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表双历轮的定位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9234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04 16: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手表双历轮的定位机构,包括,时轮、轴承部件和夹板;轴承部件包括内圈、滚珠和外圈;内圈套装在时轮上,内圈与夹板铆合在一起,内圈的外侧周面和外圈的内侧内面的相同位置形成有安装滚珠的凹槽。外圈的外周面为齿形。有益效果是:双历轮采用轴承进行轴向和径向定位,使附加机构输出时的零件,如日历、周历、月历、双时区、月相等等既可以减小零件间径向的摩擦力又便于控制轴向尺寸,减薄机芯厚度,从而使机芯结构更加可靠;该结构还适用于机芯的任何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手表双历轮的定位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手表部件的定位机构;特别是涉及一种手表双历轮的定位机构。
技术介绍
在普通手表附加结构的定位机构中,常见的形式为通过位钉或位钉管与夹板固定连接,或上下两个宝石固定连接,上述结构定位通常要通过夹板或者簧,对相应轴向进行控制;如,双历轮通过夹板或者簧对其进行轴向控制时,手表结构较厚;同时双历时轮与时(分)轮在径向上的配合也会产生很大的摩擦力,大的摩擦力不仅损坏零件还会影响整个传动的流畅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已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可减小径向摩擦力,又便于控制轴向,减薄机芯厚度的双历轮定位机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手表双历轮的定位机构,包括,时轮、轴承部件和夹板;所述轴承部件包括内圈、滚珠和外圈;所述内圈套装在时轮上,内圈与夹板铆合在一起,所述内圈的外侧周面和外圈的内侧内面的相同位置形成有安装滚珠的凹槽。所述外圈的外周面为齿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双历轮采用轴承进行轴向和径向定位,使附加机构输出时的零件,如日历、周历、月历、双时区、月相等等既可以减小零件间径向的摩擦力又便于控制轴向尺寸,减薄机芯厚度,从而使机芯结构更加可靠;该结构还适用于机芯的任何位置。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定位机构轴承的轴向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轴承具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内圈2.滚珠3.外圈4.轴承部件5.夹板6.时轮7.外圈日历环8.内圈日历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手表附加部件的定位机构,包括,时轮6、轴承部件4、夹板5、内圈日历环8和外圈日历环7;所述轴承部件4包括内圈1、滚珠2和外圈3;所述内圈1套装在时轮6上,内圈1与夹板5铆合在一起,所述内圈1的外侧周面形成有凹槽a,外圈3的内侧内面与内圈1的外侧周面相对应处形成有凹槽b,滚珠2置入内圈1和外圈3所形成的凹槽内,轴承部件4带动相关部件传动;外圈3的外周面为齿形。本技术定位机构中,时轮6与传动系c相互作用,传动系c作用于外圈日历环7,外圈日历环7作用于传动系d,传动系d可带动外圈3转动,即驱动轴承部件4工作。轴承部件4上通过连接件安装内圈日历环8,内圈日历环8与外圈3同步旋转。此实施例中轴承部件4对内圈日历环8同时起到轴向和径向定位的作用。该轴承机构在该日历传动形式中的应用,具体实施过程:时轮6带动传动系c,传动系c拨动外圈日历环7进行转动的同时,外圈日历环7带动传动系d进行运动的同时,传动系d带动轴承部件4进行运动,轴承部件4通过螺钉与内圈日历环8固定在一起,从而带动内圈日历环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手表双历轮的定位机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手表双历轮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时轮(6)、轴承部件(4)和夹板(5);所述轴承部件(4)包括内圈(1)、滚珠(2)和外圈(3);所述内圈(1)套装在时轮(6)上,内圈(1)与夹板(5)铆合在一起,所述内圈(1)的外侧周面和外圈(3)的内侧内面的相同位置形成有安装滚珠(2)的凹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表双历轮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时轮(6)、轴承部件(4)和夹板(5);所述轴承部件(4)包括内圈(1)、滚珠(2)和外圈(3);所述内圈(1)套装在时轮(6)上,内圈(1)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芳刘娜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