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介入手术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05228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7 18: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手术用辅助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介入手术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椅面、椅背、U型导轨以及布置于U型导轨轨面处的用于托撑医生腰部或背部的托撑垫,所述U型导轨开口朝下且轨体内侧沿通过辐射筋固定于椅背处;构成U型导轨的两条直线轨道的导向方向为铅垂方向且分别设置于椅背的正面及背面处;托撑垫的背面处向U型导轨方向延伸有滑块,所述滑块卡接于U型导轨轨面处且两者间构成滑轨导向配合;滑块的一侧面贯穿设置紧钉孔,紧钉螺钉穿过该紧钉孔且端部抵紧于U型导轨的轨体侧部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灵活便捷,可有效改善医生因长时间铅衣负重站立所导致的腰背和膝关节不适甚至由此引发的损伤状况。

An intervention chai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介入手术椅
本技术属于手术用辅助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介入手术椅。
技术介绍
介入手术是一种微创性手术方法,它是通过特定的医学影像设备、在X射线的引导下,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人体,从而实现对人体体内疾病的诊断和局部治疗目的。具体操作时,X射线从手术台下方打上来,照射在病人的手术部位,手术台上方设接收器,医生通过观察显示器的屏幕即可进行手术操作。由于X射线存在辐射性,因此医生需要穿着重达20多斤的铅衣来阻挡X射线的辐射。长时间站立外加穿着铅衣进行负重下的手术,往往导致医生体力消耗速度极快,且对医生身体的损害也是显著的。不少医生的腰背、膝关节因长期负重站立而严重受损,同时也多发下肢血管性疾病,这些都对医生的人身健康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而实用的介入手术椅,其使用灵活便捷,可有效改善医生因长时间铅衣负重站立所导致的腰背和膝关节不适甚至由此引发的损伤状况。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介入手术椅,至少包括供人就座的椅面以及布置于椅面后方的供人背靠的椅背;其特征在于:本手术椅还包括U型导轨以及布置于U型导轨轨面处的用于托撑医生腰部或背部的托撑垫,所述U型导轨开口朝下且轨体内侧沿通过辐射筋固定于椅背处;构成U型导轨的两条直线轨道的导向方向为铅垂方向且分别设置于椅背的正面及背面处;托撑垫的背面处向U型导轨方向延伸有滑块,所述滑块卡接于U型导轨轨面处且两者间构成滑轨导向配合;滑块的一侧面贯穿设置紧钉孔,紧钉螺钉穿过该紧钉孔且端部抵紧于U型导轨的轨体侧部处。优选的,所述椅背外形呈长方板状结构,由椅面的后侧处铅垂的向上延伸有彼此平行的两道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相向侧凹设有用于供椅背两侧边插入的导向槽,从而使得椅背与导向杆间构成导向方向为铅垂方向的滑轨导向配合;椅背底端面处铅垂向上的凹设有沉孔,沉孔内固接配合块,配合块处螺纹配合有轴线铅垂设置的驱动丝杆;椅面后侧处设置减速电机,减速电机通过万向轴而连接驱动丝杆。优选的,用于驱动减速电机作正反转动作的控制开关设置于椅背下方处。优选的,所述U型导轨为两道且沿水平向而依次平行布置。优选的,本手术椅还包括用于推动椅面行走的设置于椅面下方的万向自锁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结合常用椅体的基础结构,通过在椅背处设置U型导轨,搭配可沿U型导轨导向方向而作铅垂调节动作的托撑垫,从而实现需要时的对医生腰背部的负重分摊及托撑效果。具体而言,由于U型导轨的独特U型构造,一方面,使得托撑垫可以在需要时滑动至椅背背面处并通过紧钉螺钉固定,从而实现医生穿着铅衣站立时的腰背托撑功能,从而显著改善医生长期负重站立手术所导致的诸多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使得托撑垫在需要时滑动至椅背正面并固定,亦可实现医生临时就座和腰部垫撑休息目的。综上,本技术通过可调节的托撑垫相对U型导轨的自主调节,利用目前手术室常见的手术椅稍加改造即可使用,其使用灵活便捷而可实现性高,可有效改善医生因长时间铅衣负重站立所导致的腰背和膝关节不适甚至由此引发的损伤状况。2)、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本技术的椅背设计为可自行调节的升降构造。通过在椅面处铅垂向上的延伸设置导向杆,从而作为椅背的导向部,再依托减速电机驱动的驱动丝杆的正反转作用来带动配合块,最终实现椅背的升级调节功能。实际操作时,可以通过托撑垫相对U型导轨的紧钉螺钉配合来实现托撑垫相对医生站立时托撑部位的粗调节;在手术进行过程中,再视医生需托撑部位的不同或不同医生同一托撑位置高度的差异,依靠脚踩控制开关即可进行现场精调节,其使用便捷性和人性化程度显然极高。沉孔的深度,以等于或大于椅背的最大设计调节高度为准。3)、两道彼此平行的U型导轨,有助于提升托撑垫的滑动动作稳定性;此时,紧钉螺钉只需设置在托撑垫处滑块的一侧即可。万向自锁轮,则是在保证其滚动功能的同时,又能在椅背起支撑作用时具备一定的抓地固定效果,最终确保本技术的正常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依靠椅背背面托撑医生腰部或背部时的动作状态图;图3为图2的右视图。本技术各标号与部件名称的实际对应关系如下:10-椅面11-导向杆11a-导向槽12-万向自锁轮20-椅背21-沉孔31-U型导轨32-托撑垫32a-滑块32b-紧钉螺钉33-辐射筋41-配合块42-驱动丝杆43-减速电机44-万向轴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理解,此处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结构及工作方式作以下进一步描述:本技术的具体结构包括椅面10、用于驱使椅面10移动的万向自锁轮12以及位于椅面10后侧处的铅垂向上设置的椅背20。考虑到实际使用形态,椅面10的两侧可设置扶手,甚至扶手处也可设置额外附属机构等等,此处就不再一一赘述。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如图1-3所示的,本技术在椅背20处布置两道彼此平行的U型导轨31。U型导轨31开口朝下的倒扣在椅背20上,从而在椅背20处形成由椅背20正面处向上越过椅背20顶部,并延伸至椅背20背面的导向轨构造。在U型导轨31上固接托撑垫32且两者间形成紧钉螺钉式的滑轨导向配合。同时,椅面10的后方处还设置有两道铅垂向上延伸的导向杆11,在导向杆11的相向设置的导向槽11a内卡接椅背20,从而使得椅背20与导向杆11间构成滑轨导向配合。为实现椅背20相对导向杆11动作的可控性,如图2-3所示,通过在椅背20下方凹设沉孔21,沉孔21内固定配合块41,再以减速电机43通过万向轴44及驱动丝杆42来与配合块41间构成驱动构造。具体使用时,可在椅背20下方布置控制开关,通过医生的脚踩动作,即可实现减速电机43的正反转以及椅背20的在线升降调节功能。本技术的正常使用状态如图1所示,托撑垫32位于椅背20正面处,此时,本技术处于正常供人就座状态。在医生在进行介入手术且穿上铅衣后,本技术需要进入如图2-3所示的站立托撑状态,此时:手术协助人员将托撑垫32处紧钉螺钉32b拧松,再沿U型导轨31将托撑垫32移动至椅背20背面处,待将托撑垫32调节至合适高度后重新紧固紧钉螺钉32b。当医生觉得站立疲惫时,将本技术移动至医生背后,锁定万向自锁轮12,医生即可直接以腰部或背部抵靠在托撑垫32上,起到临时休息目的。当医生腰部或背部被托撑垫32托住时,人体连带铅衣的部分重量显然就被分摊至本技术上了。当觉得托撑垫32的安置高度不太满意时,也可直接通过脚踩控制开关,来控制减速电机43动作进而实现椅背20自动高度调节,这在提升了本技术的实用性的同时,也避免了医生手部直接接触开关而导致的细菌污染问题。本技术使用极为便捷,人性化程度也极高,显然适合目前强调快节奏和高效率的介入手术操作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介入手术椅

【技术保护点】
一种介入手术椅,至少包括供人就座的椅面(10)以及布置于椅面(10)后方的供人背靠的椅背(20);其特征在于:本手术椅还包括U型导轨(31)以及布置于U型导轨(31)轨面处的用于托撑医生腰部或背部的托撑垫(32),所述U型导轨(31)开口朝下且轨体内侧沿通过辐射筋(33)固定于椅背(20)处;构成U型导轨(31)的两条直线轨道的导向方向为铅垂方向且分别设置于椅背(20)的正面及背面处;托撑垫(32)的背面处向U型导轨(31)方向延伸有滑块(32a),所述滑块(32a)卡接于U型导轨(31)轨面处且两者间构成滑轨导向配合;滑块(32a)的一侧面贯穿设置紧钉孔,紧钉螺钉(32b)穿过该紧钉孔且端部抵紧于U型导轨(31)的轨体侧部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介入手术椅,至少包括供人就座的椅面(10)以及布置于椅面(10)后方的供人背靠的椅背(20);其特征在于:本手术椅还包括U型导轨(31)以及布置于U型导轨(31)轨面处的用于托撑医生腰部或背部的托撑垫(32),所述U型导轨(31)开口朝下且轨体内侧沿通过辐射筋(33)固定于椅背(20)处;构成U型导轨(31)的两条直线轨道的导向方向为铅垂方向且分别设置于椅背(20)的正面及背面处;托撑垫(32)的背面处向U型导轨(31)方向延伸有滑块(32a),所述滑块(32a)卡接于U型导轨(31)轨面处且两者间构成滑轨导向配合;滑块(32a)的一侧面贯穿设置紧钉孔,紧钉螺钉(32b)穿过该紧钉孔且端部抵紧于U型导轨(31)的轨体侧部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手术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椅背(20)外形呈长方板状结构,由椅面(10)的后侧处铅垂的向上延伸有彼此平行的两道导向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光银章秀兰黄静潘建源冯俊张静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