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照明装置,包括灯体、收容于灯体内的光源组件、及为光源组件配光的配光组件,配光组件包括透明的第一光学元件和透明的第二光学元件,第二光学元件具有侧壁及出光口,侧壁围设形成光学空间并与出光口连通,第一光学元件由第二光学元件的侧壁环绕并延伸进入光学空间,第一光学元件具有入光面及出光面且入光面围设形成收容腔,光源组件设置于第一光学元件的收容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照明装置,其内的配光组件结合使用两种光学元件,第一光学元件为通用透镜,用以调整出光角度,第二光学元件为透明的反射器,用以改变出光方向,该反射器不需要通过电镀处理来达到全发射的效果,成本低、且具有较高的出光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照明装置
本技术属于照明
,特别涉及一种照明装置。
技术介绍
电镀反射器非常广泛地被应用于灯具中,例如在筒灯、射灯、天棚灯、户外灯具等照明灯具中的应用。在这里,电镀反射器主要起到对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再次配光的作用。现有的电镀反射器一般包括镀有一层金属膜的反射面,但由于镀膜材料本身对光线的吸收率较高,比如,镀银膜的损失率为5%,镀金膜的损失率为9%,镀铝膜的损失率更是高达12%左右,使得应用电镀反射器的灯具出光效率较低。并且,应用电镀反射器的照明装置的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出光效率较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照明装置,包括灯体、收容于所述灯体内的光源组件、及为所述光源组件配光的配光组件,所述配光组件包括第一光学元件和第二光学元件,所述第一光学元件和第二光学元件均为透明的,所述第二光学元件具有侧壁及出光口,所述侧壁围设形成光学空间并与所述出光口连通,所述第一光学元件由所述第二光学元件的侧壁环绕并延伸进入所述光学空间,所述第一光学元件具有入光面及出光面且所述入光面围设形成收容腔,所述光源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元件的收容腔内。进一步的,所述侧壁具有内表面、外表面及上下两端部,所述内表面或外表面包括多个连续排布的锯齿结构,每个所述锯齿结构具有相交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每个所述锯齿结构的两端分别向所述两端部延伸。进一步的,所述锯齿结构的两端延伸至上下端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垂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相交具有棱线,所述棱线为直线也为弧线。进一步的,所述侧壁具有内表面及外表面,所述外表面包括多个连续排布的锯齿结构,所述内表面包括多个具有圆弧面的微结构。进一步的,所述侧壁厚度均匀,且其具有上端部,所述出光口形成于所述上端部的内侧。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光学元件的形状为环形、弧形、直条形或回转形。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光学元件为透镜,所述透镜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光学元件的高度。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光学元件的入光面和出光面为曲率相同或不同的双曲面,或所述入光面为多个相交的平面,所述出光面为曲面。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光学元件和第二光学元件一体设置或分体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灯体具有收容腔,所述光源组件、第一光学元件和第二光学元件均收容在所述收容腔内。进一步的,所述照明装置还包括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与所述灯体连接,所述光源组件固定在所述固定结构内。进一步的,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光源板及设置在所述光源板上的发光单元。进一步的,所述光源板上集成设置有驱动电源组件。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凹槽及与所述凹槽连通的通孔,所述光源板收容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发光单元位于所述通孔内且由所述通孔向外发射光线。进一步的,所述通孔的孔径由内向外逐渐变大。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连接的第一压片和第二压片,所述凹槽位于所述第一压片的外侧表面,所述通孔贯穿第一压片和第二压片。进一步的,所述照明装置还包括透光板,所述透光板遮蔽所述第二光学元件的出光口。进一步的,所述照明装置还包括面环,所述面环与所述灯体结合,所述透光板固定在所述面环和所述第二光学元件之间。进一步的,所述面环同时与所述灯体和所述反射器结合。进一步的,所述灯体具有收容腔,所述光源组件收容在所述收容腔内,所述第一光学元件和第二光学元件均设置在所述收容腔的外部。进一步的,所述照明装置配置为,所述光源组件发出的光线,由第一光学元件的出光面出射后,部分直接从所述出光口出射,部分通过所述光学空间进入所述侧壁,经所述侧壁反射,再次进入光学空间后由所述出光口出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照明装置,其内的配光组件结合使用两种光学元件,第一光学元件为通用透镜,用以调整出光角度,第二光学元件为透明的反射器,用以改变出光方向,该反射器不需要通过电镀处理来达到全发射的效果,成本低、且具有较高的出光效率。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照明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照明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图1的照明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1的照明装置的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图5为基于图3的局部分解示意图。图6为应用于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照明装置内的另一种配光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应用于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照明装置内的又一种配光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沿图1内的A-A线的剖视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照明装置内的反射器以单个锯齿结构为例的竖直方向的光路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照明装置内的反射器以单个锯齿结构为例的水平方向的光路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照明装置内的反射器以单个锯齿结构为例的水平方向的另一种光路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照明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13沿图12内的B-B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照明装置100a,其为一种射灯。具体的,照明装置100a包括灯体1a,收容在灯体1a内的光源组件2a、用于安装光源组件2a的固定结构3a及用于为光源组件2a配光的配光组件,封闭灯体1a出光口的透光板6a,及与灯体1a连接从而将透光板6a固定在灯体1a上的面环7a。其中,配光组件包括透镜4a及反射器5a,反射器5a呈杯形环状且透明,光源组件2a发出的光线经过透镜4a的配光后,部分直接经过透光板6a出射,部分经过反射器5a的反射后由透光板6a出射。以下针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照明装置100a内的各个元件及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作具体说明。如图3和图4所示,灯体1a呈圆柱状,其包括底壁11a和侧壁12a,底壁11a和侧壁12a围设形成收容腔10a。底壁11a的外表面上设有散热结构13a,具体的,散热结构13a为由底壁11a向下延伸的若干个鳍片结构。底壁11a的内表面上设有用于定位固定结构3a的定位件111a及至少两个用于固定结构3a进行连接的收容孔112a。侧壁12a的内表面设有一圈凸条121a,用于供面环7a卡扣连接,在其它可替换的实施例中,其还可以是凹槽,即灯体1a和面环7a之间用于卡扣连接的连接结构可在两者之间互换。另外,灯体1a上还设有用于电源线(未图示)穿过的第一通孔122a,第一通孔122a可以设置在底壁11a或者侧壁12a上。灯体1a可以由铝等导热金属材料制成,也可以由导热塑胶或塑包铝材料一体成型,因此,灯体1a具有高导热性能,当位于收容腔10a内的光源组件2a产生热量时,热量可以通过灯体1a迅速散去,从而避免收容腔10a内的温度过高而影响光源组件2a的使用质量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灯体、收容于所述灯体内的光源组件、及为所述光源组件配光的配光组件,所述配光组件包括第一光学元件和第二光学元件,所述第一光学元件和第二光学元件均为透明的,所述第二光学元件具有侧壁及出光口,所述侧壁围设形成光学空间并与所述出光口连通,所述第一光学元件由所述第二光学元件的侧壁环绕并延伸进入所述光学空间,所述第一光学元件具有入光面及出光面且所述入光面围设形成收容腔,所述光源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元件的收容腔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灯体、收容于所述灯体内的光源组件、及为所述光源组件配光的配光组件,所述配光组件包括第一光学元件和第二光学元件,所述第一光学元件和第二光学元件均为透明的,所述第二光学元件具有侧壁及出光口,所述侧壁围设形成光学空间并与所述出光口连通,所述第一光学元件由所述第二光学元件的侧壁环绕并延伸进入所述光学空间,所述第一光学元件具有入光面及出光面且所述入光面围设形成收容腔,所述光源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元件的收容腔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具有内表面、外表面及上下两端部,所述内表面或外表面包括多个连续排布的锯齿结构,每个所述锯齿结构具有相交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每个所述锯齿结构的两端分别向所述两端部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锯齿结构的两端延伸至上下端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垂直。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相交具有棱线,所述棱线为直线或弧线。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具有内表面及外表面,所述外表面包括多个连续排布的锯齿结构,所述内表面包括多个具有圆弧面的微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厚度均匀,且其具有上端部,所述出光口形成于所述上端部的内侧。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学元件的形状为环形、弧形、直条形或回转形。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元件为透镜,所述透镜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光学元件的高度。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元件的入光面和出光面为曲率相同或不同的双曲面,或所述入光面为多个相交的平面,所述出光面为曲面。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元件和第二光学元件一体设置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超博,冯学军,王洪波,
申请(专利权)人: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