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蓝光防眩光镀膜树脂镜片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344962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5 09: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蓝光防眩光镀膜树脂镜片及其制备方法,该镜片包括镜片基体,镜片基体的两面均设有加硬层,加硬层的表面设有防蓝光防眩光膜层,防蓝光防眩光膜层从内向外依次为二氧化硅层,二氧化钛层,二氧化硅层,二氧化锆层,二氧化硅层,二氧化钛层,二氧化硅层,二氧化钛层,二氧化硅层,二氧化钛层,二氧化硅层,二氧化锆层,氧化铟锡层,二氧化硅层,防水层。其制备方法包括加硬层的浸涂和真空镀膜。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浸涂的方式和真空镀膜的方式形成加硬层和防蓝光防眩光膜层,使膜层不易脱落,可持续性强,而且简化了镜片的加工处理,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运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蓝光防眩光镀膜树脂镜片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树脂镜片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防蓝光防眩光镀膜树脂镜片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在可见光中,蓝光是一种极具能量的高能的短波光,蓝光可以很容易地穿透眼镜的晶状体而达到视网膜处,对眼睛造成一种光化学性质的损害,迅速的加快眼睛黄斑区域的氧化过程而对眼睛产生极大的伤害,导致眼干、眼涩和眼睛酸痛等症状,还可导致白内障术后的眼底损伤。蓝光能够抑制褪黑素的分泌、打扰睡眠,提高自身重大疾病的发生率。另外,眩光是一种严重的光污染,会造成人的突发性暂时失明、视力错觉、头昏目眩,某些场合会引发事故,亮度过大时,眼角膜和晶状体会产生光漫射,损伤眼睛,视力、识别、速度等视机能下降。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为了能够同时解决上述的两种现象,很多人都选择佩戴具有防蓝光防眩光的眼镜片,而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同时具有防蓝光防眩光效果的镜片,一种是通过在镜片表面贴上具有防蓝光防眩光功能的塑料膜,此法制的镜片透光率低,加工生产不稳定,可持续性不强,塑料膜容易脱落;还有一种是通过对镜片进行浸染,待镜片具有防蓝光防眩光功能后,在通过对其进行加硬镀膜来提高透光率,而此法在加工过程中程序复杂,生产效率低,产品透光率低,加工成本高。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特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满足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一种在保证可见光透过率的同时防蓝光防眩光,且膜层不易脱落的防蓝光防眩光镀膜树脂镜片,并公开了其制备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蓝光防眩光镀膜树脂镜片,包括镜片基体,镜片基体的两面均设有加硬层,加硬层的表面设有防蓝光防眩光膜层。本专利技术所述镜片基体为聚碳酸酯基片或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基片。本专利技术所述加硬层为有机硅加硬层或纳米氧化硅加硬层,其厚度为1.5-4μm。本专利技术所述防蓝光防眩光膜层厚度为430-860nm。上述防蓝光防眩光膜层为十五层,从内向外依次为第一层二氧化硅层,第二层二氧化钛层,第三层二氧化硅层,第四层二氧化锆层,第五层二氧化硅层,第六层二氧化钛层,第七层二氧化硅层,第八层二氧化钛层,第九层二氧化硅层,第十层二氧化钛层,第十一层二氧化硅层,第十二层二氧化锆层,第十三层氧化铟锡层,第十四层二氧化硅层,第十五层防水层。各层厚度分别如下:(1)第一层二氧化硅层厚度为11-66nm;(2)第二层二氧化钛层厚度为10-44nm;(3)第三层二氧化硅层厚度为70-110nm;(4)第四层二氧化锆层厚度为50-66nm;(5)第五层二氧化硅层厚度为55-68nm;(6)第六层二氧化钛层厚度为50-56nm;(7)第七层二氧化硅层厚度为20-40nm;(8)第八层二氧化钛层厚度为37-46nm;(9)第九层二氧化硅层厚度为1-6nm;(10)第十层二氧化钛层厚度为10-16nm;(11)第十一层二氧化硅层厚度为89-110nm;(12)第十二层二氧化锆层厚度为12-44nm;(13)第十三层氧化铟锡层厚度为4-6nm;(14)第十四层二氧化硅层厚度为8-25nm;(15)第十五层防水层层厚度为10-20nm。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防蓝光防眩光镀膜树脂镜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镜片基体洗净烘干备用;(2)将步骤(1)处理好的镜片基体在加硬液中进行浸涂,然后在110-130℃的条件下固化2.5-3.5h,所述加硬液为有机硅或纳米氧化硅与甲醇按照质量比为1:9混合制得的溶液。(3)将带有加硬层的镜片放入真空蒸发镀膜室,利用磁场偏转电子束依次蒸发物料在加硬层上镀膜;镀膜室温度设定在50-60℃,真空抽至3.5×10-5Pa,设定各层烧药蒸发速率,第一层二氧化硅层10nm/s,第二层二氧化钛层2nm/s,第三层二氧化硅层10nm/s,第四层二氧化锆层8nm/s,第五层二氧化硅层10nm/s,第六层二氧化钛层2nm/s,第七层二氧化硅层10nm/s,第八层二氧化钛层2nm/s,第九层二氧化硅层2nm/s,第十层二氧化钛层2nm/s,第十一层二氧化硅层10nm/s,第十二层二氧化锆层8nm/s,第十三层氧化铟锡层1.5nm/s,第十四层二氧化硅层10nm/s,第十五层防水层2nm/s。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通过浸涂的方式和真空镀膜的方式形成加硬层和防蓝光防眩光膜层,使膜层不易脱落,可持续性强,而且简化了镜片的加工处理,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运营成本。(2)加硬层和防蓝光防眩光膜层的设置可以提高可见光透光率,同时有效阻止蓝光而且能够防止强光照射产生眩晕。(3)防蓝光防眩光膜层按序设置多层不同折射率和粘结力的物质并控制层厚,既能提高可见光透光率同时防蓝光防眩光,又能提高膜层粘结力防止膜层脱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防蓝光防眩光镀膜树脂镜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防蓝光防眩光膜层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镜片基体,2-加硬层,3-防蓝光防眩光膜层,4-第一层二氧化硅层,5-第二层二氧化钛层,6-第三层二氧化硅层,7-第四层二氧化锆层,8-第五层二氧化硅层,9-第六层二氧化钛层,10-第七层二氧化硅层,11-第八层二氧化钛层,12-第九层二氧化硅层,13-第十层二氧化钛层,14-第十一层二氧化硅层,15-第十二层二氧化锆层,16-第十三层氧化铟锡层,17-第十四层二氧化硅层,18-第十五层防水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具体实施例更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实施例1一种防蓝光防眩光镀膜树脂镜片,通过以下步骤制得:(1)将镜片基体1洗净烘干备用,镜片基体选用1.50(CR-39);(2)将步骤(1)处理好的镜片基体1在加硬液中进行浸涂,然后在110-130℃的条件下固化2.5-3.5h,得加硬层2,厚度控制在1.5-4μm;加硬液为纳米氧化硅与甲醇按照质量比为1:9混合制得的溶液。(3)将带有加硬层2的镜片放入真空蒸发镀膜室,利用磁场偏转电子束依次蒸发物料在加硬层2上镀膜;镀膜室温度设定在50-60℃,真空抽至3.5×10-5Pa,设定各层烧药蒸发速率,第一层二氧化硅层10nm/s,第二层二氧化钛层2nm/s,第三层二氧化硅层10nm/s,第四层二氧化锆层8nm/s,第五层二氧化硅层10nm/s,第六层二氧化钛层2nm/s,第七层二氧化硅层10nm/s,第八层二氧化钛层2nm/s,第九层二氧化硅层2nm/s,第十层二氧化钛层2nm/s,第十一层二氧化硅层10nm/s,第十二层二氧化锆层8nm/s,第十三层氧化铟锡层1.5nm/s,第十四层二氧化硅层10nm/s,第十五层防水层(HT-100,DON度恩公司)2nm/s。控制各层厚度从内到外依次为第一层二氧化硅层4厚度为11-66nm;第二层二氧化钛层5厚度为10-44nm;第三层二氧化硅层6厚度为70-110nm;第四层二氧化锆层7厚度为50-66nm;第五层二氧化硅层8厚度为55-68nm;第六层二氧化钛层9厚度为50-56nm;第七层二氧化硅层10厚度为20-40nm;第八层二氧化钛层11厚度为37-46nm;第九层二氧化硅层12厚度为1-6nm;第十层二氧化钛层13厚度为10-16nm;第十一层二氧化硅层14厚度为89-110nm;第十二层二氧化锆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防蓝光防眩光镀膜树脂镜片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蓝光防眩光镀膜树脂镜片,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片基体(1),镜片基体(1)的两面均设有加硬层(2),加硬层(2)的表面设有防蓝光防眩光膜层(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蓝光防眩光镀膜树脂镜片,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片基体(1),镜片基体(1)的两面均设有加硬层(2),加硬层(2)的表面设有防蓝光防眩光膜层(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蓝光防眩光镀膜树脂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片基体(1)为聚碳酸酯基片或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基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蓝光防眩光镀膜树脂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硬层(2)为有机硅加硬层或纳米氧化硅加硬层,其厚度为1.5-4μ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蓝光防眩光镀膜树脂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蓝光防眩光膜层(3)厚度为430-860nm。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防蓝光防眩光镀膜树脂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蓝光防眩光膜层(3)为十五层,从内向外依次为第一层二氧化硅层(4),第二层二氧化钛层(5),第三层二氧化硅层(6),第四层二氧化锆层(7),第五层二氧化硅层(8),第六层二氧化钛层(9),第七层二氧化硅层(10),第八层二氧化钛层(11),第九层二氧化硅层(12),第十层二氧化钛层(13),第十一层二氧化硅层(14),第十二层二氧化锆层(15),第十三层氧化铟锡层(16),第十四层二氧化硅层(17),第十五层防水层(18)。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蓝光防眩光镀膜树脂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蓝光防眩光膜层(3)各层厚度分别如下:(1)第一层二氧化硅层(4)厚度为11-66nm;(2)第二层二氧化钛层(5)厚度为10-44nm;(3)第三层二氧化硅层(6)厚度为70-110nm;(4)第四层二氧化锆层(7)厚度为50-66nm;(5)第五层二氧化硅层(8)厚度为55-68nm;(6)第六层二氧化钛层(9)厚度为50-56nm;(7)第七层二氧化硅层(10)厚度为20-40nm;(8)第八层二氧化钛层(11)厚度为37-46nm;(9)第九层二氧化硅层(12)厚度为1-6nm;(10)第十层二氧化钛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储林兴黄健苏凡神金松日王传宝严清波黄景润黄添鸟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康耐特光学有限公司上海康耐特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