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及其引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28170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05 00: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变压器及其引线结构,旨在解决现有的变压器漏感现象明显的技术问题,其中变压器的引线结构包括:与初级绕组相贴合的输入引出线;与次级绕组相贴合的输出引出线;以及,用于输出电能的母线端引出线;所述输入引出线、所述输出引出线和所述母线端引出线均采用薄铜片;由于输入引出线、输出引出线和母线端引出线均采用薄铜片,因此在与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连接时可以与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紧密贴合,从而减小了与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连接时所形成的间隙,增大了磁芯的利用率,降低了变压器的漏感,提高了变压器的转换效率;同时降低了变压器工作时连接部分产生的温度,提高了变压器的稳定性,且散热效果更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压器及其引线结构
本技术涉及变压器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变压器及其引线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变压器的输入端引线、输出端引线和母线端均采用圆铜线作为引出线,由于圆铜线与初级绕组或次级绕组之间易形成鼓包,造成引出线与初级绕组或次级绕组之间的间隙较大,漏感现象较为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压器及其引线结构,旨在解决现有的变压器漏感现象明显的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涉及一种变压器的引线结构,包括:与初级绕组相贴合的输入引出线;与次级绕组相贴合的输出引出线;以及,用于输出电能的母线端引出线;所述输入引出线、所述输出引出线和所述母线端引出线均采用薄铜片。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输入引出线、输出引出线和母线端引出线均采用薄铜片,因此在与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连接时可以与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紧密贴合,从而减小了与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连接时所形成的间隙,增大了磁芯的利用率,降低了变压器的漏感,提高了变压器的转换效率;同时由于采用薄铜片的设置,增加了与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接触面积,根据电阻定律,即减小了与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之间连接部分的电阻,从而降低了变压器工作时连接部分产生的温度,提高了变压器的稳定性,同时由于薄铜片的散热面积较大,因此散热效果更佳。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变压器的外壳的一侧设有绝缘板,所述绝缘板上设有多个具有卡孔的卡接部,所述输入引出线、所述输出引出线和所述母线端引出线穿过所述卡孔并受所述卡接部卡紧固定于所述绝缘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输入引出线、输出引出线和母线端引出线均被卡接部卡紧固定在绝缘板上,因而缩小了各引出线的活动行程,有效减少了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受拉而被拽动的现象发生,提高了变压器的抗震能力。结合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在第二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绝缘板采用PCB材料制成。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PCB材料具有较好的绝缘效果和合适的结构强度。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涉及一种变压器,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引线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大了磁芯的利用率,降低了变压器的漏感,提高了变压器的转换效率,同时降低了变压器工作时连接部分产生的温度,提高了变压器的稳定性,且散热效果更佳。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涉及一种变压器及其引线结构,其中,变压器的引线结构包括:与初级绕组相贴合的输入引出线;与次级绕组相贴合的输出引出线;以及,用于输出电能的母线端引出线;所述输入引出线、所述输出引出线和所述母线端引出线均采用薄铜片;由于输入引出线、输出引出线和母线端引出线均采用薄铜片,因此在与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连接时可以与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紧密贴合,从而减小了与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连接时所形成的间隙,增大了磁芯的利用率,降低了变压器的漏感,提高了变压器的转换效率;同时由于采用薄铜片的设置,增加了与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接触面积,根据电阻定律,即减小了与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之间连接部分的电阻,从而降低了变压器工作时连接部分产生的温度,提高了变压器的稳定性,同时由于薄铜片的散热面积较大,因此散热效果更佳。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图中:1、输入引出线;2、输出引出线;3、母线端引出线;4、绝缘板;5、卡接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一种变压器的引线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与初级绕组相贴合的输入引出线1;与次级绕组相贴合的输出引出线2;以及,用于输出电能的母线端引出线3;输入引出线1、输出引出线2和母线端引出线3均采用薄铜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薄铜板、薄铜带或铜箔带。由于输入引出线1、输出引出线2和母线端引出线3均采用薄铜片,因此在与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连接时可以与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紧密贴合,从而减小了与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连接时所形成的间隙,增大了磁芯的利用率,降低了变压器的漏感,提高了变压器的转换效率;同时由于采用薄铜片的设置,增加了与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接触面积,根据电阻定律,即减小了与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之间连接部分的电阻,从而降低了变压器工作时连接部分产生的温度,提高了变压器的稳定性,同时由于薄铜片的散热面积较大,因此散热效果更佳。具体的,在变压器的外壳的一侧设有绝缘板4,绝缘板4上设有多个具有卡孔的卡接部5,输入引出线1、输出引出线2和母线端引出线3穿过卡孔并受卡接部5卡紧固定于绝缘板4;绝缘板4采用PCB材料制成,从而具有较好的绝缘效果和合适的结构强度,输入引出线1、输出引出线2和母线端引出线3各对应一卡接部5,卡接部5为一方形的卡板,卡接部5与绝缘板4一体成型,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卡接部5也可以粘接与绝缘板4,或与绝缘板4卡接固定,卡孔与输入引出线1、输出引出线2和母线端引出线3的厚度相适配,从而在输入引出线1、输出引出线2和母线端引出线3穿过卡孔后可以与卡孔相对固定,当然也可以在卡孔与各引出线的缝隙中滴入粘胶剂,使得各引出线固定的更加牢靠。由于输入引出线1、输出引出线2和母线端引出线3均被卡接部5卡紧固定在绝缘板4上,因而缩小了各引出线的活动行程,有效减少了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受拉而被拽动的现象发生,提高了变压器的抗震能力。实施例二:一种变压器,包括实施例一所述的引线结构。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专利技术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专利技术,某些步骤可能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述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专利技术所必须的。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可通过其他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上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之间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信或者其它的形式。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变压器及其引线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压器的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初级绕组相贴合的输入引出线(1);与次级绕组相贴合的输出引出线(2);以及,用于输出电能的母线端引出线(3);所述输入引出线(1)、所述输出引出线(2)和所述母线端引出线(3)均采用薄铜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压器的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初级绕组相贴合的输入引出线(1);与次级绕组相贴合的输出引出线(2);以及,用于输出电能的母线端引出线(3);所述输入引出线(1)、所述输出引出线(2)和所述母线端引出线(3)均采用薄铜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的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变压器的外壳的一侧设有绝缘板(4),所述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鑫李资权王振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一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