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97188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06 2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持针器,所述持针器包括持针器主体、设置在持针器主体底端的手术针、缝线固定部和设置在持针器主体内部的卡线槽;卡线槽用于放置缝线;持针器主体的底端设置有转动轴,手术针以转动轴为轴转动,手术针的针头一端用于固定缝线的一端;缝线固定部用于固定缝线的另一端。在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持针器时,缝线放置在卡线槽中,缝线的第一端固定在手术针上,缝线的第二端固定在缝线固定部上,并且在装配缝线时将缝线的第二端压在第一端上方,在使用时转动手术针转动半圈将手术针连带缝线刺入缝合点,并于缝合点对侧穿出,此时转动手术针使其复位至初始位置,并上提持针器使卡线槽中的缝线自动脱落完成第一个结。

Needle holder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needle holder, the needle holder comprises a needle holder is arranged in the main body, a needle at the bottom of the surgical needle and suture fixation part and arranged in the line clamping body needle device inside the groove; the wire clamping groove for placing sutures; holding needle is arranged at the bottom end of the main body a rotation shaft, a surgical needle with the rotating shaft as a shaft to rotate the needle end, a surgical needle for end fixed suture; suture fixation for the other end of the fixed suture. In the use of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needle holder, suture placed in the card slot, the first end is fixed on the surgical suture needle and suture the second end is fixed on the fixing part of the suture and suture, second ends of the pressure in the first end above the suture assembly, rotate in the use of surgical needle rotation half circle needle piercing joint surgery suture suture, suture of lateral and in and out of the rotation of the surgical needle is reset to the initial position, and lift the needle holder so that the card in the slot of the suture off automatically completed the first no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持针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地,涉及一种持针器。
技术介绍
在外科微创手术中,缝合是手术中重要的环节。目前,在使用手术针缝合的过程中,医生通常是采用持针器来夹取带着缝线的手术针进行缝针和打结。但是在进行鼻科手术等缝合空间较小的手术时,由于该手术的缝合是在很小的区域内进行的,非常不容易操作,而且现有的持针器都是直上直下地进入伤口,要控制好缝线的走向非常困难,进行左右方向的缝合也需要缝合的医生进行较长时间的操作训练才能很好的缝合。并且,缝线缝合后的第一个结是最困难的,完成第一个打结后,后续的打结就会相对简单许多。医生采用现有的持针器进行缝合后的打结通常需要占用很多手术时间,这主要是因为现有的持针器是垂直创面的方向进入伤口,两把钳角度小于70度,造成绕线打结很困难;同时,由于持针器进入伤口角度关系,在上下伤口缝合时难度更大,造成手术时间的延长。而病人的麻醉及手术时间长会造成手术风险的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改善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持针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的持针器是垂直创面的方向进入伤口,两把钳角度小于70度,造成绕线打结很困难,因此医生采用现有的持针器进行缝合后的打结通常需要占用很多手术时间;同时,由于持针器进入伤口角度关系,在上下伤口缝合时难度更大,造成手术时间的延长的技术问题。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持针器,所述持针器包括持针器主体、设置在所述持针器主体底端的手术针、缝线固定部和设置在持针器主体内部的卡线槽;所述卡线槽用于放置缝线;所述持针器主体的底端设置有转动轴,所述手术针以转动轴为轴转动,手术针的针头一端用于固定所述缝线的一端;所述缝线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缝线的另一端。优选地,所述手术针包括有半圆轮盘、针芯和套针头,所述半圆轮盘带动所述手术针以转动轴为轴转动;所述套针头用于固定所述缝线的一端;所述针芯为半径大于所述半圆轮盘的半圆形针体。优选地,所述持针器的底端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设置于所述手术针的一侧,所述通孔和半圆轮盘的距离与所述针芯的半径大于所述半圆轮盘的半径的距离相等。优选地,所述套针头包括针头和尾部,所述针头用于固定缝线的一端,所述尾部用于与所述针芯相连接;所述通孔的大小大于所述针头的大小,小于所述尾部的大小。优选地,所述针芯与套针头可拆卸地连接。优选地,所述缝线固定部在所述持针器主体上的位置高于所述手术针的位置。优选地,所述持针器还包括有操纵杆,所述操纵杆的一端与所述手术针除转动轴之外的地方连接,所述操纵杆用于控制所述手术针的转动。优选地,所述持针器的顶端设置有操纵按钮,所述操纵按钮与操纵杆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操纵按钮通过按压的方式控制所述操纵杆的上下运动。优选地,所述持针器主体为中空的杆体。优选地,所述持针器主体上设置有握持部,所述握持部用于方便使用者握持。本技术提供的持针器,所述持针器包括持针器主体、设置在所述持针器主体底端的手术针、缝线固定部和设置在持针器主体内部的卡线槽;所述卡线槽用于放置缝线;所述持针器主体的底端设置有转动轴,所述手术针以转动轴为轴转动,手术针的针头一端用于固定所述缝线的一端;所述缝线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缝线的另一端。在使用本技术提供的持针器时,缝线放置在卡线槽中,缝线的第一端固定在手术针上,缝线的第二端固定在缝线固定部上,并且在装配缝线时将缝线的第二端压在第一端上方,在使用时转动手术针转动半圈将手术针连带缝线刺入缝合点,并于缝合点对侧穿出,此时转动手术针使其复位至初始位置,并上提所述持针器使卡线槽中的缝线自动脱落完成第一个结。与现有的持针器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持针器能够从多个角度进入伤口,使得绕线打结变得更加简单,并且能够通过控制手术针的转动自动完成缝合后的第一个打结,后续的打结就会相对简单,从而缩短了手术的时间,也降低了医生缝合打结的难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持针器的仰视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持针器底端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持针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持针器的使用示意图。图标:10-持针器主体;20-手术针;200-转动轴;201-半圆轮盘;202-针芯;203-套针头;30-缝线固定部;40-卡线槽;50-通孔;60-操纵杆;70-操纵按钮;80-缝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通”、“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持针器,下面给出多个实施例对本技术提供的持针器进行详细描述。实施例1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持针器的仰视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持针器,持针器包括持针器主体10、设置在持针器主体10底端的手术针20、缝线固定部30和设置在持针器主体10内部的卡线槽40;卡线槽40用于放置缝线80;持针器主体10的底端设置有转动轴200,手术针20以转动轴200为轴转动,手术针20的针头一端用于固定缝线80的一端;缝线固定部30用于固定缝线80的另一端。在使用本技术提供的持针器时,缝线80放置在卡线槽40中,缝线80的第一端固定在手术针20上,缝线80的第二端固定在缝线固定部30上,并且在装配缝线80时将缝线80的第二端压在第一端上方,在使用时转动手术针20转动半圈将手术针20连带缝线80刺入缝合点,并于缝合点对侧穿出,此时转动手术针20使其复位至初始位置,并上提持针器使卡线槽40中的缝线80自动脱落完成第一个结。与现有的持针器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持针器能够从多个角度进入伤口,使得绕线打结变得更加简单,并且能够通过控制手术针20的转动自动完成缝合后的第一个打结,后续的打结就会相对简单,从而缩短了手术的时间,也降低了医生缝合打结的难度。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持针器底端的局部放大图,如图2所示,手术针20包括有半圆轮盘201、针芯202和套针头203,半圆轮盘201带动手术针20以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持针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持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持针器包括持针器主体、设置在所述持针器主体底端的手术针、缝线固定部和设置在持针器主体内部的卡线槽;所述卡线槽用于放置缝线;所述持针器主体的底端设置有转动轴,所述手术针以转动轴为轴转动,手术针的针头一端用于固定所述缝线的一端;所述缝线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缝线的另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持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持针器包括持针器主体、设置在所述持针器主体底端的手术针、缝线固定部和设置在持针器主体内部的卡线槽;所述卡线槽用于放置缝线;所述持针器主体的底端设置有转动轴,所述手术针以转动轴为轴转动,手术针的针头一端用于固定所述缝线的一端;所述缝线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缝线的另一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持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术针包括有半圆轮盘、针芯和套针头,所述半圆轮盘带动所述手术针以转动轴为轴转动;所述套针头用于固定所述缝线的一端;所述针芯为半径大于所述半圆轮盘的半圆形针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持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持针器的底端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设置于所述手术针的一侧,所述通孔和半圆轮盘的距离与所述针芯的半径大于所述半圆轮盘的半径的距离相等。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持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套针头包括针头和尾部,所述针头用于固定缝线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晋博万月王向东张玉倩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