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扶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464379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15 02: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扶正装置,属于油田设备领域。该扶正装置包括:第一控制瓣、第二控制瓣、第一扶正块、第二扶正块。其中,第一控制瓣和第二控制瓣的一端铰接,另一端可拆卸连接,两者相对配合,形成上下贯通的小径腔体和大径腔体。第一扶正块和第二扶正块相对设置,组合后形成有上下贯通的扶正腔,用于使管柱穿过;大径腔体用于容纳油管防喷器上端的法兰盘;第一扶正块和第二扶正块的上部位于小径腔体内,同时可设置在法兰盘上,下部穿过大径腔体后进入油管防喷器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快速地安装和拆卸,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地降低了井喷的风险。此外,该扶正装置在拆卸时,不需要使用铁棍辅助,避免了在作业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

A kind of centralizer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upright device, which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oil field equipment. The support device includes the first control valve, the second control valve, the first centralizer, and the second centralizer. Among them, one end of the first control flap and one of the second control valves are articulated, and the other end can be disassembled and connected. The first block and the second block relative righting righting set, formed after the combination of strengthening on the cavity, for Guan Zhu to pass through; large diameter flange cavity for accommodating tubing blowout preventer at the upper end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block; righting the centralizing blocks in the upper path cavity, at the same time can be set in the flange on the lower part through the large diameter cavity into the tubing blowout preventer. The utility model can quickly install and disassemble, improve the working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isk of blowout. In addition, the righting device in the demolition, does not require the use of iron auxiliary, to prevent safety accidents happened in the operation proc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扶正装置
本技术涉及油田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扶正装置。
技术介绍
在进行井下施工作业时,需要自井口向井内下入管柱。具体地,自井口向上顺次连通有升高短节、底法兰、井口四通、油管防喷器,且升高短节在以上各部件中内径最小;管柱由多个通过接箍顺次连接的油管组成,且接箍的外径大于油管的外径。该管柱在下放时顺次穿过油管防喷器、井口四通、底法兰、升高短节后进入井筒。如果在该管柱下放时,井架偏斜或者起下钻操作不稳,导致管柱偏斜,那么在该管柱下放至升高短节处时,管柱上的接箍容易挂碰升高短节的上端,导致接箍或升高短节损坏,从而造成生产事故。因此,为了保证接箍能够顺利穿过升高短节,下入井筒内,对待下入的管柱进行扶正是十分重要的。现有技术通过在井口四通内放置带有扶正腔的一体式扶正器,以实现对管柱的扶正。具体地,该管柱在下放时,顺次穿过油管防喷器、一体式扶正器、升高短节后进入井筒,该管柱在一体式扶正器的扶正作用下始终与升高短节的内壁之间保持一定间距,进而使管柱上的接箍顺利穿过升高短节,完成管柱的下放。但是,在后续座油管悬挂器时,须取出该一体式扶正器。具体地,将井口管柱的油管外壁与扶正腔的内壁贴合,同时上提管柱,使管柱上的接箍卡在一体式扶正器的下端,此时,向扶正腔内插入铁棍,将铁棍的一端蹩在管柱上,另一端压在一体式扶正器上,继续上提管柱,直至将一体式扶正器自油管防喷器内提出,同时将铁棍取下。此时,将一体式扶正器下方的管柱座在吊卡上,将吊卡上方的油管卸掉,进而将一体式扶正器取出。设计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现有技术在取出一体式扶正器时耗时较长,增加了井喷的风险。并且,在取出一体式扶正器的过程中需要使用铁棍进行辅助作业,如果该铁棍掉入井内,则容易产生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扶正装置。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扶正装置,所述扶正装置包括:第一控制瓣、第二控制瓣、第一扶正块和第二扶正块;所述第一控制瓣和所述第二控制瓣的一端铰接,另一端可拆卸连接,两者相对配合,形成上下贯通的小径腔体和大径腔体;所述第一扶正块和第二扶正块相对设置,组合后形成有上下贯通的扶正腔,用于使管柱穿过;所述大径腔体用于容纳油管防喷器上端的法兰盘;所述第一扶正块和所述第二扶正块的上部位于所述小径腔体内,同时可设置在所述法兰盘上,下部穿过所述大径腔体后进入所述油管防喷器内。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控制瓣包括:自上而下顺次同轴连接的第一顶板、第一半圆环体、第二半圆环体;所述第一半圆环体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顶板和所述第二半圆环体的外径;所述第二控制瓣包括:自上而下顺次连通的第二顶板、第三半圆环体、第四半圆环体;所述第三半圆环体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顶板和所述第四半圆环体的外径;所述第一控制瓣和所述第二控制瓣相对配合后,所述第一顶板和所述第二顶板配合形成有中心孔;所述第一半圆环体和所述第三半圆环体配合形成所述小径腔体;所述第二半圆环体与所述第四半圆环体配合形成所述大径腔体。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半圆环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所述第四半圆环体的两端设置有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环和所述第二固定环相对的第三固定环和第四固定环;所述第一固定环和所述第三固定环通过销轴连接;所述第二固定环和所述第四固定环通过紧固件连接。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紧固件包括:条形本体、与所述条形本体的上端连接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用于防止所述条形本体自所述第二固定环和所述第四固定环中脱落。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条形本体的两个相对的侧壁呈圆弧形结构,用于锁紧所述第一控制瓣和所述第二控制瓣。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紧固件还包括:手柄,与所述限位板连接。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扶正块包括:第五半圆环体、与所述第五半圆环体的下端同轴连接的第六半圆环体;所述第五半圆环体的外径大于所述第六半圆环体的外径;所述第二扶正块包括:第七半圆环体、与所述第七半圆环体的下端同轴连接的第八半圆环体;所述第七半圆环体的外径大于所述第八半圆环体的外径。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扶正块还包括:第九半圆环体,与所述第五半圆环体的上端同轴连接;所述第九半圆环体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五半圆环体的外径;所述第二扶正块还包括:第十半圆环体,与所述第七半圆环体的上端同轴连接;所述第十半圆环体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七半圆环体的外径。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扶正块和所述第二扶正块的下端均设置有倒角。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扶正腔包括:自上而下顺次连通的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三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径自上而下逐渐减小;所述第三腔体的内径自上而下逐渐增加;所述第二腔体的内径不变,且等于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的最小内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扶正装置,通过设置第一扶正块和第二扶正块,并使第一扶正块和第二扶正块组合后形成扶正腔,避免了管柱与升高短节发生接触,保证了管柱的顺利下放。通过设置第一控制瓣和第二控制瓣,并使其一端铰接,另一端可拆卸连接,且在两者连接后形成小径腔体和大径腔体,使大径腔体容纳油管防喷器上端的法兰盘,同时使第一扶正块和第二扶正块的上部位于小径腔体内,且设置在法兰盘上,下部穿过大径腔体后进入油管防喷器内,实现了第一扶正块和第二扶正块在油管防喷器上的安装,以及对第一扶正块和第二扶正块的保护。并且,第一扶正块和第二扶正块为相对设置,且可进行组合,保证了该扶正装置能够快速地安装及拆卸,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地降低了井喷的风险。此外,该扶正装置在拆卸时,不需要使用铁棍辅助,避免了在作业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扶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控制瓣的截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紧固件的截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紧固件的俯视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扶正块的截面示意图。附图标记分别表示:1第一控制瓣,101第一顶板,102第一半圆环体,103第二半圆环体,104第一固定环,105第二固定环,2第二控制瓣,3小径腔体,4大径腔体,5第一扶正块,501第五半圆环体,502第六半圆环体,503第九半圆环体,6第二扶正块,7扶正腔,701第一腔体,702第二腔体,703第三腔体,8销轴,9紧固件,901条形本体,902限位板,903手柄。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扶正装置,如附图1所示,该扶正装置包括:第一控制瓣1、第二控制瓣2、第一扶正块5、第二扶正块6。其中,第一控制瓣1和第二控制瓣2的一端铰接,另一端可拆卸连接,两者相对配合,形成上下贯通的小径腔体3和大径腔体4(参见附图2)。第一扶正块5和第二扶正块6相对设置,组合后形成有上下贯通,且用于使管柱穿过的扶正腔7(参见附图5)。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扶正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扶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正装置包括:第一控制瓣(1)、第二控制瓣(2)、第一扶正块(5)和第二扶正块(6);所述第一控制瓣(1)和所述第二控制瓣(2)的一端铰接,另一端可拆卸连接,两者相对配合,形成上下贯通的小径腔体(3)和大径腔体(4);所述第一扶正块(5)和所述第二扶正块(6)相对设置,组合后形成有上下贯通的扶正腔(7),用于使管柱穿过;所述大径腔体(4)用于容纳油管防喷器上端的法兰盘;所述第一扶正块(5)和所述第二扶正块(6)的上部位于所述小径腔体(3)内,同时可设置在所述法兰盘上,下部穿过所述大径腔体(4)后进入所述油管防喷器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扶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正装置包括:第一控制瓣(1)、第二控制瓣(2)、第一扶正块(5)和第二扶正块(6);所述第一控制瓣(1)和所述第二控制瓣(2)的一端铰接,另一端可拆卸连接,两者相对配合,形成上下贯通的小径腔体(3)和大径腔体(4);所述第一扶正块(5)和所述第二扶正块(6)相对设置,组合后形成有上下贯通的扶正腔(7),用于使管柱穿过;所述大径腔体(4)用于容纳油管防喷器上端的法兰盘;所述第一扶正块(5)和所述第二扶正块(6)的上部位于所述小径腔体(3)内,同时可设置在所述法兰盘上,下部穿过所述大径腔体(4)后进入所述油管防喷器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扶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瓣(1)包括:自上而下顺次同轴连接的第一顶板(101)、第一半圆环体(102)、第二半圆环体(103);所述第一半圆环体(102)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顶板(101)和所述第二半圆环体(103)的外径;所述第二控制瓣(2)包括:自上而下顺次连通的第二顶板、第三半圆环体、第四半圆环体;所述第三半圆环体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顶板和所述第四半圆环体的外径;所述第一控制瓣(1)和所述第二控制瓣(2)相对配合后,所述第一顶板(101)和所述第二顶板配合形成有中心孔;所述第一半圆环体(102)和所述第三半圆环体配合形成所述小径腔体(3);所述第二半圆环体(103)与所述第四半圆环体配合形成所述大径腔体(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扶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半圆环体(10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环(104)和第二固定环(105);所述第四半圆环体的两端设置有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环(104)和所述第二固定环(105)相对的第三固定环和第四固定环;所述第一固定环(104)和所述第三固定环通过销轴(8)连接;所述第二固定环(105)和所述第四固定环通过紧固件(9)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扶正装置,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辉孙连会杨振涛黄树李亚斌孙骥王超郭大凯王延军李志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