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载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509647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0 21: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轻载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包括自上而下依次铺设的沥青路面面层、沥青路面基层、沥青层、过滤层、土工布和雨水储存模块;其中,沥青路面面层、沥青路面基层、沥青层和过滤层内纵向埋设有透水盲管,透水盲管的顶端与沥青路面面层的表面齐平,透水盲管的底端位于过滤层内;沥青路面面层通过透水盲管与过滤层连通,雨水储存模块连通雨水利用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轻载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具有使用寿命长,储水量大、排水效果好等优点,避免的现有轻载沥青路面在使用一段周期时因路面积水严重需进行重新更换的问题。

A light load road rainwater collection and utilization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lightweight road rainwater collection system, including from top to bottom laying asphalt pavement, asphalt pavement, asphalt layer, filtering layer, geotextile and rainwater storage module; wherein, the surface of asphalt pavement, asphalt pavement, asphalt layer and the filter layer in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is buried permeable blind pipe, and the top surface of the asphalt pavement permeable blind pipe flush, permeable blind pipe bottom filter layer; the surface of asphalt pavement through the permeable blind tube and the filtering layer are connected, rainwater storage module connected rainwater utilization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long service life, large storage capacity and good drainage effect. The existing light load asphalt pavement needs to be rereplaced due to serious water area when using a period of cy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轻载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改善道路积水的雨水收集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轻载导流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纳、渗透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在传统的水资源开发方式已无法再增加水源时,回收利用雨水成为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水资源开发方式。雨水作为非传统资源的利用具有多重功能:节约用水,缓解水资源危机。雨水收集系统技术与绿地建设的结合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由于水资源日益枯竭而望天兴叹的生活。目前,现代城市的地表不断被钢筋混凝土的房屋建筑和不透水的路面所覆盖,由于城市普通的机动车沥青路面缺乏吸收热量和渗透雨水的能力,而人行路面具有一定的渗透性,但是通常人行路面高于沥青轻载路面,因此青轻载路面的积水只能通过设置在路边的雨篦子排入至市政管网,这样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短时间内集中降雨时,由于大量雨水只能通过排水设施排入河流,大大加重了排水设施的负担;因此,道路积水不容易排出,给车辆和行人通行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带来不利影响;2不透水的轻载路面使能够渗入地下的雨水较少,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工业生产和现代生活使地下水的抽取量成倍增长;土壤中的水分不足、缺氧、地温升高等,因而直接影响了城市植被的健康,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干旱、缺水问题;3不透水的轻载路面很难与空气进行热量和湿度的交换,容易产生“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内部温度过高,导致气候恶化。此外,目前城市所建设的轻载道路结构只能应对降雨量较低的情况,当遇到强对流天气,降雨量一般在每小时50mm以上,该结构中蓄水层的储水量已经饱和的情况下,则无法实现继续蓄水,导致轻载路面积水;由于现有市政管网普遍存在设计标准低,扩容难,暴雨期间排水能力不够的问题,即使将该蓄水池直接连接至市政管网,也会导致市政管网雨水倒灌。同时,现有轻载道路的铺设结构只能应用于人行道路建设,而不能应用于能够行驶机动车的沥青轻载道路上,而城市积水主要是因为由机动车路面的积水造成的,因此,现有的普通沥青路面还是不能有效地防止机动车路面积水。而且由于更换原有普通机动车的沥青轻载路面无论在人力还是在物力上都是一个非常浪费的工程,因此,本技术针对现有用于机动车的沥青轻载路面,提出了一种轻载道路雨水收集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轻载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轻载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包括自上而下依次铺设的沥青路面面层1、沥青路面基层4、沥青层7、过滤层8、土工布9和雨水储存模块10;其中,所述沥青路面面层1、沥青路面基层4、沥青层7和过滤层8内纵向埋设有透水盲管2,所述透水盲管2的顶端与所述沥青路面面层1的表面齐平,所述透水盲管2的底端位于所述过滤层8内;所述沥青路面面层1通过透水盲管2与过滤层8连通,用于将路面雨水依次通过透水盲管2、过滤层8、土工布9储存于雨水储存模块10内,所述雨水储存模块10连通雨水利用装置12,用于对存储于所述雨水储存模块10内的雨水进行循环利用。进一步地,在所述的轻载导流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上,所述沥青路面面层1、沥青路面基层4均采用孔隙率大于15%的透水沥青铺就而成,且沥青路面基层4的孔隙率较大于沥青路面面层1的孔隙率。进一步地,在所述的轻载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上,所述沥青路面面层1两侧设有排水格栅3,所述排水格栅3与市政排污管5连通。进一步优选地,在所述的轻载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上,还包括与所述市政排污管5连通的雨水弃流过滤装置6,所述雨水弃流过滤装置6与所述雨水储存模块10连通,以将由所述排水格栅3收集的雨水经弃流过滤后存储于所述雨水储存模块10内。进一步地,在所述的轻载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上,所述雨水弃流过滤装置6的进水口与所述市政排污管5的上部连通;以及所述雨水弃流过滤装置6的排污口与所述市政排污管5的底部连通。进一步地,在所述的轻载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上,所述过滤层8为鹅卵石过滤层。进一步地,在所述的轻载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上,所述雨水储存模块10底部铺设有地基层11,所述地基层11为黄沙和沥青垫层。进一步地,在所述的轻载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上,所述雨水储存模块10与所述地基层11之间铺设有防渗膜。进一步地,在所述的轻载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上,所述雨水储存模块10由若干个相互连通的储存单元交错排列组成,所述储存单元材质采用高抗冲改性聚丙烯原料。进一步地,在所述的轻载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上,所述储存单元的体积为(1000-1200)mm×900mm×(500-600)mm,所述储存单元的体积的有效储水量为0.2-0.5m3。进一步地,在所述的轻载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上,所述沥青路面面层1的厚度为30-50mm;所述沥青路面基层4的厚度为40-70mm。进一步地,在所述的轻载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上,所述沥青层7的厚度为60-80mm;所述过滤层8的厚度为80-200mm。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本技术轻载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通过在路面下方铺设沥青层、过滤层中埋设透水盲管,将沥青路面的雨水纵向通过透水盲管收集、过滤层过滤后储存于雨水储存模块内;同时采用排水格栅将路面的雨水横向收集于市政排污管内,部分雨水经雨水弃流过滤装置过滤后储存在雨水储存模块内,多余的雨水通过市政排污管排放,且雨水储存模块内的水可以直接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也可以通过雨水利用装置进行有效的回收再利用;这样,该系统在降雨量较大的雨天也能够避免沥青轻载路面的积水,通过雨水储存模块的市政排污管的双重排水处理,避免了现有沥青路面在市政排污管蓄满水后,雨水重新溢流至路面上的现象;同时,在外界处于高温干燥气候时,雨水储存模块内收集的雨水可通过雨水利用装置反馈于地表,起到调节湿度、降低温度等作用;本系统可以抵御500mm/h的降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轻载导流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沥青路面面层,2-透水盲管,3-排水格栅,4-沥青路面基层,5-市政排污管,6-雨水弃流过滤装置,7-混凝土层,8-过滤层,9-土工布,10-雨水储存模块,11-地基层,12-雨水利用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轻载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包括自上而下依次铺设的沥青路面面层1、沥青路面基层4、沥青层7、过滤层8、土工布9和雨水储存模块10;其中,沥青路面面层1、沥青路面基层4、沥青层7和过滤层8内纵向埋设有透水盲管2,透水盲管2的顶端与沥青路面面层1的表面齐平,透水盲管2的底端位于过滤层8内;沥青路面面层1通过透水盲管2与过滤层8连通,用于将路面雨水依次通过透水盲管2、过滤层8、土工布9储存于雨水储存模块10内,雨水储存模块10连通雨水利用装置12,用于对存储于雨水储存模块10内的雨水进行循环利用。作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技实施例,在该轻载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上,沥青路面面层1两侧设有排水格栅3,排水格栅3与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轻载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轻载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而下依次铺设的沥青路面面层(1)、沥青路面基层(4)、沥青层(7)、过滤层(8)、土工布(9)和雨水储存模块(10);其中,所述沥青路面面层(1)、沥青路面基层(4)、沥青层(7)和过滤层(8)内纵向埋设有透水盲管(2),所述透水盲管(2)的顶端与所述沥青路面面层(1)的表面齐平,所述透水盲管(2)的底端位于所述过滤层(8)内;所述沥青路面面层(1)通过透水盲管(2)与过滤层(8)连通,用于将路面雨水依次通过透水盲管(2)、过滤层(8)、土工布(9)储存于雨水储存模块(10)内,所述雨水储存模块(10)连通雨水利用装置(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轻载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而下依次铺设的沥青路面面层(1)、沥青路面基层(4)、沥青层(7)、过滤层(8)、土工布(9)和雨水储存模块(10);其中,所述沥青路面面层(1)、沥青路面基层(4)、沥青层(7)和过滤层(8)内纵向埋设有透水盲管(2),所述透水盲管(2)的顶端与所述沥青路面面层(1)的表面齐平,所述透水盲管(2)的底端位于所述过滤层(8)内;所述沥青路面面层(1)通过透水盲管(2)与过滤层(8)连通,用于将路面雨水依次通过透水盲管(2)、过滤层(8)、土工布(9)储存于雨水储存模块(10)内,所述雨水储存模块(10)连通雨水利用装置(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载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沥青路面面层(1)两侧设有排水格栅(3),所述排水格栅(3)与市政排污管(5)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轻载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市政排污管(5)连通的雨水弃流过滤装置(6),所述雨水弃流过滤装置(6)与所述雨水储存模块(10)连通,以将由所述排水格栅(3)收集的雨水经弃流过滤后存储于所述雨水储存模块(10)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轻载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再兴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神通海绵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