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无对重背包梯的新型绕绳结构
本技术属于电梯领域,涉及一种背包梯,特别是一种适用于无对重背包梯的新型绕绳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电梯结构中,钢丝绳是将轿厢、对重、主机、导向轮、反绳轮和绳头板有序连接并提升或降低的载重部件。钢丝绳绕绳方式不同,井道件与机房件的布置也会不同。传统的钢丝绳绕绳方式由于受反绳轮设置位置的限制,导致钢丝绳在运行时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现有轿厢侧面的反绳轮一般安装在轿厢的顶部或底部,这样的设置便直接加大了电梯顶层或底坑的高度,造成建筑成本的增大和浪费,甚至会影响电梯验收;另外,现有的绕绳结构中,曳引轮与轿厢侧面的反绳轮或者对重反绳轮一般会有夹角,在极限位置极容易出现钢丝绳脱槽的情况,影响电梯的安全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设计科学合理、降低成本、方便验收、安全可靠、便于施工、易于实现的适用于无对重背包梯的新型绕绳结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适用于无对重背包梯的新型绕绳结构,包括曳引机承重梁、底坑梁、轿厢、轿架、曳引机轮、反绳轮及传动绳,在所述的曳引机承重梁与底坑梁之间通过轿架安装有轿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绳轮由第一上反绳轮、第一下反绳轮、第二上反绳轮及第二下反绳轮构成,还包括上固定轮、第一下固定轮及第二下固定轮,在所述轿厢的侧面上端从前至后依次安装有第一上反绳轮及第二上反绳轮,在所述轿厢的侧面下端与第一上反绳轮及第二上反绳轮相对的位置分别相应安装有第一下反绳轮及第二下反绳轮,在轿厢与曳引机承重梁之间从前至后依次安装有与各反绳轮相错设置的曳引机轮及上固定轮,在轿厢与底坑梁之间从前至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用于无对重背包梯的新型绕绳结构,包括曳引机承重梁、底坑梁、轿厢、轿架、曳引机轮、反绳轮及传动绳,在所述的曳引机承重梁与底坑梁之间通过轿架安装有轿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绳轮由第一上反绳轮、第一下反绳轮、第二上反绳轮及第二下反绳轮构成,还包括上固定轮、第一下固定轮及第二下固定轮,在所述轿厢的侧面上端从前至后依次安装有第一上反绳轮及第二上反绳轮,在所述轿厢的侧面下端与第一上反绳轮及第二上反绳轮相对的位置分别相应安装有第一下反绳轮及第二下反绳轮,在轿厢与曳引机承重梁之间从前至后依次安装有与各反绳轮相错设置的曳引机轮及上固定轮,在轿厢与底坑梁之间从前至后依次安装有与曳引机轮及上固定轮相对设置的第一下固定轮及第二下固定轮,所述传动绳的一端端头固定在曳引机承重梁上,依次绕过第二上反绳轮、上固定轮、第一上反绳轮、曳引机轮、下固定轮、第一下反绳轮、第二下固定轮及第二下反绳轮后将传动绳的另一端端头固定在底坑梁上,通过缠绕后的各段传动绳相互平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无对重背包梯的新型绕绳结构,包括曳引机承重梁、底坑梁、轿厢、轿架、曳引机轮、反绳轮及传动绳,在所述的曳引机承重梁与底坑梁之间通过轿架安装有轿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绳轮由第一上反绳轮、第一下反绳轮、第二上反绳轮及第二下反绳轮构成,还包括上固定轮、第一下固定轮及第二下固定轮,在所述轿厢的侧面上端从前至后依次安装有第一上反绳轮及第二上反绳轮,在所述轿厢的侧面下端与第一上反绳轮及第二上反绳轮相对的位置分别相应安装有第一下反绳轮及第二下反绳轮,在轿厢与曳引机承重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管永辉,王世杰,赵洋,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鑫宝龙电梯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