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角码的边框及其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497691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17 23: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角码的边框及其背光模组,其包括上边框,垂直于所述上边框的右边框,设置在所述上边框上的第一凹槽,设置在所述右边框上的第二凹槽,成第一角度折弯的角码,以及用于将所述角码分别与所述上边框和所述右边框进行粘贴并成第一角度折弯的胶条;所述角码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使用所述胶条粘接所述角码后将所述上边框与所述右边框进行连接,替代了现有技术中使用螺钉固定角码以将型材连接的方式,降低了所述带角码的边框的整体厚度;且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角码的配合便于所述角码安装时快速定位,简化装配工序。

A frame with a bracket and a backlight module thereof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角码的边框及其背光模组
本技术涉及背光模组
,尤其涉及一种带角码的边框及其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随着对背光模组超薄超窄、外观金属质感要求的逐步提升,金属中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现有技术中角码以卡扣或打螺钉方式对型材进行拼接,结构复杂,拼接缝隙均匀性不易控制,影响外观,同时需要一定的装配空间,增加产品厚度。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带角码的边框及其背光模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角码以螺钉或卡扣方式对型材进行拼接造成产品厚度增加的问题。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带角码的边框,其包括上边框和垂直于所述上边框的右边框,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上边框上的第一凹槽,设置在所述右边框上的第二凹槽,成第一角度折弯的角码,以及用于将所述角码分别与所述上边框和所述右边框进行粘贴并成第一角度折弯的胶条;所述角码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带角码的边框,其中,所述上边框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角码进行限位的第一仿形筋,所述第一仿形筋上设置有与所述角码相配合的第一开槽;所述右边框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角码进行限位的第二仿形筋,所述第二仿形筋上设置有与所述角码相配合的第二开槽。所述带角码的边框,其中,所述第一角度为90°。所述带角码的边框,其中,所述上边框的右侧面与其上侧面之间具有45°夹角;所述右边框的上侧面与其右侧面之间具有45°夹角。所述带角码的边框,其中,所述上边框右侧面的上端设置有卡凸;所述右边框上侧面的右端设置有与所述卡凸相配合的卡槽。所述带角码的边框,其中,所述卡凸的纵截面为三角形。所述带角码的边框,其中,所述角码上设置有若干个溢胶槽。所述带角码的边框,其中,所述溢胶槽为C字型。所述带角码的边框,其中,所述溢胶槽为圆形。一种背光模组,其中,其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带角码的边框。有益效果:使用所述胶条粘接所述角码后将所述上边框与所述右边框进行连接,替代了现有技术中使用螺钉固定角码以将型材连接的方式,降低了所述带角码的边框的整体厚度;且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角码的配合便于所述角码安装时快速定位,简化装配工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所述带角码的边框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所述带角码的边框的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中所述上边框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所述右边框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一中所述角码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二中所述角码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提供一种带角码的边框,如图1和图2所示,其包括上边框1,垂直于所述上边框1的右边框2,设置在所述上边框1上的第一凹槽11,设置在所述右边框2上的第二凹槽21,成第一角度折弯的角码3,以及用于将所述角码3分别与所述上边框1和所述右边框2进行粘贴并成第一角度折弯的胶条4;所述角码3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凹槽11内,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凹槽21内。所述第一凹槽11位于所述上边框1的背面,所述第二凹槽21位于所述右边框2的背面。所述胶条4与所述角码3折弯角度相同,当所述胶条4分别粘贴在所述第一凹槽11和所述第二凹槽21内后才能更好的与所述角码3重叠以将所述角码3分别与所述上边框1和所述右边框2粘贴,从而将所述上边框1与所述右边框2连接。使用所述胶条4粘接所述角码3后将所述上边框1与所述右边框2进行连接,替代了现有技术中使用螺钉固定角码3以将型材连接的方式,降低了所述带角码3的边框的整体厚度;且所述第一凹槽11和所述第二凹槽21与所述角码3的配合便于所述角码3安装时快速定位,简化装配工序。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上边框1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角码3进行限位的第一仿形筋12,所述第一仿形筋12上设置有与所述角码3相配合的第一开槽121;所述右边框2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角码3进行限位的第二仿形筋22,所述第二仿形筋22上设置有与所述角码3相配合的第二开槽221。所述第一仿形筋12和所述第二仿形筋22可以进一步对所述角码3的两端定位,较佳的,所述角码3的两端均为弧形,所述第一开槽121和所述第二开槽221均为弧形槽,所述角码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开槽121的底部和所述第二开槽221的底部相接触,以降低漏光风险。所述第一角度为90°,所述角码3与所述第一凹槽11相接触的一边与所述上边框1平行,所述角码3与所述第二凹槽21相接触的一边与所述右边框2平行。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上边框1的右侧面与其上侧面之间具有45°夹角,所述右边框2的上侧面与其右侧面之间具有45°夹角,即所述上边框1上与所述右边框2的连接处为倾斜状,所述右边框2上与所述上边框1的连接处也为倾斜状,使得所述角码3将所述上边框1与所述右边框2连接后,所述上边框1的右侧面可以与所述右边框2的上侧面完全贴合,以避免拼接缝隙不均匀的现象,同时可以使所述角码3不会有任何一段悬空在所述上边框1和所述右边框2之外,从而提高所述角码3的粘贴牢固性以及所述上边框1与所述右边框2的连接稳定性。所述上边框1右侧面的上端设置有卡凸5;所述右边框2上侧面的右端设置有与所述卡凸5相配合的卡槽6。所述卡凸5可以与所述卡槽6卡合连接,可在将所述上边框1与所述右边框2进行拼接时,对所述上边框1和所述右边框2快速定位,避免所述上边框1的右侧面与所述右边框2的上侧面之间产生相对滑动而导致所述胶条4无法完全与所述第一凹槽11和所述第二凹槽21重叠,所述角码3粘贴不平稳的问题。所述卡凸5的纵截面为三角形,较佳的,所述卡凸5的纵截面为直角三角形,所述卡槽6为直角三角形,以提高所述卡凸5与所述卡槽6配合时的稳定性,避免所述上边框1与所述右边框2发生相对滑动。所述卡凸5的直角突出于所述上边框1的右侧面。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角码3上设置有若干个溢胶槽7,可以避免溢胶引起的装配干涉问题,同时溢胶后胶水被引导入所述溢胶槽7内,可以增加所述角码3在所述上边框1和所述右边框2上的粘贴强度。较佳的实施例一,如图5所示,所述溢胶槽7为C字型;所述若干个溢胶槽为8个,8个所述溢胶槽分别设置在所述角码3的两侧面,该两侧面分别垂直于所述上边框1和所述右边框2,且相对两侧面上的溢胶槽相互错位,以避免降低所述角码3的强度。较佳的实施例二,如图6所示,所述溢胶槽7为圆形,所述溢胶槽7设置在所述角码3分别平行于所述上边框1和所述右边框2的侧面上;所述若干个溢胶槽为4个。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带角码的边框。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一种带角码的边框及其背光模组,其包括上边框,垂直于所述上边框的右边框,设置在所述上边框上的第一凹槽,设置在所述右边框上的第二凹槽,成第一角度折弯的角码,以及用于将所述角码分别与所述上边框和所述右边框进行粘贴并成第一角度折弯的胶条;所述角码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使用所述胶条粘接所述角码后将所述上边框与所述右边框进行连接,替代了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带角码的边框及其背光模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角码的边框,其包括上边框和垂直于所述上边框的右边框,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上边框上的第一凹槽,设置在所述右边框上的第二凹槽,成第一角度折弯的角码,以及用于将所述角码分别与所述上边框和所述右边框进行粘贴并成第一角度折弯的胶条;所述角码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角码的边框,其包括上边框和垂直于所述上边框的右边框,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上边框上的第一凹槽,设置在所述右边框上的第二凹槽,成第一角度折弯的角码,以及用于将所述角码分别与所述上边框和所述右边框进行粘贴并成第一角度折弯的胶条;所述角码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角码的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边框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角码进行限位的第一仿形筋,所述第一仿形筋上设置有与所述角码相配合的第一开槽;所述右边框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角码进行限位的第二仿形筋,所述第二仿形筋上设置有与所述角码相配合的第二开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角码的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度为90°。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双双梁焯锋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