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合釜换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390708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04 15: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聚合釜换热系统,包括聚合釜夹套和循环水池,聚合釜夹套的进水口经第一管路与循环水池的出水口相连通,聚合釜夹套的出水口经第二管路与聚合釜夹套的进水口相连通,聚合釜夹套的出水口经第三管路与循环水池的进水口相连通,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用于检测聚合釜内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用于检测聚合釜夹套进水流量的流量传感器和PLC,第一温度传感器与PLC相连接,PLC控制第一管路内的水流量,流量传感器与PLC相连接,PLC控制第二管路内的水流量,以避免聚合釜夹套的进水量发生较大变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聚合釜内的温度来控制补充水水量,通过补充水的水量来控制循环水的水量,进而确保换热效率及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合釜换热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聚合釜换热系统。
技术介绍
氯乙烯聚合生产PVC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由冷却水带走,不同的聚合釜采用两种流程:一种是非循环流程,一种是循环流程。非循环流程也就是直通水换热流程。循环流程是循环水自公用工程循环水池经泵送至聚合釜,吸收聚合反应热后直接返回公用工程,经冷却塔冷却,又回到循环水池。在氯乙烯聚合过程中,根据放热情况,由自控系统调节循环水流量,水量的改变会引起传热系数及温差的双重变化,水量增加,聚合釜夹套侧给热系数和总传热系数将随之提高,出口水温和平均水温相应降低,釜内外温差增加,有利于传热,但当循环水流量到达一定量后,传热系数增加就变得缓慢,温差变化也甚微。大型聚合釜多采用循环流程中的“大流量,低温差”冷却水工艺,其中,每台聚合釜配l台循环水泵,循环水在聚合釜夹套和泵之间进行循环,出夹套的循环水小部分返回循环水池,大部分由循环水泵送回夹套进口。由温度自控系统调节补充水量和循环水量的比例,逐步降低平均水温,这样,进夹套的总水量大而恒定,夹套侧的给热系数也较大而基本恒定。“大流量,低温差”冷却水工艺具有如下特点:(1)强化了传热能力。循环冷却水流速加大,提高了传热系数,总传热系数达2000kJ/(m2·h·℃)以上,与直通水流程相比提高了一倍,大大强化了传热能力。(2)反应温度平稳,容易控制。循环冷却水流量加大到600m3/h(137m3聚合釜夹套),冷却水进出口温差减小,一般不大于4℃,反应温度与冷却水温度进口温度差也缩小,温度波动可控制在±2℃,甚至可达到±0.1℃,反应平稳。(3)提高了产品质量。反应温度波动小,产品PVC分子量分布比较窄,聚合度均一,产品粘数波动小,质量稳定。目前国内采用的“大流量,低温差”冷却水工艺循环水补水是接在聚合循环水泵出口,循环水泵功率较大,循环冷却水补水和自身循环的冷却水进入循环水泵,经泵送至聚合釜夹套换热后,一部分水自流至循环水站,另一部分进入聚合釜循环。上述工艺存在如下缺点:不管是循环水补充水还是聚合釜自身循环的冷却水,都需要通过循环水泵送至聚合釜夹套,造成能量浪费。除此之外,在上述工艺中,聚合釜夹套的进水总量处于变化状态,因此聚合釜夹套的出水总量也处于变化状态,从而影响换热效率及换热效果。有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合釜换热系统,以避免聚合釜夹套的进水量发生较大变化,确保换热效率及换热效果。为实现该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聚合釜换热系统,包括聚合釜夹套和循环水池,聚合釜夹套的进水口经第一管路与循环水池的出水口相连通,聚合釜夹套的出水口经第二管路与聚合釜夹套的进水口相连通,聚合釜夹套的出水口经第三管路与循环水池的进水口相连通,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用于检测聚合釜内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用于检测聚合釜夹套进水流量的流量传感器和PLC,第一温度传感器与PLC相连接,PLC控制第一管路内的水流量,流量传感器与PLC相连接,PLC控制第二管路内的水流量,以避免聚合釜夹套的进水量发生较大变化。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管路上设有第一循环水泵,第一循环水泵经变频器与PLC相连接,PLC接收到流量传感器的感应信息后,通过变频器控制第一循环水泵的进水量,从而控制与聚合釜夹套的进水口相连通的第二管路内的水流量。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第四管路,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分别与第四管路的进水口相连通,第四管路的出水口与聚合釜夹套的进水口相连通,以使补充水和循环水在线混合,流量传感器检测第四管路内水流量。进一步地,所述聚合釜夹套的出水口经冷却塔与循环水池的进水口相连通,以使水流降温。进一步地,所述聚合釜夹套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设于聚合釜夹套相对的两侧。进一步地,所述聚合釜夹套自下至上分布有多个进水口。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聚合釜夹套进水口之间的距离为定值。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用于检测循环水池内水温的第四温度传感器,第四温度传感器与PLC相连接,PLC控制第一管路内的水流量。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用于检测聚合釜夹套进水口处水温的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用于检测聚合釜夹套出水口的第三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分别与PLC相连接,PLC控制第一管路内的水流量。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设于第三管路上的第二循环水泵,第二循环水泵经变频器与PLC相连接,以使PLC通过控制第二循环水泵来控制第三管路内的水流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聚合釜内的温度来控制补充水水量,又通过补充水的水量来控制自身循环水的水量,从而避免聚合釜夹套的进水量发生较大变化,确保了换热效率及换热效果。2、本技术的补充水在自身压力的作用下直接进入聚合釜夹套,不需要循环水泵进行加压,从而降低了动力消耗。附图说明附图作为本技术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的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但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本技术所提供的聚合釜换热系统的示意图;其中各组成名称如下:1——循环水池,2——聚合釜夹套,3——聚合釜,4——第一循环水泵,5——第四管路,6——第二管路,7——第三管路,8——第一管路,9——流量传感器;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技术的概念。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聚合釜换热系统,包括聚合釜夹套2和循环水池1,聚合釜夹套2的进水口经第一管路8与循环水池1的出水口相连通,聚合釜夹套2的出水口经第二管路6与聚合釜夹套2的进水口相连通,聚合釜夹套2的出水口经第三管路7与循环水池1的进水口相连通,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用于检测聚合釜3内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用于检测聚合釜夹套2进水流量的流量传感器9和PLC,第一温度传感器与PLC相连接,PLC控制第一管路8内的水流量,流量传感器9与PLC相连接,PLC接收到流量传感器9的感应信息后,通过变频器控制设置于第二管路6上的第一循环水泵4的进水量,从而控制与聚合釜夹套2的进水口相连通的第二管路6内的水流量,以避免聚合釜夹套2的进水量发生较大变化。本技术通过聚合釜3内的温度来控制补充水水量,又通过补充水的水量来控制自身循环水的水量,从而避免聚合釜夹套2的进水量发生较大变化,确保了换热效率及换热效果。本技术将补充水由原来的接入循环水泵入口改为接入泵的出口,循环水利用自身的压力(供应压力0.6MPa)直接进入夹套,根据釜温控制补充水量,不再需要循环水泵加压,这样可以大大节约动力消耗。采用上述聚合釜3换热系统后一年节省的电费如下:进入聚合夹套总的循环水量:730m3/h,泵功率132kw。聚合周期某一时间段外界补充水量:600m3/h,时间累计在3.5个小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聚合釜换热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聚合釜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聚合釜夹套和循环水池,聚合釜夹套的进水口经第一管路与循环水池的出水口相连通,聚合釜夹套的出水口经第二管路与聚合釜夹套的进水口相连通,聚合釜夹套的出水口经第三管路与循环水池的进水口相连通,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用于检测聚合釜内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用于检测聚合釜夹套进水流量的流量传感器和PLC,第一温度传感器与PLC相连接,PLC控制第一管路内的水流量,流量传感器与PLC相连接,PLC控制第二管路内的水流量,以避免聚合釜夹套的进水量发生较大变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合釜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聚合釜夹套和循环水池,聚合釜夹套的进水口经第一管路与循环水池的出水口相连通,聚合釜夹套的出水口经第二管路与聚合釜夹套的进水口相连通,聚合釜夹套的出水口经第三管路与循环水池的进水口相连通,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用于检测聚合釜内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用于检测聚合釜夹套进水流量的流量传感器和PLC,第一温度传感器与PLC相连接,PLC控制第一管路内的水流量,流量传感器与PLC相连接,PLC控制第二管路内的水流量,以避免聚合釜夹套的进水量发生较大变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合釜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路上设有第一循环水泵,第一循环水泵经变频器与PLC相连接,使PLC通过控制第一循环水泵的进水量来控制与聚合釜夹套进水口相连通的第二管路内的水流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合釜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第四管路,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分别与第四管路的进水口相连通,第四管路的出水口与聚合釜夹套的进水口相连通,以使补充水和循环水在线混合,流量传感器检测第四管路内水流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合釜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郎需霞高自建张清亮荆盼龙李军强刘洪宇姜瑞霞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