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胡远美专利>正文

一种拔火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5909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4 04: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拔火罐,涉及拔火罐的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技术的拔火罐在拔罐时与人体体表贴附不够紧密的问题而发明专利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拔火罐包括罐体,所述罐体的开口端为罐口部,所述罐口部的最高点与所述罐口部的最低点的连线与水平面之间有夹角,且所述罐口部的最高点与所述罐口部的最低点之间通过平滑的曲线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火罐用于火罐疗法。

A cupp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拔火罐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具的
,尤其涉及一种拔火罐。
技术介绍
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拔罐疗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成书于西汉时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角法”的记载,角法就类似于后世的火罐疗法。目前在使用拔罐疗法时,当拔火罐吸附于人体体表时,由于人体体表并非平面,这会导致拔火罐与人体体表接触不够紧密,外界空气有可能进入拔火罐内部,导致拔罐疗法的效果较差。尤其是在对椎骨部位进行拔罐时,罐体在吸附至人体椎骨处时,由于人体的椎骨处高于其两侧,在进行拔罐疗法时,现有拔火罐所产生的吸力大多作用在罐口部与椎骨的接触部位,导致罐口部将肌肉压迫至相邻两节椎骨的间隙中,使得患者在结束拔罐后出现椎骨部位剧烈疼痛的现象。其次,在进行走罐时,若拔火罐与人体体表接触不够紧密,操作人员在将拔火罐的罐体的一端抬起时,就会导致拔火罐直接与人体体表分离,无法进行走罐治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拔火罐,能够与人体体表紧密贴合,拔罐效果好。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拔火罐,包括罐体,所述罐体的开口端为罐口部,所述罐口部由沿所述罐体的高度方向起伏的平滑曲线围成。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拔火罐,由于罐口部由沿罐体的高度方向起伏的平滑曲线围成,因此罐口部存在沿罐体的高度方向上形成的下凹部分和上凸部分。操作人员在使用时,可根据人体体表的实际起伏状况,将罐口部的下凹部分贴合在人体体表的凸起部位,并将罐口部的上凸部分贴合在人体体表的凹陷部位,以使该拔火罐与人体体表的贴合更为紧密,且人体体表与罐口部的贴合部位所受到的力较为均匀。尤其在将该拔火罐吸附在人体椎骨处时,可将罐口部的下凹部分吸附于椎骨所在位置处,此时该拔火罐产生的吸力均匀分布在罐口部与人体体表接触的部位上,因而患者结束拔罐治疗后不会出现局部剧烈疼痛的现象。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拔火罐的主视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拔火罐,如图1所示,包括罐体1,罐体1的开口端为罐口部11,罐口部11由沿罐体1的高度方向起伏的平滑曲线围成。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拔火罐,由于罐口部11由沿罐体1的高度方向起伏的平滑曲线围成,因此罐口部11存在沿罐体1的高度方向上形成的下凹部分和上凸部分。操作人员在使用时,可根据人体体表的实际起伏状况,将罐口部11的下凹部分贴合在人体体表的凸起部位,并将罐口部11的上凸部分贴合在人体体表的凹陷部位,以使该拔火罐与人体体表的贴合更为紧密,且人体体表与罐口部11的贴合部位所受到的力较为均匀。尤其在将该拔火罐吸附在人体椎骨处时,可将罐口部11的下凹部分吸附于椎骨所在位置处,此时该拔火罐产生的吸力均匀分布在罐口部11与人体体表接触的部位上,因而患者结束拔罐治疗后不会出现局部剧烈疼痛的现象。如图2所示,罐口部11的平滑的曲线形成至少一个唇形凹窝。拔火罐的位置为肩颈、后背或是腿部等位置,操作人员在使用火罐疗法时,多采用使病患平趴的体位,此时,这些受术位置多呈向上拱起的形态,为使拔火罐的贴合较为紧密,拔火罐的罐口部11就必须设计较大面积的下凹部分。因此优选将罐口部11的平滑的曲线设计为包括至少一个唇形凹窝的形状,以使拔火罐能够更为紧密地贴合人体体表。进一步地,由于人体体表呈向上拱起的部位面积较大,因此,如图2所示,将罐口部11的平滑的曲线由两个唇形凹窝构成,且两个唇形凹窝沿罐口部的一条中心线对称设置。此时,罐口部11上的两个唇形凹窝同步起伏,能够更好地贴合在患者体表位置处。如图2所示,罐口部11的最高点为两个唇形凹窝的一个连接点,罐口部的最低点为两个唇形凹窝的另一个连接点,且罐口部的最高点与罐口部的最低点的连线与水平面之间有夹角。由于罐口部的最高点与罐口部的最低点的连线与水平面之间有夹角,因此操作人员在将罐体吸附于人体体表后,罐体朝向罐口部的最低点处的一侧朝向人体体表倾斜,在走罐时,操作人员可将罐体朝向罐口部的最低点处的一侧向上抬起,使罐体与人体体表垂直,此时操作人员的手腕无需翻转,因而操作人员的手腕不会因翻转产生疲劳。如图2所示,罐口部的最低点与罐口部的最高点之间的连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且α的取值范围为1°~66°。罐口部11的最低点与罐口部11的最高点之间的连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1°时,罐体1吸附在人体体表后,罐体1与人体体表之间近似垂直,操作人员在走罐时仍会因翻转手腕而产生疲劳。而当罐口部11的最低点与罐口部11的最高点之间的连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66°时,罐体1吸附在人体体表后,罐体1朝向罐口部的最低点处的一侧与人体体表之间的夹角过小,操作人员在将罐体1抬起至与人体体表垂直的过程中,需要使用较大的力,仍会增加操作人员的手腕的疲劳程度;同时,将罐体1抬起至与人体体表垂直后,罐口部11与人体体表之间的接触面积过小,走罐时用户会受到过大的力,对用户造成过大的疼痛感触,用户体验较差。因此,仅当罐口部11的最低点与罐口部11的最高点之间的连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1°~66°时,既不会额外增加操作人员的疲劳程度,也不会对用户产生过大的疼痛,用户体验较好。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拔火罐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拔火罐,包括罐体,所述罐体的开口端为罐口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罐口部由沿所述罐体的高度方向起伏的平滑曲线围成;所述罐口部的平滑的曲线由两个唇形凹窝构成,且两个所述唇形凹窝沿所述罐口部的一条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罐口部的最高点为两个所述唇形凹窝的一个连接点,所述罐口部的最低点为两个所述唇形凹窝的另一个连接点,且所述罐口部的最高点与所述罐口部的最低点的连线与水平面之间有夹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拔火罐,包括罐体,所述罐体的开口端为罐口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罐口部由沿所述罐体的高度方向起伏的平滑曲线围成;所述罐口部的平滑的曲线由两个唇形凹窝构成,且两个所述唇形凹窝沿所述罐口部的一条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罐口部的最高点为两个所述唇形凹窝的一个连接点,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远美
申请(专利权)人:胡远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