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110kV六回路电缆终端下线塔
本技术涉及一种高压铁塔,具体涉及一种110kV六回路电缆终端下线塔。
技术介绍
在110kV电压等级的工程中,单回路、双回路以及四回路铁塔的应用较多,但是六回路铁塔应用较少,特别是六回路的电缆终端下线塔,目前尚无成熟的可借鉴结构方案。因此,有必要对110kV六回路的电缆终端下线塔开展研究设计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110kV六回路电缆终端下线塔,解决110kV六回路电缆的下线问题,使架空线路的落地能够顺利完成。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塔身以及由上至下依次对称设置在塔身两侧的九层导线横担;所述塔身的顶部设置有地线横担,地线横担的顶端关于塔身的中轴线对称设有地线挂点,各个导线横担的两侧关于塔身的中轴线对称设有导线挂点;塔身的顶端在电缆下线侧设置有避雷针支架,塔身的前后两侧设置有九层用于电缆下线的电缆平台,九层电缆平台与塔身的连接处等宽;第三层导线横担下方的塔身上形成第一变坡处,第九层导线横担下方的塔身上形成第二变坡处;塔身的底部连接有塔腿。所述导线横担两侧端部的形状均为尖 ...
【技术保护点】
一种110kV六回路电缆终端下线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塔身(1)以及由上至下依次对称设置在塔身(1)两侧的九层导线横担;所述塔身(1)的顶部设置有地线横担,地线横担的顶端关于塔身(1)的中轴线对称设有地线挂点,各个导线横担的两侧关于塔身(1)的中轴线对称设有导线挂点;塔身(1)的顶端在电缆下线侧设置有避雷针支架(15),塔身(1)的前后两侧设置有九层用于电缆下线的电缆平台,九层电缆平台与塔身(1)的连接处等宽;第三层导线横担(5)下方的塔身(1)上形成第一变坡处(12),第九层导线横担(11)下方的塔身(1)上形成第二变坡处(13);塔身(1)的底部连接有塔腿(1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110kV六回路电缆终端下线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塔身(1)以及由上至下依次对称设置在塔身(1)两侧的九层导线横担;所述塔身(1)的顶部设置有地线横担,地线横担的顶端关于塔身(1)的中轴线对称设有地线挂点,各个导线横担的两侧关于塔身(1)的中轴线对称设有导线挂点;塔身(1)的顶端在电缆下线侧设置有避雷针支架(15),塔身(1)的前后两侧设置有九层用于电缆下线的电缆平台,九层电缆平台与塔身(1)的连接处等宽;第三层导线横担(5)下方的塔身(1)上形成第一变坡处(12),第九层导线横担(11)下方的塔身(1)上形成第二变坡处(13);塔身(1)的底部连接有塔腿(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110kV六回路电缆终端下线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横担两侧端部的形状均为尖形;第一层导线横担(3)的总长度为8.4m,横担端部的夹角为20.6°;第二层导线横担(4)的总长度为9.4m,横担端部的夹角为19.4°;第三层导线横担(5)的总长度为8.4m,横担端部的夹角为22.1°;第四层导线横担(6)的总长度为10.6m,横担端部的夹角为19.5°;第五层导线横担(7)的总长度为9.6m,横担端部的夹角为21°;第六层导线横担(8)的总长度为11.4m,横担端部的夹角为20.7°;第七层导线横担(9)的总长度为10.4m,横担端部的夹角为24.3°;第八层导线横担(10)的总长度为12.2m,横担端部的夹角为22.2°;第九层导线横担(11)的总长度为11.2m,横担端部的夹角为26.2°。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110kV六回路电缆终端下线塔,其特征在于:第一层导线横担(3)与第二层导线横担(4)之间的层间距为4.5m;第二层导线横担(4)与第三层导线横担(5)之间的层间距为4.5m;第三层导线横担(5)与第四层导线横担(6)之间的层间距为5.0m;第四层导线横担(6)与第五层导线横担(7)之间的间距为4.5m;第五层导线横担(7)与第六层导线横担(8)之间的间距为4.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蓉,马钦国,曾健,薛晓军,杨大渭,周海宏,王焕郎,赵胜利,苏耀国,黄颖,王婧,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陕西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