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净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59089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31 06: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净化系统,包括源水池、预沉淀池、待净化蓄水池、AFF过滤器、灌溉净水池、第一水泵、第二水泵、第三水泵和虹吸装置;所述源水池的出水端通过第一水泵与预沉淀池的入水端连接;所述预沉淀池的出水端通过虹吸装置与待净化蓄水池的入水端连通连接;所述待净化蓄水池的出水端通过第二水泵与AFF过滤器的入水端连接;所述AFF过滤器的出水端通过第三水泵与灌溉净水池的入水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在进行AFF过滤之前先设置了预沉淀池,预沉淀池能预先将源水中的大体积沉淀物沉淀,有效防止了AFF过滤器的堵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净化系统
本技术属于灌溉水净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AFF过滤器的灌溉水净化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国内工业发展,河道内的灌溉用水也受到了污染,同时大部分受污染大河道水为富营养水体不能直接用来灌溉工作,现有的灌溉水净化往往结构庞大复杂,净化效率低,过滤过程中容易被堵塞等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水净化系统,能实现对河道污水进行净化,达到灌溉用水要求。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种水净化系统,包括源水池、预沉淀池、待净化蓄水池、AFF过滤器、灌溉净水池、第一水泵、第二水泵、第三水泵和虹吸装置;所述源水池的出水端通过第一水泵与预沉淀池的入水端连接;所述预沉淀池的出水端通过虹吸装置与待净化蓄水池的入水端连通连接;所述待净化蓄水池的出水端通过第二水泵与AFF过滤器的入水端连接;所述AFF过滤器的出水端通过第三水泵与灌溉净水池的入水端连接。进一步的,所述预沉淀池的沉淀池池底为锥形漏斗状,所述沉淀池池底通过连通管与下方的沉淀物临时储存池连通,所述连通管上设置有第一水阀。进一步的,所述虹吸装置包括虹吸管支撑台、虹吸硬水管、浮子、第一软水管和第二软水管;所述虹吸管支撑台水平架设在预沉淀池和待净化蓄水池上方,所述虹吸硬水管水平设置在虹吸管支撑台,所述虹吸硬水管的两端分别位于预沉淀池和待净化蓄水池正上方,且所述虹吸硬水管的两端分别联通连接第一软水管和第二软水管的一端;所述浮子圆盘状浮子结构,所述浮子漂浮在预沉淀池液面,所述第一软水管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浮子上,且第一软水管的虹吸取水口位于浮子底部;所述第二软水管的虹吸出水口置于待净化蓄水池液面下侧。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在进行AFF过滤之前先设置了预沉淀池,预沉淀池能预先将源水中的大体积沉淀物沉淀,有效防止了AFF过滤器的堵塞;同时预沉淀池和待净化蓄水池之间采用浮子式虹吸方式连接,有效防止漂浮物进入AFF过滤中进一步防止了AFF过滤器的堵塞;本技术基于AFF过滤器,具有以下优点:1、过滤精度高,对水中悬浮物的去除率可达95%以上,对大分子有机物、病毒、细菌杂质有一定的去除作用;2、过滤速度快:是普通砂滤器的3倍以上;3、纳污量大:一般为15~35kg/m3,是普通砂滤器的4倍以上;4、反洗耗水率低:反冲洗耗水量小于周期滤水量的1~2%;5、加药量低,运行费用低:由于滤床结构及滤料自身的特点,絮凝剂投加量是常规技术的1/2~1/3。周期产水量的提高,吨水运行费用也随之减少;6、占地面积小:制取相同的水量,占地面积为普通砂滤器的1/3以下。7、可调性强。过滤精度、截污容量、过滤阻力等参数可根据需要调节;8、滤料经久耐用,用寿命20年以上。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第一示意图;附图2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第二示意图;附图3为本技术的虹吸装置第一局部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本技术的虹吸装置第二局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更进一步的说明。如附图1至4所示,一种基于AFF过滤器的水净化系统,包括源水池1、预沉淀池3、待净化蓄水池9、AFF过滤器6、灌溉净水池10、第一水泵8、第二水泵5、第三水泵7和虹吸装置4;所述源水池1的出水端通过第一水泵8与预沉淀池3的入水端连接;所述预沉淀池3的出水端通过虹吸装置4与待净化蓄水池9的入水端连通连接;所述待净化蓄水池9的出水端通过第二水泵5与AFF过滤器6的入水端连接;所述AFF过滤器6的出水端通过第三水泵7与灌溉净水池10的入水端连接。其中AFF过滤器6为不对称纤维过滤器,其滤料为不对称纤维,在纤维束滤料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核,使其兼有纤维滤料和颗粒滤料的优点,由于滤料特殊的结构,使滤床孔隙率很快形成上大下小的梯度密度,使过滤器滤速快、截污量大、易反冲洗,通过特殊的设计,使加药、混合、絮凝、过滤等过程在一个反应器内进行,使设备能有效除去水体中悬浮有机物,降低水体COD、氨氮、亚硝酸盐等,特别适合于灌溉用水的净化处理。所述预沉淀池3的沉淀池池底31为锥形漏斗状,所述沉淀池池底31通过连通管32与下方的沉淀物临时储存池21连通,所述连通管32上设置有第一水阀20,当沉淀池池底31的沉淀物到达一定量时,打开第一水阀20,沉淀物在水压的作用下压入至沉淀物临时储存池21中,沉淀物下料结束后关闭第一水阀20。所述虹吸装置4包括虹吸管支撑台24、虹吸硬水管13、浮子11、第一软水管12和第二软水管16;所述虹吸管支撑台24水平架设在预沉淀池3和待净化蓄水池9上方,所述虹吸硬水管13水平设置在虹吸管支撑台24,所述虹吸硬水管13的两端分别位于预沉淀池3和待净化蓄水池9正上方,且所述虹吸硬水管13的两端分别联通连接第一软水管12和第二软水管16的一端;所述浮子11圆盘状浮子结构,所述浮子11漂浮在预沉淀池3液面,所述第一软水管12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浮子11上,且第一软水管12的虹吸取水口位于浮子11底部,使第一软水管12的虹吸取水口始终吸取液面下部的水,防止吸入漂浮物,由于浮子11为漂浮状态,也防止了第一软水管12的虹吸取水口吸到池底的沉淀物,保证了待净化蓄水池9中没有大件固体沉浮物,有效防止AFF过滤器6堵塞现象发生;所述第二软水管16的虹吸出水口置于待净化蓄水池9液面下侧。还包括铜质沉球18,所述铜质沉球18为球状联通结构,所述铜质沉球18下沉至待净化蓄水池9池底,所述铜质沉球18入水接头连接第二软水管16的虹吸出水口,所述铜质沉球18的球面设置若干出水孔19。还包括三通接头17、第二水阀14和提升水泵15;所述虹吸硬水管13的中部连接有三通接头17,所述三通接头17分别连通预沉淀池3、待净化蓄水池9和所述提升水泵15;所述提升水泵15和三通接头17之间的连通管上设置有第二水阀14,提升水泵15可同时吸取预沉淀池3和待净化蓄水池9中的水,使虹吸硬水管13、第一软水管12和第二软水管16中的水充盈,提升水泵15用于为虹吸装置4初使注水,提升水泵15为虹吸装置4注水结束后,关闭第二水阀14和提升水泵15,使预沉淀池3和待净化蓄水池9之间产生虹吸连接。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水净化系统

【技术保护点】
水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源水池(1)、预沉淀池(3)、待净化蓄水池(9)、AFF过滤器(6)、灌溉净水池(10)、第一水泵(8)、第二水泵(5)、第三水泵(7)和虹吸装置(4);所述源水池(1)的出水端通过第一水泵(8)与预沉淀池(3)的入水端连接;所述预沉淀池(3)的出水端通过虹吸装置(4)与待净化蓄水池(9)的入水端连通连接;所述待净化蓄水池(9)的出水端通过第二水泵(5)与AFF过滤器(6)的入水端连接;所述AFF过滤器(6)的出水端通过第三水泵(7)与灌溉净水池(10)的入水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水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源水池(1)、预沉淀池(3)、待净化蓄水池(9)、AFF过滤器(6)、灌溉净水池(10)、第一水泵(8)、第二水泵(5)、第三水泵(7)和虹吸装置(4);所述源水池(1)的出水端通过第一水泵(8)与预沉淀池(3)的入水端连接;所述预沉淀池(3)的出水端通过虹吸装置(4)与待净化蓄水池(9)的入水端连通连接;所述待净化蓄水池(9)的出水端通过第二水泵(5)与AFF过滤器(6)的入水端连接;所述AFF过滤器(6)的出水端通过第三水泵(7)与灌溉净水池(10)的入水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沉淀池(3)的沉淀池池底(31)为锥形漏斗状,所述沉淀池池底(31)通过连通管(32)与下方的沉淀物临时储存池(21)连通,所述连通管(32)上设置有第一水阀(2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装置(4)包括虹吸管支撑台(24)、虹吸硬水管(13)、浮子(11)、第一软水管(12)和第二软水管(16);所述虹吸管支撑台(24)水平架设在预沉淀池(3)和待净化蓄水池(9)上方,所述虹吸硬水管(13)水平设置在虹吸管支撑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琼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裕泉泰水处理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