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430641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10 02: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机械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接结构,其包括引出端以及与引出端配合的基体;所述引出端包括引出端主体,基体包括与引出端主体紧密配合的孔道,孔道包括孔道进口端和孔道出口端,孔道出口端设置第二沉孔,第二沉孔的内径>孔道的内径,第二沉孔与孔道的连接处包括第一台面,第一台面从其内缘向其外缘逐渐远离孔道出口端形成斜面,装配时引出端1从孔道进口端插入并从孔道出口端伸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连接结构结构简单,连接可靠,且装配时不会产生碎屑。

Connection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mechanical structure, in particular relates to a connecting structure, comprising a terminal, and leads to the base end with the terminal; including terminal main body, including matrix and leads to pore end body closely, including pore and pore pore inlet outlet, the outlet channel set second sink the second hole counter hole diameter > pore diameter and pore hole junction second includes a first surface, the first surface from the inner edge to its outer edge gradually away from the pore outlet end bevel assembly terminal 1 from the inlet end and extends from the insertion hole hole outlet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reliable connection, and the assembly will not generate debri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机械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机电产品在进行装配时,其引出端多数从基体的孔道一侧插入,或者通过基体对引出端的抱紧力以保持引出端的装配位置,或者通过引出端两侧的锯齿卡置在基体的孔道中以保持引出端的装配位置,当引出端从基体的孔道中伸出时,孔道出口端极易在引出端的挤压和刮擦下产生碎屑,碎屑会影响机电产品的工作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连接可靠,且装配时不会产生碎屑的连接结构。一种连接结构,其包括引出端1以及与引出端1配合的基体2;所述引出端1包括引出端主体10,基体2包括与引出端主体10紧密配合的孔道22,孔道22包括孔道进口端和孔道出口端,孔道出口端设置第二沉孔23,第二沉孔23的内径>孔道22的内径,第二沉孔23与孔道22的连接处包括第一台面230,第一台面230从其内缘向其外缘逐渐远离孔道出口端形成斜面,装配时引出端1从孔道进口端插入并从孔道出口端伸出。优选的,所述第二沉孔23与孔道22配合成漏斗型结构,所述第一台面230,是斜率的绝对值恒定的斜面,或者是从第一台面230的外缘到内缘,斜率的绝对值逐渐变小的弧面。优选的,所述引出端主体10一侧设置卡紧台11,引出端主体10通过卡紧台11与孔道22配合。优选的,0<卡紧台11的高度≤引出端主体10外径的2/3。优选的,所述卡紧台11的棱边均设置圆角,所述引出端主体10一侧位于卡紧台11对侧设置缓冲槽110。优选的,所述第二沉孔23的内侧面与第一台面230的夹角为α,95°≤α≤135°。优选的,所述引出端主体10一侧设置与孔道进口端外侧侧面配合的限位凸台12。优选的,所述基体2包括设置在孔道进口端第一沉孔21,第一沉孔21的内径>孔道22的内径,第一沉孔21用于容纳限位凸台12。优选的,所述限位凸台12的高度≥引出端主体10外径的1/2。优选的,所述引出端1的引出端主体10一侧设置卡紧台11,引出端主体10一侧位于卡紧台11一端外侧设置限位凸台12,引出端主体10通过卡紧台11与孔道22过盈配合;所述孔道22的孔道进口端设置用于容纳限位凸台12的第一沉孔21。本技术的连接结构,其包括引出端和基体,基体设置孔道,孔道包括孔道进口端和孔道出口端,孔道出口端设置第二沉孔,第二沉孔的内径>孔道的内径,第二沉孔和孔道的连接处包括第一台面,第一台面从其内缘向其外缘逐渐远离孔道的出口端形成斜面,避免引出端从孔道出口端伸出时,由于引出端的挤压和刮擦,使孔道出口端外侧的基体部分发生损坏产生碎屑的情况发生。此外,所述引出端主体一侧设置卡紧台,卡紧台与孔道过盈配合,使引出端与基体的配合更加稳定和可靠;所述缓冲槽便于卡紧台进入孔道时发生良性弹性形变,使引出端与基体的装配更加简便流畅;所述卡紧台的棱边均设置圆角,便于卡紧台进入孔道中,有利于减小卡紧台与孔道之间的摩擦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图1的A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引出端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基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引出端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基体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1至6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连接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连接结构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本技术的连接结构,其包括引出端1以及与引出端1配合的基体2;所述引出端1包括引出端主体10,基体2包括与引出端主体10紧密配合的孔道22,孔道22包括孔道进口端和孔道出口端,孔道出口端设置第二沉孔23,第二沉孔23的内径>孔道22的内径,第二沉孔23与孔道22的连接处包括第一台面230,第一台面230从其内缘向其外缘逐渐远离孔道出口端形成斜面,装配时引出端1从孔道进口端插入并从孔道出口端伸出。本技术的连接结构,其孔道22的出口端设置第二沉孔23,第二沉孔23的内径>孔道22的内径,当引出端主体10从孔道22的孔道出口端伸出时,孔道出口端的基体2会在引出端主体10的剐蹭下出现如图2所示的撕裂片30,第一台面230从其内缘向其外缘逐渐远离孔道出口端,使撕裂片30的起始端的厚度L2<撕裂片30尾部的厚度L1,因此撕裂片30不会与基体2发生分离,即避免了引出端1与基体2进行装配时,产生碎屑的情况发生;进一步的,当本技术的连接结构应用于机电产品中时,就不会发生因装配产生的碎屑影响机电产品工作可靠性的情况发生。如本技术的连接结构可以用于小型电磁继电器机械指示机构的装配。如图1和2所示,是本技术的连接结构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和2所示方向,本技术的连接结构包括基体2以及设置在基体2中部与其配合的引出端1。所述基体2包括设置在其中部的孔道22,孔道22上端(即孔道出口端)设置第二沉孔23,第二沉孔23的内径>孔道22的内径,第二沉孔23与孔道22配合成漏斗型结构,第二沉孔23与孔道22的连接处包括第一台面230,第一台面230的外缘高于其内缘,第一台面230是从其外缘向其内缘逐渐向下倾斜的环形斜面。所述引出端1包括引出端主体10,引出端主体10的外径与孔道22的内径相匹配。装配时,引出端1的引出端主体10从孔道22的下端(即孔道进口端)插入,并从孔道22的上端(即孔道出口端)伸出。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台面230,是斜率的绝对值恒定不变的环形斜面,或者是从第一台面230的外缘到内缘,斜率的绝对值逐渐变小的环形弧面。优选的,如图2所示,在第二沉孔23的轴截面上,第二沉孔23的内侧面与第一台面230的夹角为α,95°≤α≤135°。优选的,如图1和3所示,所述引出端1的引出端主体10中部一侧设置卡紧台11,卡紧台11与孔道22过盈配合,提高引出端1与基体2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需要指出的是,如图1所示,装配时,所述卡紧台11压迫孔道22产生与卡紧台11相适应的形变,进一步提高引出端1与基体2配合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卡紧台11的自由端端面为与引出端主体10同圆心的弧面,卡紧台11的高度≤引出端主体10外径的2/3,以便于卡紧台11进入孔道22时不会受到过大的阻力,而影响引出端1与基体2的装配,也不会对基体2造成破坏性损伤。当然,所述卡紧台11的自由端端面也可以是平面,但是会增加引出端1和基体2的装配难度,和/或对基体2造成损伤。优选的,所述引出端主体10一侧位于卡紧台11的对侧设置缓冲槽110,缓冲槽110便于卡紧台11进入孔道22时发生良性弹性形变,使引出端1与基体2的装配更加流畅。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卡紧台11的棱边均设置圆角,有利于减小卡紧台11与孔道22内侧面的摩擦力,便于引出端1插入基体2的孔道22中,同时避免卡紧台11的棱边损伤基体2。优选的,如图1和3所示,所述引出端主体10一侧位于卡紧台11下方设置限位凸台12,限位凸台12与基体2的下端面配合,以避免引出端1过度插入基体2。需要指出的,所述限位凸台12和卡紧台11可以位于引出端主体10的同一侧,也可以位于引出端主体10的不同侧。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限位凸台12的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连接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引出端(1)以及与引出端(1)配合的基体(2);所述引出端(1)包括引出端主体(10),基体(2)包括与引出端主体(10)紧密配合的孔道(22),孔道(22)包括孔道进口端和孔道出口端,孔道出口端设置第二沉孔(23),第二沉孔(23)的内径>孔道(22)的内径,第二沉孔(23)与孔道(22)的连接处包括第一台面(230),第一台面(230)从其内缘向其外缘逐渐远离孔道出口端形成斜面,装配时引出端(1)从孔道进口端插入并从孔道出口端伸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引出端(1)以及与引出端(1)配合的基体(2);所述引出端(1)包括引出端主体(10),基体(2)包括与引出端主体(10)紧密配合的孔道(22),孔道(22)包括孔道进口端和孔道出口端,孔道出口端设置第二沉孔(23),第二沉孔(23)的内径>孔道(22)的内径,第二沉孔(23)与孔道(22)的连接处包括第一台面(230),第一台面(230)从其内缘向其外缘逐渐远离孔道出口端形成斜面,装配时引出端(1)从孔道进口端插入并从孔道出口端伸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沉孔(23)与孔道(22)配合成漏斗型结构,所述第一台面(230),是斜率的绝对值恒定的斜面,或者是从第一台面(230)的外缘到内缘,斜率的绝对值逐渐变小的弧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端主体(10)一侧设置卡紧台(11),引出端主体(10)通过卡紧台(11)与孔道(22)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0<卡紧台(11)的高度≤引出端主体(10)外径的2/3。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琦杨耀克王联长蒲启成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