的连接壁中部开设有第三通孔(63);均衡出水室(40)与竖流沉砂室(30)相对的侧壁下部设置有排水管路(4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除渣沉沙装置,其特征在于,旋流筒(50)的筒壁上开设有第二排水口(53),第二排水口(53)位于第一排水口(52)竖直方向的上方,且第二排水口(53)与浮渣截留室(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楠刘雪飞范伟梁思懿饶雪峰李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