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24590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1 0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系统,该系统包括在检测地点设置有至少一种传感器,传感器的信息输出端与采集单元的信息输入端相连,采集单元通过无线或有线传输方式与监控中心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对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的监测,及时了解状况。

Real time monitoring system for landslide and collapse geological disaste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landslide and collapse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real-time monitoring system, the system included in the testing site is provided with at least one sensor, information input and output sensor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unit is connected with the acquisition unit, wireless or wired transmission is connected with the control center by. The utility model can monitor the geological hazard in real time and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in ti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地质灾害
,特别是涉及一种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系统。
技术介绍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地质作用,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或地质体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灾害性事件。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崩塌、煤岩和瓦斯爆炸等。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石、土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软弱面(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俗称“走山”或“垮山”。滑坡灾害一般发生在地形起伏比较大、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和多雨的地方。崩塌是指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灾害现象。中国国土面积广大,其中将近70%为山地地区,地质、地理环境复杂,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是世界上地质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滑坡、崩塌等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使预防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是造成人员伤亡,摧毁地面建筑、道路、农田、基础设施等。根据调查发现,近100多年来,我国发生的滑坡、坍塌、泥石流等边坡失稳灾害数达到数百万起,仅2000年以来,就发生了数次严重的滑坡灾难。如何实时监测地质情况是现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特别创新地提出了一种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系统。为了实现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系统,该系统包括在检测地点设置有至少一种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的信息输出端与采集单元的信息输入端相连,采集单元通过无线或有线传输方式与监控中心相连。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通过采集单元发送给监控中心,由监控中心查看相关的数据信息。在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传感器包括位移传感器、土压力传感器、孔隙水压力传感器之一或任一组合。在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供电模块,供电模块包括第一供电芯片和第二供电芯片,第一供电芯片的第一端分别与电源输出端、电容C4的第一端和电容C7的第一端相连,第一供电芯片的第二端分别与瞬态抑制二极管D1的负极和电感L1的第一端相连,第一供电芯片的第四端分别与电阻R3的第一端和电阻R6的第一端相连,电感L1的第二端和电阻R3的第二端分别与二极管D2的正极、电容C5的第一端、电容C8的第一端和第二供电芯片的第三端相连,第二供电芯片的第二端和第四端分别与电容C6的第一端和电容C9的第一端相连;电容C4的第二端、电容C5的第二端、电容C6的第二端、电容C7的第二端、电容C8的第二端、电容C9的第二端、第一供电芯片的第三端、第一供电芯片的第五端、瞬态抑制二极管D1的正极、电阻R6的第二端和第二供电芯片的一端分别与电源地相连。分别为采集单元中的控制器和通信单元提供稳定的电源。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能够对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的监测,及时了解状况。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系统连接示意框图。图2是本技术供电模块电路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系统,如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在检测地点设置有至少一种传感器,传感器的信息输出端与采集单元的信息输入端相连,采集单元通过无线或有线传输方式与监控中心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采集单元包括控制器和与控制器相连通信单元(通信单位可以为有线和无线),传感器包括位移传感器、土压力传感器、孔隙水压力传感器之一或任一组合。优选的为这三个传感器,位移传感器(例如KPM型线位移传感器)的信息输出端与控制器的位移输入端相连,土压力传感器(例如土压力盒)的信息输出端与控制器的土压力输入端相连,孔隙水压力传感器(例如渗透水压力传感器)的信息输出端与控制器的孔隙水压力输入端相连。其控制器不限于采用单片机,具体的可以采用STC15W408AS。通信单元采用MC13213、SIM300之一的无线通信模块。在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还包括供电模块,供电模块包括第一供电芯片和第二供电芯片,第一供电芯片的第一端分别与电源输出端、电容C4的第一端和电容C7的第一端相连,第一供电芯片的第二端分别与瞬态抑制二极管D1的负极和电感L1的第一端相连,第一供电芯片的第四端分别与电阻R3的第一端和电阻R6的第一端相连,电感L1的第二端和电阻R3的第二端分别与二极管D2的正极(二极管D2的负极与SIM300的电源端相连,为SIM300提供稳定的电源)、电容C5的第一端、电容C8的第一端和第二供电芯片的第三端相连,第二供电芯片的第二端和第四端分别与电容C6的第一端(电容C6的第一端与控制器的电源端相连,为控制器提供稳定的电源)和电容C9的第一端相连;电容C4的第二端、电容C5的第二端、电容C6的第二端、电容C7的第二端、电容C8的第二端、电容C9的第二端、第一供电芯片的第三端、第一供电芯片的第五端、瞬态抑制二极管D1的正极、电阻R6的第二端和第二供电芯片的一端分别与电源地相连。下面具体介绍各单元模块:1、控制器控制器是核心的硬件,也是实现数据处理及无线通信的基础,其主要负责任务调度、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以及无线通信路由的实现,所以控制器的选择在硬件设计中至关重要。因此,在无线通信节点中,控制器应满足以下要求:①功耗低。控制器的功耗主要由其工作电压、运行的时钟频率、内部逻辑复杂度以及制作工艺决定,工作电压越高,运行的时钟频率越快,功耗也就越大。而传感器节点的能量十分有限,布置后很难进行能量的补充,因此,功耗一定要低。所以,为了降低功耗,节约能量,控制器必须工作电压低。②集成度高。为了减少外围电路的复杂度,一般选择片上系统作为传感器节点的控制器,片上系统集成了CPU、模数转换器(ADC)、计数器、定时器、输入输出逻辑控制以及程序存储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基本上不需要扩展额外电路。③运行速度快。由于传感器需要处理大量的传感器信息以及无线路由信息,为了减少处理时间、提高效率、减少延迟,控制器的运行速度要快。④有丰富的通用I/O口及通信接口。虽然控制器的集成度高,但没有包括传感器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检测地点设置有至少一种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的信息输出端与采集单元的信息输入端相连,采集单元通过无线或有线传输方式与监控中心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检测地点设置有至少一种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的信息输出端与采集单元的信息输入端相连,采集单元通过无线或有线传输方式与监控中心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包括位移传感器、土压力传感器、孔隙水压力传感器之一或任一组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供电模块,供电模块包括第一供电芯片和第二供电芯片,第一供电芯片的第一端分别与电源输出端、电容C4的第一端和电容C7的第一端相连,第一供电芯片的第二端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剑锋杨树宝曾云川蒋文明代波李保张真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二零八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