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附着式车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513137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0 23: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下室附着式车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具有牢固、耐用的优势,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车道外墙、地下室外墙以及车道底板,车道底板的两头侧分别一体连接车道外墙、地下室外墙,车道底板下依次设置反粘防水卷材、砂浆防水基层和砼垫层,位于两侧的砂浆防水基层的竖直段外侧依次设置防水保护层、支护桩和止水帷幕,车道外墙的顶部和地下室外墙的顶部之间架设横梁。

The 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of the attached Lane in the basement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basement attached type lane structure and its construction method, with strong and durable advantages, the technological scheme including Lane wall, basement wall and floor lane, two lane side of the bottom board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Lane wall, basement wall, arranged anti stick waterproofing materials, waterproofing mortar base and the concrete cushion bottom Lane, located on both sides of the waterproof mortar base of the vertical section are positioned on the outside of the waterproof layer, supporting pile and curtain wall between the top of top lane and basement wall frame crossbea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下室附着式车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公共与民用建筑的车道施工
,特别涉及一种地下室附着式车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新建住宅小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城市建设土地在不断缩减;同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人均小汽车拥有量也在不断增加。居民人均小汽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加对小区停车位的数量提出了要求,小区地上部分的停车位很难满足这一要求。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停车位不足的问题,开发商大多会开发地下空间做地下车库来使用。地下车库的建造可以解决紧张的停车位问题。传统的施工方法是将地下室外墙与车道结构分开施工,即先施工完成地下室外墙及其外侧的防水层及保护层后,回填基坑周边土,再对车道底板及其垫层、车道外侧墙及其防水层和保护层进行施工。另外,采用该施工方法形成的车道使用时,存在明显缺陷:(1)地下室外墙与车道底板的连接处留有施工缝,车道长时间使用后,会出现车道底板开裂的现象;(2)回填基坑时,基坑回填土的密实度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标准,所以在工程竣工使用后,由于基坑回填土时经过长时间沉实,车道底板下方的防水层及保护层可能分离甚至拉裂,最终产生漏水等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下室附着式车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具有牢固、耐用的优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地下室附着式车道结构,包括车道外墙、地下室外墙以及车道底板,车道底板的两头侧分别一体连接车道外墙、地下室外墙,车道底板下依次设置反粘防水卷材、砂浆防水基层和砼垫层,砼垫层设置于车道底板地基土上,反粘防水卷材的水平段贴紧于车道底板底面,位于两侧的反粘防水卷材的竖直段分别贴紧于地下室外墙和车道外侧墙,砂浆防水基层的水平段贴紧于反粘防水卷材的水平段底面,位于两侧的砂浆防水基层的竖直段对应贴紧于反粘防水卷材的竖直段;位于两侧的砂浆防水基层的竖直段外侧依次设置防水保护层、支护桩和止水帷幕,车道外墙的顶部和地下室外墙的顶部之间架设横梁。通过上述设置,车道结构充分利用车道外墙和地下室外墙,形成一个“U”性支撑结构,支护桩起到支撑的作用,强化结构,便于施工。另外,由于车辆行驶一般是在车道中间,需要说明的是,此车道为单车道,车辆限制单辆,所以车辆行驶在车道底板的中间位置,车道底板长时间受力后,结合地质影响,车道底板中间容易下陷,此时车道外墙和地下室外墙容易受力变形,由于车道外墙的顶部和地下室外墙的顶部距离车道底板有一端距离,形成杠杆受力,顶部不够稳定,由此增加衡梁可以起到补偿和支撑的作用,减缓顶部形变,提高整体结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方案可以优选为:所述车道外墙的顶部和地下室外墙的顶部设置有供横梁安装的放置槽。通过上述设置,衡梁的连接方式采用放置槽进行配合,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方案可以优选为:所述车道外墙的放置槽内和地下室外墙的放置槽内分别安装一个用以检测横梁端部应力的压力计。通过上述设置,采用压力机可以时刻监测到实时的压力变化,可以让维护人员定期勘测,定期记录,可获得车道结构变化情况数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方案可以优选为:所述横梁上设置有水平仪。通过上述设置,由水平仪可以获知衡梁水平程度,以起到安全监控的效果。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方案可以优选为:所述车道底板包括第一倾斜部、水平部和第二倾斜部,第一倾斜部和第二倾斜部连接水平部两侧且上表面朝水平部倾斜。通过上述设置,设置第一倾斜部和第二倾斜部,有利于将积水引流到水平部位置,水平部位置处于中间,轮胎涉及不到,起到路面防滑的效果。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方案可以优选为:所述水平部上设置有多个漏水孔,水平部下依次设置有衬垫层、级配层、以及碎石层,碎石层设置于地基土上。通过上述设置,水平部采用漏水孔,利于积水排除,积水可以依次渗透经过衬垫层、级配层、以及碎石层,透水透气性能好。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方案可以优选为:所述碎石层所用碎石的平均直径为1-3cm或2-4cm;所述级配层石渣的平均直径为0.1-2mm,石粉的粒径为0.01-0.1mm;石渣和石粉的体积比为:1∶1-2;衬垫层的碎石和细砂的体积比为1∶1;碎石的直径为0.3-0.5cm,细砂为普通建筑用砂。底下室处于低处,容易产生积水,积水不易排出原因主要是外部进水速度大于自身排水速度。由此提高自身的排水速度是有利于减缓积水的。一种如上述的地下室附着式车道结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在地下室外墙和车道外墙分别设置好支护桩和止水帷幕;步骤2:在车道底板地基土上方采用混凝土铺设砼垫层,同时,在地下室外墙外侧和车道外侧墙外侧分别贴紧于支护桩铺设防水保护层,铺设后的防水保护层为砖墙;步骤3:贴紧于防水保护层和砼垫层批荡砂浆防水基层,砂浆防水基层成型后为两侧弯折并贴紧于防水保护层;步骤4:待砂浆防水基层干燥并验收后,贴紧于砂浆防水基层铺设反粘防水卷材,反粘防水卷材成型后也向两侧弯折;步骤5:分别安装地下室外墙和车道外侧墙的钢筋和内侧支模支撑板,同时安装车道底板的钢筋,然后浇筑混凝土,使车道底板、地下室外墙和车道外侧墙形成一体式结构;步骤6:在车道外墙的顶部和地下室外墙的顶部之间架设横梁。通过上述设置,整体结构牢固可靠,稳定性高。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方案可以优选为:在步骤2时:在车道底板中间段的地基土留出水平段,在水平段的地基土上:一、用夯机或压路机将地基图夯实或压实;二、铺设碎石层:将碎石铺在夯实或压实的地基土上面,其碎石的铺设厚度为30~200mm;三、铺设级配层:将石渣和石粉铺在碎石层上面,推平后喷水压实,其级配层的铺设厚度为10~100mm;四、铺设衬垫层:将碎石和细砂混匀后,铺在级配层上面,用水沉实,其衬垫层的铺设厚度为10~50mm;五、铺设车道底板并打孔:用夯机将衬垫层夯平。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方案可以优选为:所述碎石层所用碎石的平均直径为1~3cm或2~4cm,所述级配层石渣的平均直径为0.1~2mm,石粉的粒径为0.01~0.1mm;石渣和石粉的体积比范围为:0.5~1,所述衬垫层的碎石和细砂的体积比为1∶1;碎石的直径为0.3-0.5cm,细砂为普通建筑用砂。通过上述设置,一、透水透气性能好:积水能及时渗入地下,有利于城市地下水位的回升,透气性可以调节底下室环境,水分在路面向空气中散发,能调节车道的干湿度,有利于环境的改善;二、基础稳固、可耐重载车辆辗压;三、严寒冬季不易出现冻胀;四、提高了施工速度。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车道结构两侧防水,结构牢固稳定,通过衡梁支撑不易变形,采用排水铺设的方式,可对水流起到导向的作用,同时可以快速排出积水,可改善车道环境。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A部放大图。图中:1、车道外墙;2、地下室外墙;3、车道底板;31、第一倾斜部;32、水平部;321、漏水孔;33、第二倾斜部;4、反粘防水卷材;5、砂浆防水基层;6、砼垫层;7、地基土;8、防水保护层;9、支护桩;10、止水帷幕;11、横梁;12、放置槽;13、压力计;14、水平仪;15、衬垫层;16、级配层;17、碎石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一种地下室附着式车道结构,如图1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地下室附着式车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下室附着式车道结构,包括车道外墙(1)、地下室外墙(2)以及车道底板(3),车道底板(3)的两头侧分别一体连接车道外墙(1)、地下室外墙(2),其特征在于:车道底板(3)下依次设置反粘防水卷材(4)、砂浆防水基层(5)和砼垫层(6),砼垫层(6)设置于车道底板(3)下的地基土(7)上,反粘防水卷材(4)的水平段贴紧于车道底板(3)底面,位于两侧的反粘防水卷材(4)的竖直段分别贴紧于地下室外墙(2)和车道外侧墙,砂浆防水基层(5)的水平段贴紧于反粘防水卷材(4)的水平段底面,位于两侧的砂浆防水基层(5)的竖直段对应贴紧于反粘防水卷材(4)的竖直段;位于两侧的砂浆防水基层(5)的竖直段外侧依次设置防水保护层(8)、支护桩(9)和止水帷幕(10),车道外墙(1)的顶部和地下室外墙(2)的顶部之间架设横梁(1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室附着式车道结构,包括车道外墙(1)、地下室外墙(2)以及车道底板(3),车道底板(3)的两头侧分别一体连接车道外墙(1)、地下室外墙(2),其特征在于:车道底板(3)下依次设置反粘防水卷材(4)、砂浆防水基层(5)和砼垫层(6),砼垫层(6)设置于车道底板(3)下的地基土(7)上,反粘防水卷材(4)的水平段贴紧于车道底板(3)底面,位于两侧的反粘防水卷材(4)的竖直段分别贴紧于地下室外墙(2)和车道外侧墙,砂浆防水基层(5)的水平段贴紧于反粘防水卷材(4)的水平段底面,位于两侧的砂浆防水基层(5)的竖直段对应贴紧于反粘防水卷材(4)的竖直段;位于两侧的砂浆防水基层(5)的竖直段外侧依次设置防水保护层(8)、支护桩(9)和止水帷幕(10),车道外墙(1)的顶部和地下室外墙(2)的顶部之间架设横梁(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附着式车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道外墙(1)的顶部和地下室外墙(2)的顶部设置有供横梁(11)安装的放置槽(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室附着式车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道外墙(1)的放置槽(12)内和地下室外墙(2)的放置槽(12)内分别安装一个用以检测横梁(11)端部应力的压力计(1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室附着式车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11)上设置有水平仪(14)。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附着式车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道底板(3)包括第一倾斜部(31)、水平部(32)和第二倾斜部(33),第一倾斜部(31)和第二倾斜部(33)连接水平部(32)两侧且上表面朝水平部(32)倾斜。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下室附着式车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部(32)上设置有多个漏水孔(321),水平部(32)下依次设置有衬垫层(15)、级配层(16)、以及碎石层(17),碎石层(17)设置于地基土(7)上。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地下室附着式车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碎石层(17)所用碎石的平均直径为1-3cm或2-4cm;所述级配层(16)石渣的平均直径为0.1-2mm,石粉的粒径为0.01-0.1mm;石渣和石粉的体积比为:1∶1-2;衬垫层(15)的碎石和细砂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良华吴寿星陈孝东王筑生吴胜克王清国陈建兰何录吴昌俊温做就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威泰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