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广濑德三专利>正文

珍珠以及用于生产珍珠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33476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在短时间内无需熟练工人而生产足够大的珍珠的方法。把用于形成珍珠层的贝类的套膜细胞的基因插入到可以生成一种粘稠分泌物的单胞菌或者超微生物的基因中,由此制备出珍珠生成微生物。通过这些珍珠生成的生物体,从海水中的钙离子或者镁离子以及碳酸根离子形成珍珠成分。通过上述粘稠分泌物使得该珍珠成分粘附并堆积在由合成树脂、贝壳、陶瓷、木材或者金属所组成的核心的外表面上,从而形成一层珍珠层。(*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用微生物或者超微生物生产的珍珠以及一种用于生产该珍珠的方法。珍珠是从诸如珍珠贝和在日本叫做“ikecho-gai”(一种特别生长在日本Biwa湖的双壳贝)的许氏帆蚌(中华帆蚌)(Hyriopsis(Sinohyriopsis)schlegelii)这样的双壳贝的套膜的分泌物形成的,且珍珠形成于合成树脂或者贝壳薄片的核心的外表面上。一般说来,贝类(双壳贝和蜗牛)通过从套膜中分泌形成贝壳的成分得以生长。当坚硬的外源物质进入到贝壳和套膜之间时,贝类便用与贝壳具有的相同成分把这些外源物质固定于贝壳上。相反将会排出已经进入套膜内部的任意的外源物质。但是,如果把具有一些与套膜的小片保持接触的外源物质的套膜小片移植到活着的贝类的套膜内部的话,那么上述套膜的小片与活着的贝类的套膜彼此粘附从而形成一个称作珍珠囊的套膜囊,其中在该外源物质的外表面上形成珍珠层。由于贝类能够形成高质量的珍珠层,所以在海水贝类中的珍珠贝以及在淡水贝类中的许氏帆蚌(中华帆蚌)是非常有名的。为了生产出经养殖的珍珠,人们培养了诸如珍珠贝这样的能够形成质量好的珍珠的双壳贝并且把上面所提到的具有核心与套膜的小片保持接触的其它贝类(大部分已经生产出珍珠的珍珠贝)的套膜小片移植到这些双壳贝中。将移植后的贝类再培养几年并收集起已生长得足够大的珍珠。为了培养出珍珠,其关键在于将核心与套膜小片接触的其它贝类的套膜的小片移植到诸如珍珠贝这样的珍珠母体贝类的体内。这种移植对珍珠母体贝类而言是主要的操作,它甚至于需要那些本领域的熟练技术人员谨慎操作,但即便这样成功率也并不太高。此外,相对于贝类而言为外源物质的核心会挤压贝类的内部器官,从而即使上述操作已获成功,太大的核心也可能导致母体贝类死亡。另外还需要长期培养母体贝类。即由于得到了不成熟的贝类,所以应培养该母体贝类大约1年并使该母体贝类进行掺入核心的操作。在掺入核心后,尽管变化取决于该核心的大小,但是需花大约3年的时间来生成直径约为3mm的珍珠并且需花5至6年的时间来生成直径约为5mm的珍珠。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在一个环境良好的海水中用合适的饲料饲喂该母体贝类。正如最近可以看到的,由于海水污染而引起的红潮的出现会导致全部母体贝类完全被消灭。因此在培养珍珠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足够的控制。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解决目前的问题并且提供一种具有足够大小的珍珠以及一种用于在短时间内无需任何熟练技术的生产珍珠的方法。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生产珍珠的方法以及一种通过该方法生产的珍珠,该方法包括在含有包含了足够的钙离子、镁离子或者其它可以形成珍珠层的金属离子以及诸如碳酸根离子之类的阴离子的海水或者淡水的水槽中,通过在能够生成一种粘稠分泌物的单胞菌(monads)或者超微生物(ultramicro organisms)的基因中已插入了珍珠形成贝类的套膜基因的生物体,在一个由可以形成任选形状的合成树脂、贝壳、陶瓷、木材或者金属的小片所组成的核心的外表面上沉积珍珠层。根据本专利技术,基因是从能够形成高质量珍珠层的珍珠贝或者许氏帆蚌(中华帆蚌)的套膜的细胞核中提取的。将上述基因插入到能够生成一种粘稠分泌物的诸如杆菌(bacilli)、大肠杆菌(colonbacilli)的单胞菌或者诸如病毒的超微生物的基因中。给这些生物体(下文称作“珍珠生成微生物”)提供充足的营养以便于它们在最佳的环境下繁殖。将钙离子和镁离子或者其它用于形成珍珠层的金属离子充分地溶解在海水或者淡水水槽中。二氧化碳也溶解在该水槽中。将由合成树脂、贝壳、陶瓷、木材、金属或者类似物的小片所组成的核心与按照上述方式繁殖的珍珠生成微生物一起放置在海水中。通过类似于珍珠贝的套膜的作用,含有插入基因的珍珠生成微生物起到把海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和类似物与由二氧化碳溶解生成的碳酸根离子结合到珍珠层上的作用。而且珍珠生成微生物所固有的粘稠分泌物使得该珍珠层粘附并且堆积在核心上从而形成了珍珠。在本方法中,它并不象常规的在贝壳中培养的培养珍珠那样,而是能在很大的范围内进行珍珠的生产。因此珍珠的大小不受限制。而且珍珠的形状也不再局限于球形,而可以选取椭圆体、十字形或者覆盖了一层珍珠层的佛教塑像的形状。而且取决于珍珠生产微生物的数量便可以减少珍珠生成的时间。因此如果给珍珠生成微生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充足的营养的话,在更短的时间里便可以生成珍珠。本专利技术也提供了一种用于生产珍珠的方法以及通过该方法所生产的珍珠,该方法包括在含有包含了足够的钙离子、镁离子或者其它可以形成珍珠层的金属离子以及诸如碳酸根离子之类的阴离子的海水或者淡水的第一水槽中繁殖生物体,其中已把贝类的珍珠形成套膜基因插入到能够生成一种粘稠分泌物的单胞菌或者超微生物的基因中;在由可以形成任选形状的合成树脂、贝壳、陶瓷、木材或者金属的小片所组成的核心的外表面上沉积一层珍珠层;浓缩由上述生物体所生成的粘稠的分泌物和珍珠成分;以及把浓缩了的粘稠的分泌物和珍珠成分转移到第二水槽以便于进行控制。根据本专利技术,在第一水槽中制备出其中已经溶解了金属离子和二氧化碳的海水或者淡水。把经繁殖的珍珠生成微生物加入到上述水槽中,从而在该第一水槽中生成珍珠成分和粘稠的分泌物。浓缩该珍珠成分和粘稠的分泌物并将其转移至第二水槽,在第二水槽中于核心的外表面上堆积珍珠层。在这种情况下控制珍珠成分和粘稠分泌物的浓度,从而在核心的外表面上形成珍珠层。由于在第二水槽中没有珍珠生成微生物,所以可以维持高浓度以便于加速珍珠的形成。而且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当在第二水槽中把珍珠层沉积到核心的外表面上时,给第二水槽接通电流。少量电流的流动会进一步加速珍珠的形成。因此,通过已插入了珍珠母体贝类的套膜基因的珍珠生成微生物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生成珍珠。因而上述珍珠不受大小和形状的限制。此外,如果给珍珠生成微生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的话,该微生物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形成珍珠。现在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例将更为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制备一种珍珠贝的套膜,并且提取出其细胞核的基因并将该基因插入到大肠杆菌的基因中。在防止杂菌侵入的情况下培养这些大肠杆菌,由此获得大肠杆菌的菌落。和用于普通细菌培养的培养液一样,上述培养液由琼脂和加入其中的肉汤组成。在一个水槽中制备出经灭菌的海水并将其进行调整从而在1000克海水中含有5克Ca2+和10克Mg2+,向该海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与此同时,制备直径为8mm的圆球以及纵向为15mm、横向为10mm的十字架各10片并将它们加入海水中。把经过上述处理的大肠杆菌的菌落和培养液一起加入海水中并保持在35℃。大约一周分析一次海水中的Ca2+和Mg2+并且一周向海水中通入一次二氧化碳,从而使Ca2+为5克/升、Mg2+为10克/升。此外也提供作为大肠杆菌的营养来源的肉汤。在这种情况下,在防止杂菌入侵的条件下保持上述海水一年。一年后得到了具有直径约为10mm的珍珠以及覆盖了一层珍珠层的十字架。在这些珍珠当中,那些在表面上具有一层均匀的珍珠层的珍珠、即具有良好的所谓的包封特征的珍珠为呈球形的有4个,呈十字形的有2个。此外,由于所生产的珍珠具有粘附在其表面上的大肠杆菌,所以上述珍珠应当用水充分洗涤并通过紫外线照射来完全灭菌。实施例2按照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得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生产珍珠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珍珠形成贝类的套膜基因插入到可以生成一种粘稠分泌物的单胞菌或者超微生物的基因中;在含有包含了足够的钙离子、镁离子或者可以形成珍珠层的其它金属离子以及诸如碳酸根离子之类的阴离子的海水或者淡水的水槽 中繁殖所说的生物体;通过该生物体,在一个放置在所说水槽中的由可以形成任选形状的合成树脂、贝壳、陶瓷、木材或者金属的小片所组成的核心的外表面上沉积一层珍珠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广濑德三
申请(专利权)人:广濑德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