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罗枝芳专利>正文

循环换气的鞋体气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4425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循环换气的鞋体气垫结构,其主要包括有一设有气囊、充气结构以及换气管的气垫本体,该充气结构内的气体可流向气囊或换气管内,并利用单向阀防止气体回流,而该充气结构还设有一进气管以供气体流入充气结构内;当踩踏充气结构时,因换气管上设有一管径较小的颈部,故气体会先流入气囊内,待气囊逐渐充气涨大而气压增加时,充气结构的气体才会流向换气管,并由换气管前端的数个气孔喷出,以达到循环换气的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循环换气的鞋体气垫不仅具有常保气囊的弹性及缓冲效果,亦还具有可兼顾循环换气的优点。(*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鞋体气垫,尤指一种兼具缓冲保护以及循环换气功能的的鞋体气垫。
技术介绍
鞋子除了美观装饰之外,其主要用于保护足部,避免穿着者的足部在行走或运动时,不慎受到异物刺入或擦伤。为了增加鞋体的缓冲效果,使使用者在穿载该鞋体时能减低行走的反震力,因此许多鞋体在鞋底设有气垫,利用该气垫增加鞋底的缓冲能力,以使使用者足部更为舒适。请参阅台湾专利第437305号,其名称为“供气性气垫鞋的结构”,以及台湾专利第365746号,其名称“可避震及换气的鞋底结构改良”,其主要系利用在鞋底前、后端埋设气垫,让使用者在踩踏时,该气体可在前、后端的气垫中流通,藉此,来达到吸震缓冲的功效。虽然在前述的专利技术中,其揭示的鞋底具稍具换气及缓冲效果,但因为充入气囊内匠气体在受到压力时便会由气孔喷出,且该气垫结构多为采用泡棉或塑胶射出制成,因此弹性系数太小,无法兼顾避震与换气的功效,更容易因弹性疲乏而完全失去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循环换气的鞋体气垫,其可改善现有的气垫结构缓冲效果不佳、弹性系数差、换气循环效果佳的不足。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循环换气的鞋体气垫,其包括一气垫本体,该气垫本体包括一气囊、一充气结构以及一换气管,该气囊系与充气结构相连通,并设有一防止气体回流至充气结构的单向阀;该充气结构设有一供气体流入的进气管,且充气结构与气囊及换气管相通连,充气结构受力压缩时,充气结构内的气体流向气囊或换气管,而充气结构压力撤消时则由进气管吸入气体;该换气管设有一用于增加气流的阻力的管径较小的颈部,而换气管的前端设有至少一个供气体喷出的出气孔。在本技术方案的另一改进中,该气囊呈一脚掌的形状。在本技术方案的另一改进中,该气囊由数个相互连通的气室所组成。在本技术方案的另一改进中,该气囊将充气结构包覆在其内。在本技术方案的另一改进中,该进气管开口设置在靠近脚跟的一侧,而该换气管的出气孔设置在足部前端。在本技术方案的另一改进中,该进气管开口设置于足部前端,而该换气管的出气孔设置在靠近脚跟的一侧。在另一技术方案中,还提供一种循环换气的鞋体气垫,其包括一气垫本体,该气垫本体包括一气囊、一充气结构以及一换气管,其特征在于该气囊与充气结构相连通,并设有一防止气体回流至充气结构的单向阀;该充气结构设有一供气体流入的进气管,且充气结构与气囊及换气管相通连;换气管的前端设有供气体排出的气缝。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循环换气的鞋体气垫不仅可常保气囊的弹性及缓冲效果,亦可兼顾循环换气的功效。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循环换气的鞋体气垫外观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循环换气的鞋体气垫气流循环示意图。图3、图4是本技术循环换气的鞋体气垫使用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外观俯视图。图6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气缝闭合状态局部放大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外观俯视图。图8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气缝开启状态局部放大示意图。图9本技术第三实施例外观立体示意图。图10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气流循环示意图。图11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气流循环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涉及一种循环换气的鞋体气垫,请参阅图1所示,这种循环换气的鞋体气垫,其主要包括一气垫本体1,该气垫本体1上具有一气囊11、一充气结构12以及一换气管13,其中该气囊11是由数个相互连通的气室111所组成一脚掌的外形,且该气囊11是通过导气管112与充气结构12相连通,而该导气管112内设有一单向阀113,使气体仅能由充气结构12流向气囊11,而无法由气囊11回流至充气结构12。该充气结构12连接有一进气管121,该进气管121中设有一单向阀122,故仅能供气体流入充气装置内,气体无法由进气管121排出,而进气管121的开口处设置在靠近脚跟的侧端,因此处鞋体较为宽松,空气流动性较佳,因此可由此吸入新鲜的空气,且该充气结构12并与气囊11及换气管13相连通。该换气管13靠近充气结构12的一端设有一单向阀131,让气体仅能由充气结构12流向换气管13,且该换气管13上并设有一管径较小之颈部132,利用该颈部132可增加换气管13的气流阻力,使充气结构12先对气囊11充气;而该换气管13前端延伸至足部靠近脚趾的地方并横设有数个出气孔133,该出气孔133可供充气结构12的气体由此喷出,以免足部前端过于潮湿闷热。一并请参照图2至图4所示,本技术在使用上,当使用者踩踏到充气结构12时,充气结构12被压缩而容积减少,内部气压变大,因此气体会由导气管112流向气囊11,或由换气管13的出气孔133向外喷出,此时,因换气管13上设有一管径较小的颈部132,阻力较大气体不易由此通过,故气体势必先流向气囊11,使气囊11充气涨大,而连接气囊11与充气结构12的导气管112内设有一单向阀131,气体无法流出气囊11,当使用者反覆踩踏充气结构12时,气囊11便会逐渐充满气,进而使气囊11的气压增加,当气体无法再流入气囊11时,便会改由设有一颈部132的换气管13前端出气孔133喷出,以达到循环换气的效果。请参阅图5至图8所示,是本技术循环换气的鞋体气垫的第二实施例,其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主要组件,在此不再赘述,如下仅就不同结构对其进行说明,为使本技术循环换气的鞋体气垫在制造上更为简便,亦可将该换气管13之出气孔133改以气缝134替换,如此并不需设置颈部132,因该气缝134在气囊11充气达一定程度之前,如图6中所示呈闭合状态,直到充气结构12对气囊11充气到预定的适当程度后,该气缝134才会开启,如图8所示,因此可将第一实施例中的颈部132予以省略,而在该气缝134开启后,则可如图7所示将充气结构12的气流由气缝134排出,以达循环换气效果。请参阅图9及图10所示,其是本技术循环换气的鞋体气垫第三实施例,其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主要组件,在此不再赘述,如下仅就不同结构进行说明,本技术亦可将气囊11集中在足部后侧,并以气囊11包覆充气结构12,使其充气后可集中于脚跟,达成吸震缓冲效果,且在气囊11结构充气达一定程度后,充气结构12亦可利用换气管13与进气管121达到鞋内循环换气的功效。再参阅图11所示,其是本技术循环换气的鞋体气垫第四实施例,其中与第三实施例相同的主要组件,在此不再赘述,如下仅就不同结构进行说明,其中该换气管13与进气管121亦可做对调,使该进气管121可吸入鞋体脚部前端的空气,并由换气管13加以排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循环换气的鞋体气垫,其包括一气垫本体,该气垫本体包括一气囊、一充气结构以及一换气管,其特征在于:    该气囊与充气结构相连通,并设有一防止气体回流至充气结构的单向阀;     该充气结构设有一供气体流入的进气管,且充气结构与气囊及换气管相通连;    该换气管设有一用于增加气流的阻力的管径较小的颈部,而换气管的前端设有至少一个供气体喷出的出气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循环换气的鞋体气垫,其包括一气垫本体,该气垫本体包括一气囊、一充气结构以及一换气管,其特征在于该气囊与充气结构相连通,并设有一防止气体回流至充气结构的单向阀;该充气结构设有一供气体流入的进气管,且充气结构与气囊及换气管相通连;该换气管设有一用于增加气流的阻力的管径较小的颈部,而换气管的前端设有至少一个供气体喷出的出气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换气的鞋体气垫,其特征在于该气囊呈一脚掌的形状。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循环换气的鞋体气垫,其特征在于该气囊由数个相互连通的气室所组成。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换气的鞋体气垫,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枝芳
申请(专利权)人:罗枝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