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簧片料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03833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31 16: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簧片料带,所述簧片料带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U型簧片单元(1),所述U型簧片单元(1)包括:主体部(11)、装夹部(12)和连接部(13),所述主体部(11)通过连接部(13)与装夹部(12)连接,所述装夹部(12)与其他U型簧片单元(1)连接。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方式在提高了簧片生产效率的同时,使得簧片能够实现自动化组装,提高了簧片在动铁单元中的组装效率。

A reed stri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簧片料带
本技术实施方式涉及动铁单元簧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簧片料带。
技术介绍
动铁单元是受话器的组成部分,在动铁单元中,簧片是必不可少的核心部件。在动铁单元中,簧片周围缠绕线圈,周期性变化的交变电流通过线圈形成感应磁场,使得簧片带有磁性。因交变电流的周期性变化,使得簧片的N/S极也进行周期性的变换,从而簧片在恒定磁场中进行往复的机械运动并带动振膜振动。正因如此,簧片的尺寸在动铁单元的组装过程中要求非常严格,最严格的公差要求约为0.008mm。而在现有的传统模具生产中,为了保证簧片的精度要求,一般采用单片一个一个冲压的方式进行生产,无法进行批量生产,生产效率低,并且采用单片一个一个冲压的方式生产出来的簧片,在动铁单元组装过程中组装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方式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簧片料带,能够提高簧片的生产效率,以及提高簧片在动铁单元中的组装效率,可以实现自动化组装。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簧片料带,所述簧片料带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U型簧片单元,所述U型簧片单元包括:主体部、装夹部和连接部,所述主体部通过连接部与装夹部连接,所述装夹部与其他U型簧片单元连接。可选地,所述主体部包括:振动本体、连接本体以及固定本体,所述振动本体位于所述固定本体正上方,所述振动本体头部与所述连接本体上端连接,所述连接本体下端与所述固定本体头部连接,所述固定本体尾部与所述装夹部通过所述连接部连接。可选地,在所述固定本体上开设有半圆凹槽,所述半圆凹槽位于所述连接部两侧。可选地,所述主体部的侧面轮廓为U型。可选地,所述装夹部包括:等腰梯形薄板、矩形薄板以及凸起薄板,所述等腰梯形薄板上底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主体部连接,所述等腰梯形薄板下底与所述矩形薄板靠近主体部的一侧连接,所述矩形薄板远离主体部的一侧与凸起薄板连接。可选地,所述矩形薄板上开设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与所述第二定位孔位于矩形薄板中部,所述第一定位孔与所述第二定位孔直径相同且沿所述矩形薄板的竖直中线设置且沿所述矩形薄板的水平中线对称。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为通孔。可选地,在所述装夹部与另一U型簧片单元连接部位的上部和下部均设有直线倒角,两个U型簧片单元的所述装夹部连接后形成双面V型预断槽,所述双面V型预断槽槽口尺寸为0.08mm。可选地,两个所述U型簧片单元的装夹部连接处的厚度为0.04mm。可选地,所述簧片料带材质为含镍比例为45%~55%铁镍合金。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簧片料带,所述簧片料带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U型簧片单元,所述U型簧片单元包括:主体部、装夹部和连接部,所述主体部通过连接部与装夹部连接,所述装夹部与其他U型簧片单元连接。本技术所述的簧片料带,通过料带的方式制造出簧片,提高了簧片生产效率的同时,使得簧片能够实现自动化组装,提高了簧片在动铁单元中的组装效率。附图说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簧片料带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簧片料带中的U型簧片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簧片料带中的双面V型预断槽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至图3,1为U型簧片单元,11为主体部,12为装夹部,13为连接部,111为振动本体,112为连接本体,113为固定本体,1131为半圆凹槽,121为等腰梯形薄板,122为矩形薄板,123为凸起薄板,1221为第一定位孔,1222为第二定位孔,1223为上直线倒角,1224为下直线倒角。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技术。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在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簧片通过料带进行批量生产,输出簧片料带,使得簧片在组装至动铁单元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料带实现自动化组装,提高生产效率。参阅图1至图2,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簧片料带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簧片料带中的U型簧片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簧片料带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U型簧片单元1,所述U型簧片单元1包括:主体部11、装夹部12和连接部13,其中,主体部11通过连接部13与装夹部12连接,装夹部12与其他U型簧片单元1连接,具体地,U型簧片单元1通过装夹部12垂直于料带延伸方向的侧面与其他U型簧片单元1连接。在其他可替代实施方式中,组成簧片料带的U型簧片单元1既可以结构相同也可以结构不同,例如,若U型簧片单元1结构相同,则每个U型簧片单元1中主体部11、装夹部12以及连接部13的形状、大小以及连接关系等等均相同,即每个U型簧片单元1为复制关系;若U型簧片单元1结构不同,则只要主体部11、装夹部12以及连接部13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存在差异即可,比如,主体部11存在差异,可以在形状和大小上存在差异,即簧片料带上的主体部可以为E型、V型、扁U型以及半圆型等等,主体部也可以形状相同但尺寸各不同等等,在不构成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在本技术实施方式中,以U型簧片单元1结构相同为例,对簧片料带进行阐述。如图2所示,主体部11包括:振动本体111、连接本体112以及固定本体113。所述振动本体111位于所述固定本体113的正上方,振动本体111和固定本体113通过连接本体112连接,具体为振动本体111头部(远离装夹部12的一端)与连接本体112上端连接,连接本体112下端与固定本体113头部(远离装夹部12的一端)连接,固定本体113尾部(靠近装夹部12的一端)与装夹部12通过连接部13连接,其中,所述连接部13位于固定本体113尾部的中间,且所述连接部13长度小于固定本体113尾部长度。在固定本体113上开设有两个半圆凹槽1131,所述半圆凹槽1131分别位于连接部13两侧且所述半圆凹槽1131的开口正对装夹部12,两个半圆凹槽1131的设置使得主体部11与装夹部12的连接处避免尖锐角度的存在,使得通过模具加工平面毛坯料带过程中的操作能够更好地进行,且使得主体部11与装夹部12在后续激光切割连接部13后更容易分离。进一步地,所述振动本体111、连接本体112以及固定本体113厚度和宽度相同,即主体部11的两个侧面轮廓均为U型,且每个U型侧面均位于同一平面内,同时,固定本体113与装夹部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簧片料带

【技术保护点】
一种簧片料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料带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U型簧片单元(1),所述U型簧片单元(1)包括:主体部(11)、装夹部(12)和连接部(13),所述主体部(11)通过连接部(13)与装夹部(12)连接,所述装夹部(12)与其他U型簧片单元(1)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簧片料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料带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U型簧片单元(1),所述U型簧片单元(1)包括:主体部(11)、装夹部(12)和连接部(13),所述主体部(11)通过连接部(13)与装夹部(12)连接,所述装夹部(12)与其他U型簧片单元(1)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簧片料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11)包括:振动本体(111)、连接本体(112)以及固定本体(113),所述振动本体(111)位于所述固定本体(113)正上方,所述振动本体(111)头部与所述连接本体(112)上端连接,所述连接本体(112)下端与所述固定本体(113)头部连接,所述固定本体(113)尾部与所述装夹部(12)通过所述连接部(13)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簧片料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本体(113)上开设有半圆凹槽(1131),所述半圆凹槽(1131)位于所述连接部(13)两侧。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簧片料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11)的侧面轮廓为U型。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簧片料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装夹部(12)包括:等腰梯形薄板(121)、矩形薄板(122)以及凸起薄板(123),所述等腰梯形薄板(121)上底通过所述连接部(13)与所述主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斌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倍声声学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