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珈铭专利>正文

一种预制构造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31969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5 00: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制构造柱,包括支撑主体、底部固定件、顶部固定件和稳定梁,底部固定件和顶部固定件分别焊接在支撑主体的底部和顶部,稳定梁连接相邻两根支撑主体,支撑主体的截面为L形或矩形,支撑主体侧面设有凹槽,凹槽内设置有与凹槽底面垂直的加强件;支撑主体的边缘设置有翼板,翼板上设有连接孔;所述预制构造柱内还包括纵向的钢筋,钢筋由预制构造柱的顶端和底部伸出,所述钢筋的端头设有弯钩;所述预制构造柱上间隔设置有多个预留孔,所述预制构造柱上留有灌浆缝,灌浆缝外设有覆盖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原有老旧住宅结构加固在该结构架体系上,提高砌体建筑物房屋的抗震性能,使用寿命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制构造柱
本技术涉及建筑物加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预制构造柱。
技术介绍
砌体结构房屋工程是我国农村量大面广的结构形式,在历次震害中,砌体结构震害通常比较严重,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农村房屋建设多数为自主建设,其建设时很少考虑地震设防。目前,新建房屋可采用碳纤维布加固施工技术进行加固,其中碳纤维胶包括碳纤维底胶、找平胶、浸渍胶。现有传统碳纤维布加固施工工艺的缺点:1、质量难以控制:传统碳纤维布加固施工中要求对各阶段的施工用胶比例要求极高,往往由于工人用胶调制比例不均匀,导致胶的强度降低。2、施工时间难以控制:传统碳纤维布加固施工中胶的固化时间较短,在涂刷过程中施工速度难以控制,太快导致涂刷厚度不够,太慢导致胶体固化涂刷不均匀。只能每次配置少量的胶液,小面积集中涂刷。3、环境影响:传统碳纤维布加固施工中胶液对操作时温度要求在5℃~40℃之间,且空气、工作面应手指触感干燥为宜。4、温度难以控制:根据传统碳纤维布加固施工中胶液的固化温度要求,不易在昼夜温差较大时间施工,施工完成后胶液固化时间随环境温度进行确定,并不得雨淋或受潮,防止硬物碰伤液体表面。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预制构造柱,该预制构造柱用于加固原有的砌体结构墙体,加固时无需改动原结构内部,仅在原结构外部增本构造柱,构造柱上设置有梁,并在梁节点处设置立柱,形成梁、柱构架式外贴体系,将原有老旧住宅结构加固在该结构架体系上,提高砌体建筑物房屋的抗震性能,使用寿命长,环境影响较小,而且节约成本。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预制构造柱,包括支撑主体、底部固定件、顶部固定件和稳定梁,底部固定件和顶部固定件分别焊接在支撑主体的底部和顶部,稳定梁连接相邻两根支撑主体。进一步的,支撑主体的截面为L形或矩形,支撑主体侧面设有凹槽,凹槽内设置有与凹槽底面垂直的加强件;所述L形预制构造柱设置在房屋外墙的转角处,所述矩形预制构造柱设置在纵横墙的交接处。加强件一般为圆柱状的金属杆件或带有尖端的金属杆件,加强件与支撑主体焊接或者一体成型。进一步的,支撑主体的边缘设置有翼板,翼板上设有连接孔;所述预制构造柱内还包括纵向的钢筋,钢筋由预制构造柱的顶端和底部伸出,所述钢筋的端头设有弯钩。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钢筋的端头做成180°弯钩进一步的,所述预制构造柱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预留孔。再进一步,上述技术方案中,预制构造柱沿竖直方向每隔500mm设置直径14mm的预留孔。进一步的,所述预制构造柱贴近墙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灌浆缝,灌浆缝连通凹槽且灌浆缝外设有覆盖板。灌浆缝用以灌注灌浆料和钢筋植筋使预制构造柱与墙体黏结为一体。进一步的,上述技术方案中,预制构造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进一步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灌浆缝的宽度为10~20mm。进一步的,底部固定件为金属平板,底部固定件的表面设置有螺栓孔,螺栓孔里设有地脚螺栓,且底部固定件与支撑主体之间设置有加强筋。进一步的,所述的顶部固定件为金属平板,顶部固定件的表面设置有螺栓孔,螺栓孔内设有膨胀螺栓,且顶部固定件与支撑主体之间设置有加强筋。进一步的,所述的覆盖板与支撑主体采用螺栓连接,且覆盖板与支撑主体之间设有密封垫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预制构造柱用于加固原有的砌体结构墙体,加固时无需改动原结构内部,仅在原结构外部增设地梁和圈梁,并在梁节点处设置立柱,形成梁、柱构架式外贴体系,将原有老旧住宅结构加固在该结构架体系上,提高砌体建筑物房屋的抗震性能,使用寿命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L形预制构造柱与墙体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矩形预制构造柱与墙体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以上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1-墙体,2-支撑主体,201-加强件,202-翼板,203-连接孔,205-预留孔,206-顶部固定件,207-底部固定件,208-加强筋,3-稳定梁。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应当说明的是,以下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应当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预制构造柱,包括支撑主体2、底部固定件207、顶部固定件206和稳定梁3,底部固定件207和顶部固定件206分别焊接在支撑主体2的底部和顶部,稳定梁3连接相邻两根支撑主体2。优选地,支撑主体2、底部固定件207、顶部固定件206和稳定梁3均采用低碳钢制成。支撑主体2的截面为L形或矩形,支撑主体2侧面设有凹槽,凹槽内设置有与凹槽底面垂直的加强件201。优选地,加强件201为带有尖端的圆形金属杆,且加强件201与支撑主体2焊接。支撑主体2的边缘设置有翼板202,翼板202上设有连接孔203。翼板202上的连接孔203处设置螺栓与墙体1加固连接。预制构造柱内还包括纵向的钢筋,钢筋由预制构造柱的顶端和底部伸出,所述钢筋的端头设有弯钩。优选地,弯钩为180°。所述预制构造柱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预留孔205,所述预制构造柱贴近墙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灌浆缝,灌浆缝连通凹槽且灌浆缝外设有覆盖板。优选地,预制构造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优选地,预制构造柱沿竖直方向每隔500mm设置直径14mm的预留孔205。优选地,灌浆缝的宽度为10~20mm。固定件为金属平板,底部固定件207的表面设置有螺栓孔,螺栓孔内设有地脚螺栓,且底部固定件207与支撑主体2之间设置有加强筋208。优选地,底部固定件207的螺栓孔处设置地脚螺栓与地面连接。顶部固定件206为金属平板,顶部固定件206的表面设置有螺栓孔,螺栓孔内设有膨胀螺栓,且顶部固定件206与支撑主体2之间设置有加强筋208。覆盖板与支撑主体2可拆卸连接,优选地,可采用螺栓连接,且覆盖板与支撑主体2之间设有密封垫圈。优选地,密封垫圈为橡胶圈。研究和实践证明增设圈梁构造柱是加固砌体结构最有效的方法,采用该技术工厂预制和现场拼装的模式,大大加快了施工速度,且节能环保,也符合建筑业的发展趋势。砌体结构外加固技术优点:1、使用寿命长:相比传统工艺寿命增加很长,传统的碳纤维布加固受环境影响,使用年限和抗震效果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而该创新施工工艺,材料为钢筋混凝土,使用寿命长,且不因环境影响改变抗震效果。2、抗震性能:相比传统工艺抗震性能的持久性成久,传统施工工艺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的碳纤维布加固的材料老化,失去抗震效果,而采用创新砌体结构外加固技术抗震效果不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采用构造柱和圈梁结合的方式增加原房屋抗震效果稳定。3、环境影响:在传统工艺施工中,受温度、湿度、胶液使用时间影响较大,控制不好,对加固的房屋结构抗震性效果受到影响,然而,采用创新砌体结构外加固技术不受温度、湿度、时间的影响,抗震性能不会因自然环境变化降低抗震性能。4、节约成本:在传统施工工艺中,用碳纤维布和胶液的用量大,材料自身成本高,采用预制构造柱组装形式,材料具有普遍性,材料自身价格低,又是工厂产业化加工,成本更是降低。综上,该预制构造柱用于加固原有的砌体结构墙体1,加固时无需改动原结构内部,仅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预制构造柱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预制构造柱,包括支撑主体(2)、底部固定件(207)、顶部固定件(206)和稳定梁(3),底部固定件(207)和顶部固定件(206)分别焊接在支撑主体(2)的底部和顶部,稳定梁(3)连接相邻两根支撑主体(2),其特征在于,支撑主体(2)的截面为L形或矩形,支撑主体(2)侧面设有凹槽,凹槽内设置有与凹槽底面垂直的加强件(201);支撑主体(2)的边缘设置有翼板(202),翼板(202)上设有连接孔(203);所述预制构造柱还包括纵向的钢筋,钢筋由预制构造柱的顶端和底部伸出,所述钢筋的端头设有弯钩;所述预制构造柱上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预留孔(205),所述预制构造柱贴近墙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灌浆缝,灌浆缝连通凹槽且灌浆缝外设有覆盖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构造柱,包括支撑主体(2)、底部固定件(207)、顶部固定件(206)和稳定梁(3),底部固定件(207)和顶部固定件(206)分别焊接在支撑主体(2)的底部和顶部,稳定梁(3)连接相邻两根支撑主体(2),其特征在于,支撑主体(2)的截面为L形或矩形,支撑主体(2)侧面设有凹槽,凹槽内设置有与凹槽底面垂直的加强件(201);支撑主体(2)的边缘设置有翼板(202),翼板(202)上设有连接孔(203);所述预制构造柱还包括纵向的钢筋,钢筋由预制构造柱的顶端和底部伸出,所述钢筋的端头设有弯钩;所述预制构造柱上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预留孔(205),所述预制构造柱贴近墙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灌浆缝,灌浆缝连通凹槽且灌浆缝外设有覆盖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构造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构造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3.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珈铭
申请(专利权)人:张珈铭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