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多棱形结构的吸引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1953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4 14: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多棱形结构的吸引管,包括吸引管本体,吸引管本体的一端上均布吸引孔,吸引管本体带有吸引孔的部分形成吸引部,吸引部具有多棱形结构,吸引部的侧面内凹形成圆弧面,吸引孔设置在圆弧面的弧顶处,吸引孔的中心轴不与吸引部的中心轴垂直。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多棱形结构的吸引管,通过将吸引管设置为多棱形结构和改变吸引孔的设置位置及倾斜角度,进而大幅减少了与肌肉和内脏组织的贴合面积,肌肉和内脏组织不会堵塞吸引孔,解决了传统吸引管所存在的肌肉和内脏组织堵塞吸引孔、引流手术不彻底、患者术后复发率相对较高的问题,引流效率高,治疗效果好。

Having a prismatic structure suction tub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prismatic structure suction tube, including suction tube body, suction end of the tube body are evenly distributed on the suction hole, suction tube body with a hole to attract attract, attract part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prismatic structures, forming concave arc surface of the inner side of attraction, attracting hole is arranged on the circular arc the top of the arc, the center of the hole and the shaft is not attracted to attract the center axis. Having a plurality of prismatic structures attract tube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through the suction tube is set to change the polygon structure and attract setting position and tilt angle of the hole, and greatly reduces the bonding area and the muscles and internal organs, muscles and internal organs will not plug the sucking hole solves the existing suction tube muscle and tissue blocking the suction holes and the drainage of relatively high operation is not thorough,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rate, high drainage efficiency, good treatment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多棱形结构的吸引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晶体生长炉温场结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多棱形结构的吸引管。
技术介绍
腹腔吸引管用于从腹腔内将液体引流至体外的装置,其一般用作术后渗血渗液、积脓感染等情况,以促进伤口愈合。现有腹腔吸引管具有支管和弯管两种,无论哪一种,其基本结构均是由内管、外管、螺母和接头组成。外管远端设有多个吸引孔,而近端无孔,外管通过螺母与内管相套接。如中国专利CN204468951的
技术介绍
中所描述的那样,传统的腹腔吸引管在使用时,人体内的肌肉和内脏组织会由于吸引孔所提供的负压而堵塞吸引孔,进而导致引流过程不通畅,引流效果差,在结束引流后,引流之处依然存在一定量的积液,导致患者术后复发率相对较高,吸引管的治疗效果始终得不到明显提高,特别是在对胆总管进行引流时,表现尤为明显。通过对现有腹腔吸引管的结构进行分析得到,现有的腹腔吸引管都是圆管式的,圆管式的腹腔吸引管与人体皮肤贴合面积较大,这是导致人体内的肌肉和内脏组织会堵塞吸引孔的主要原因。在中国专利CN204468951中,为了防止腹腔吸引管损伤大网膜,其在传统的腹腔吸引管上增加了配管,以使吸引孔的负压与人体内的压力差值维持在较低值,当大网膜贴近配管孔洞时,也因压力不大而不会被吸到配管内,即使被吸入,由于负压吸引力不会发生恶性循环增大,进而不会使大网膜发生较严重损伤。该专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腹腔吸引管与人体皮肤的贴合面积,缓解了肌肉和内脏组织堵塞吸引孔的现象,但是,由于其只是通过配管让人体肌肉和内脏组织与吸引管间接接触,在做引流手术时,其依然无法避免肌肉和内脏组织堵塞吸引孔的问题,进而使引流手术不彻底,患者术后复发率依然相对较高。同时,由于现有的腹腔吸引管都是圆管式结构,在引流后拔出吸引管时,由于血压和肌肉的剧烈收缩,吸引管会被裹在人体内进而产生吸力,吸引管不易拔出且会拉扯肌肉组织,导致患者在拔出的过程中会承受异常的痛苦,炎症处易再次出血,这无疑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感,降低了手术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多棱形结构的吸引管,以解决传统吸引管所存在的肌肉和内脏组织堵塞吸引孔、引流手术不彻底、患者术后复发率相对较高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具有多棱形结构的吸引管,包括吸引管本体,其特征在于,吸引管本体的一端上均布吸引孔,吸引管本体带有吸引孔的部分形成吸引部,吸引部具有多棱形结构,吸引部的侧面内凹形成圆弧面,吸引孔设置在圆弧面的弧顶处,吸引孔的中心轴不与吸引部的中心轴垂直。进一步,圆弧面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不小于50°。进一步,吸引孔朝向远离吸引部的方向。进一步,吸引孔的直径大小为4-5mm。进一步,吸引部的两个相邻侧面的相交处通过圆弧过渡,以形成圆弧支撑部。进一步,所述吸引管本体为多棱形结构,且与吸引部的多棱形结构相同。进一步,吸引孔的直径大小为2-6mm。进一步,吸引孔之间的间距大小为2-4mm。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多棱形结构的吸引管,通过将吸引管设置为多棱形结构和改变吸引孔的设置位置及倾斜角度,进而大幅减少了与肌肉和内脏组织的贴合面积,肌肉和内脏组织不会堵塞吸引孔,解决了传统吸引管所存在的肌肉和内脏组织堵塞吸引孔、引流手术不彻底、患者术后复发率相对较高的问题,引流效率高,治疗效果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腹腔吸引管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吸引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吸引部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吸引部剖面部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腹腔吸引管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管帽主视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为吸引管本体,2为吸引孔,3为吸引部,4为圆弧面,5为引流通道,6为圆弧支撑部,7为管帽,8为螺母接头,9为引流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具有多棱形结构的腹腔吸引管,包括吸引管本体1,吸引管本体1的一端上均布吸引孔2,吸引管本体1带有吸引孔2的部分形成吸引部3,吸引部3具有多棱形结构,吸引部3的侧面内凹形成圆弧面4,圆弧面4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不小于50°,吸引孔2设置在圆弧面4的弧顶处,吸引部3和吸引管本体1的中心通过引流通道5贯通,吸引孔2与引流通道5连通。将吸引部3设计为多棱形结构,吸引部3的侧面内凹形成圆弧面4,由此形成“引流槽”结构,吸引管本体1伸入人体内时,与人体肌肉和内脏组织接触的是吸引部3的棱角,吸引部3的棱角撑开肌肉和内脏组织,使该处的积液沿吸引部的侧面流淌,进而再通过吸引孔2吸收,达到引流的作用,在整个引流过程中,肌肉和内脏组织都被吸引部3的棱角撑开着,由此大幅缩小了彼此之间的贴合面积,而吸引孔2设置在吸引部3侧面的弧顶处,肌肉和内脏组织不会贴合并堵塞该处,进而完全解决了肌肉和内脏组织堵塞吸引孔2的问题,引流效果彻底,能将该处的积液几乎全部引流出体外,吸引管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的复发率得到了明显降低。同时,由于吸引部3多棱形结构的设置,在拔出吸引管本体1时,与肌肉组织贴合面积少,血压和肌肉的剧烈收缩对其产生的吸力很小,能够轻松将吸引管本体1拔出,患者所承受的痛苦感大幅降低,肌肉组织处被拉扯出血的情况得到有效解决,因此进一步保证了引流治疗效果。进一步地,为了降低吸引部3棱角的锐利,提高与肌肉组织接触舒适性的同时,便于其更好地撑开肌肉组织,吸引部3的两个相邻侧面的相交处通过圆弧过渡,以形成圆弧支撑部6。圆弧支撑部6的设置促使圆弧支撑部6在肌肉组织上的作用力面积增大,肌肉组织的受压变形量减小,进而使圆弧支撑部6不易陷入肌肉组织内,保证了撑开肌肉组织的效果。进一步地,为了使圆弧支撑部6与肌肉组织接触之处的积液顺利引流至吸引孔2处,圆弧支撑部6沿吸引部3的中心轴线呈波浪线形(图中未画出),即圆弧支撑部6在与肌肉组织接触的地方设置凹陷区,以便于积液通过凹陷区流淌至吸引孔2处,进而顺利排出圆弧支撑部6与肌肉组织接触之处的积液,同时,波浪形的设计并不会影响吸引管本体1的顺利拔出,患者的痛苦感增加不明显。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吸引孔2的引流效果,防止积液中的胶状物(例如血凝块等)堵塞吸引孔2,吸引孔2的中心轴不与吸引部3的中心轴垂直,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为了保证能够达到上述效果,吸引孔2的中心轴与吸引部3的中心轴呈30°-70°的夹角,优选为40°-50°。作为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吸引孔2朝向远离吸引部3的方向。由于吸引管本体1在使用时是插入人体腹腔内的,而患者一般是侧卧或躺卧的姿势进行引流,因此,为了更好地防止积液中的胶状物堵塞吸引孔2,吸引孔2朝向远离吸引部3的方向,积液在流淌过程中,吸引孔2依靠负压来吸收并引流积液,在此过程中,胶状物不易被吸引孔2捕获,进而有效避免了胶状物堵塞吸引孔2的问题。进一步地,由于本专利技术的吸引孔2不会与肌肉和内脏组织贴合,因此,为了提高引流效率,吸引孔2的直径大小可以为2-6mm,更优选为4-5mm,突破了传统吸引管的吸引孔直径只能在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具有多棱形结构的吸引管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多棱形结构的吸引管,包括吸引管本体,其特征在于,吸引管本体的一端上均布吸引孔,吸引管本体带有吸引孔的部分形成吸引部,吸引部具有多棱形结构,吸引部的侧面内凹形成圆弧面,吸引孔设置在圆弧面的弧顶处,吸引孔的中心轴不与吸引部的中心轴垂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多棱形结构的吸引管,包括吸引管本体,其特征在于,吸引管本体的一端上均布吸引孔,吸引管本体带有吸引孔的部分形成吸引部,吸引部具有多棱形结构,吸引部的侧面内凹形成圆弧面,吸引孔设置在圆弧面的弧顶处,吸引孔的中心轴不与吸引部的中心轴垂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棱形结构的吸引管,其特征在于,圆弧面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不小于50°。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棱形结构的吸引管,其特征在于,吸引孔朝向远离吸引部的方向。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棱形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帝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知创空间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